從棄兒到當代傳奇女作家,珍妮特·溫特森:故事水晶球裡的寓言

2021-01-09 北京日報客戶端

今年上半年,英國當代作家珍妮特·溫特森的兩部經典作品在國內推出了全新的中文版本,分別是《守望燈塔》(湖南文藝出版社)與《寫在身體上》(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令讀者在重新掀起的「溫特森熱」中,領略到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筆下的傳奇。

▌ 《守望燈塔》

自從在1985年出版處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時起,珍妮特·溫特森就如一顆突然閃現的星球,憑藉耀眼的火光闖入了讀者的視野,並用蓬勃的文字生命力日漸鞏固了獨屬於她自己的文學坐標。英國《獨立報》將她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好也是最有爭議性的作家之一」,美國《紐約時報》亦將她評為「當今最有天賦的作家之一」。如今,這位年過60的作家依舊筆耕不輟,同時擔任曼徹斯特大學的寫作課程教授。在當代,珍妮特·溫特森無疑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在35年的寫作生涯中,她的講述像是鼓舞人心的救贖,永不厭倦地闡釋著「愛」的妙義。而擁有文字魔力的她也如同一位慧眼獨具的預言家,總是遙遙領先於社會潮流,用她的故事水晶球呈現出超越時代的真相。

人生不是垃圾桶,是地圖

1959年,珍妮特·溫特森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不久便遭年輕的生母棄養,被領養至宗教氛圍濃重的家庭。生命之初這一段不尋常的變化,如同「往子宮裡扔了一枚炸彈」,使溫特森的人生就此失去了至關重要的段落,留下了輻射深遠的疑問和空白。她在回憶錄《我要快樂,不必正常》(2011)中詳細描述了「棄嬰」與「領養」身世為她帶來的長久困擾,將這樣的人生開啟方式描述為「讀一本缺了頭幾頁的書」,坦言由此帶來的心靈失落是永遠也不會消失的:「領養就是身在門外。你會表現出無所歸屬的感受……你無法相信會有任何人愛原本的你。」生命初期的重大變故無疑給予了溫特森重要的素材,成為她日後反覆書寫的命題,在諸如《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985)、《給櫻桃以性別》(1989)、《蘋果筆記本》(2000)、《守望燈塔》(2004)、《時間之間》(2015)等多部作品之中,都有著棄嬰出身的主人公和領養的情節。

▌ 珍妮特·溫特森

而後在養父母的家中,珍妮特遭受了人生中的二重傷害。養母溫特森太太一生痴迷宗教,禁絕人慾,對待珍妮特刻板而嚴厲。她生性悲觀,不熱愛生活,灌輸給珍妮特的宇宙觀則更加奇異——在她眼裡,宇宙就是一個「浩瀚的垃圾桶」,而且還關上了蓋子,沒人逃得了。她還強烈反對珍妮特讀書的行為,甚至剝奪她心愛的藏書,付之一炬。兒時的種種困難讓溫特森從故事中尋求慰藉,故事幫助她修復現實、看到希望、不至於迷失,但在經歷了焚書事件之後,她下定決心自己寫書。「講自己的故事」不僅能幫她逃避養母的可怕「敘事」,更成了她的一種生存方式。即便在2007年前後飽受疾病的折磨,珍妮特·溫特森依然奮筆疾書,寫出了包含《時鐘之屋》《獅子、獨角獸與我》在內的童書和聖誕故事。

面對養母「浩瀚垃圾桶」的宇宙觀,珍妮特·溫特森無法認同。雖然自身的生命「故事」從嬰兒時期起便遭遇變故,又繼而在成長中受到損傷,珍妮特·溫特森卻以頑強、樂觀的精神,選擇「改寫它們」。在與養母產生了嚴重分歧後,她拒絕妥協,勇敢出走,前往牛津求學並追求真愛,由此走上作家之路。面對漫漫人生故事,溫特森始終將講述的話語權主動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溫特森曾借人物之口言明:「我想要的都切實存在,只要我敢去尋找……」在自傳中,她也同樣直言,她將自己的人生看作一張無限展開的地圖,這張地圖不明確通往任何地方,不止有一條路徑,也不止有一個目的地。「我一直都很樂觀,這是我最大的力量。」這份樂觀的力量不僅塑造了一位獨特的作家,更為她的作品凝結出閃閃發光的獨特內核。

不設限的愛是世間良藥

對作家而言,自身的經歷常常成為重要的寫作資源,這一點對珍妮特·溫特森來說也不例外。在她的作品中,時常能窺見作者本人經歷的倒影。

例如在《給櫻桃以性別》中,有一位居住在泰晤士河邊、名為「狗婦」的女巨人,因為「體形大於她的世界」而倍感痛苦,這一靈感正來自於珍妮特·溫特森的養母溫特森太太,是對她的性格與特質進行的又一次詮釋;而在《時間之間》裡,溫特森看似在借用「棄嬰」的故事書寫錯位與迷失狀態下的人們,實際上也是對自己經歷的迷失進行書寫。然而,縱觀溫特森的「故事會」,在諸多被用於創作素材的個人經驗之中,被書寫最多的,無疑還是那個耳熟能詳的永恆主題——愛。

溫特森曾回憶道:「我從不相信我的父母愛我。我設法愛他們,但徒勞無功。我花了很長時間去學會如何愛——付出愛與接收愛。我著了魔似的、巨細靡遺地書寫愛,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都認為它是最高的價值。」在小說《守望燈塔》中,她借著角色之口道出愛在她的心中的崇高價值:「我曾經相信愛是至高無上的,我現在仍然保持著這一信念……愛一旦燒盡,這星球也就死亡了。」她的作品中貫穿著對「愛」的求索與思考,關於對愛的追蹤、誘捕、失去和渴望是她永不厭倦的寫作主題。她在《寫在身體上》裡提出「為什麼要用失去衡量愛」,探討人類「失去愛」與「追尋愛」的困惑。而在《時間之間》裡,她一邊對莎士比亞的經典進行重新想像,一邊持續追問著「人們需要多久去重建愛和生活」的問題。

▌ 《寫在身體上》

在溫特森的筆下,愛有著眾多的形式,包括浪漫的愛情、激烈的性愛、對朋友的愛、對孩子的愛、對寵物的愛……但它們都有著共同的根源,一起指向「對生活的熱愛」。這位在年少時便飽嘗愛之失落的天才作家,不僅用或溫暖或冷峻的筆觸,孜孜不倦地詳細描摹「愛」的形態,她更將它看作一種絕對自由、超越一切的事物,正如她所言:「這世界沒什麼,是愛造就了它。」「這世界消失得不留痕跡。只有愛還在。」

溫特森曾在世界潮流猶自保守的時代,因性取向問題與小說中的筆法而飽受爭議,人們為她的寫作貼上格外醒目的「性別」標籤,探尋她的同性戀身份,獵奇、考究作品中愛的主體究竟是男是女,而在大體上忽略了作者對愛的本質內涵的強調。針對很多人對待「愛」的苛刻標準以及作繭自縛的刻板印象,珍妮特·溫特森曾在採訪中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她認為愛本不應被範圍限定,經過如此漫長的時間,人們仍被一些模糊的界限所牽絆,委實不是一件好事:「為什麼我們用許多種迥然不同的方式討厭著彼此,卻只會用一種狹隘的、俗套的方式去愛彼此……我覺得如果能夠更多地去專注於愛和釋放出愛會更好,而不要總是擔心我們愛上了誰,我們為什麼去愛。」

溫特森用寫作實踐著她的價值觀念,力證愛不僅有著超越一切的寬廣維度,更是修復這世間萬物的良藥。2015年,在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去世400周年之際,溫特森參與了霍加斯出版社的改寫莎士比亞經典劇作計劃。她將莎翁的《冬天的故事》放在當代的語境下進行重新創作,《時間之間》由此誕生。溫特森在書中提到,莎劇常以「復仇」「悲劇」和「寬恕」作為結局,《冬天的故事》選擇的正是「寬恕」這一種。《時間之間》便隔著時間的跨度,與這個宏大的主題遙相呼應,圍繞愛的妙義和寬恕的力量展開,「只有原諒寬恕,時間才會繼續,生命才能向新的方向發展。」這也是溫特森本人最終選擇的人生態度。在寫作回憶錄《我要快樂,不必正常》期間,她曾經歷了一次徹底的精神崩潰。2008年,她企圖通過自殺來終結痛苦,卻因意外而未能成功,「像是被給予了第二次機會」,她由此決定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氣。而後她寫下了童書《太陽之戰》(2009),將孤兒身世的痛苦與對愛的渴望化作文字,漸漸再度擁有了對情緒和心靈的掌控力。「我們將學會如何去愛。」最終,她對身體內那個發瘋的「怪物」如是說道,原諒了曾經傷害她的一切,與自己的生命達成和解。

社會與文化潮流的預言家

儘管在講述虛構故事方面駕輕就熟,珍妮特·溫特森卻從未脫離非虛構的世界,她本人曾在採訪中說:「寫作的挑戰就是尋找到思想、情感和人類狀況的本質。」她時刻關注著現實,與熱點議題與事件保持同步,在英國《衛報》等媒體發表了大量的評論文章,並於2018年出版《無處不在的勇氣呼喚勇氣》(Courage Calls to Courage Everywhere)一書,匯集了她對近年來英國女性權利運動的回顧和反思。工人階級、左翼政治、性別酷兒、動物權利、人工智慧、大數據時代、英國脫歐……溫特森對這些熱點話題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而在35年的創作生涯中,她的小說也對如今的許多重大社會議題早早做出了預測。

在1989年的《給櫻桃以性別》中,這份前瞻性便已初露頭角。故事藉助一位女性角色,預言了「反抗滅絕」的抗議和佔領運動,巨人突襲世界銀行、五角大樓等資本主義發展重地,把身著西裝的男人塞進麻袋,溫特森以此暗示了資本主義對環境帶來的影響終會引發運動,就如今日西方此消彼長的環保抗議一樣。而《寫在身體上》則在讚頌「愛」為人類最偉大的成就時,刻意將敘事者的性別模糊化,令讀者一時難以辨別故事的情感主線究竟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在如今的英國,性別身份問題已然得到了大眾的普遍重視,然而在《寫在身體上》出版的年代,「性別身份」與「性別流動性」的概念遠未為社會主流接納。「我所期望的一個時代是,大家都不把性取向這個問題看得那麼重要。性取向是一個光譜,而不是一組二元對立,人們是可以在這個光譜裡有一些遊移的。」這是溫特森一直持有的觀點。

同樣的,《蘋果筆記本》(2000)借用了當時尚未普及的計算機網際網路來作為故事講述的媒介,預言了未來虛假新聞泛濫、難辨真假的景象,也即我們的而今狀況。而2007年出版的《石神》(The Stone Gods)則是一部「後啟示錄」類型的愛情小說,用後現代主義體裁隱喻了歷史的輪迴趨勢和人類「知錯不改」的屬性。

在溫特森最新的小說——於2019年出版的《弗蘭吻斯坦》(Frankisstein)中,她再度通過她那精美的故事「水晶球」,對人類近未來的發展提出設想。這部作品是對瑪麗·雪萊的經典小說《弗蘭肯斯坦》的重寫,故事的背景被設定在當下人工智慧時代中脫歐的英國,內容涉及了跨性別、跨人類等惹人關注的「時髦」議題。而對於同樣引發熱議但還未在此書中探討的基因編輯技術,溫特森表示也想要寫寫它。

身為一位女性、一位工人階級女性、一位同性戀女性,珍妮特·溫特森對自己的政治傾向直言不諱,並熱情地投身於公共討論之中。長期以來,她像是一位永遠向前邁進的小說家,不斷地用她獨具一格的文字驅動著社會與文化的潮流,不僅能用堅持不懈的寫作對人類未來圖景做出展望,更切實地通過她的書寫參與、推動著社會的改變,特別是在與性別相關的事物方面。珍妮特·溫特森曾在採訪中談及,小說家們生活在現實之中,必然會擁有政治性,而他們同樣可以藉此嘗試影響世界。而她自己,無疑也正是這樣去做的。(責編:張玉瑤)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巴揚

編輯:袁新雨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姐妹篇來了,還是珍妮特·溫特森的「味道」
    文學是穩固的安身之所難以想像,寫出那部鋒芒畢露的處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那位熱烈大膽、靈思四溢的英國天才女作家珍妮特·溫特森,來自一個常年陰冷多雲、風雨蕭索的小鎮。這個坐落於英格蘭西北部的阿克靈頓小鎮如今只有四萬多常住人口,豐茂的植被和難得的晴天也掩飾不了它的沉寂和冷峻。
  • 珍妮特·溫特森 |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成長沒有唯一的方式
    (冷鋼般的眼神盯著我)「聖經裡年紀最大的人是誰?」(或者其他關於聖經問題的變體)(《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在以後數不盡的日日夜夜裡,母親那「冷鋼般的眼神」似乎從未離開過珍妮特的生活。但珍妮特知道,母親也會有開心的時刻,那就是參加教會活動、研讀聖經的時候。
  • 珍妮特·溫特森:性別是一個惱人、無聊、麻煩的話題
    珍妮特·溫特森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 圖片來源:Sarah Lee/The Guardian在為她的第十一本小說做準備工作的時候,珍妮特·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在數字世界裡走向了一條幾乎不可能的道路
  • 英國作家珍妮特·溫特森:各種意義上的家園已然失去 讀一本書卻...
    英國貨幣上的娜恩·謝潑德形象同為女作家,珍妮特·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比謝潑德晚出生了半個多世紀。當她躺在床上讀這本寫於上世紀40年代的《活山》時,溫特森意外地發現了自己與謝潑德的關聯,以及讀書與登山的相似之處。
  • 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年會在溫召開!這些你熟悉的寓言故事都出自溫州...
    中國東南著名藏書樓:瑞安玉海樓溫州群星閃耀中國寓言文學歷史溫州人創作寓言故事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開國元勳劉基,他創作的寓言故事《喉蛙公主》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戲劇寓言選集,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改編的大型童話劇《海國公主》曾獲18項大獎,被推薦進中南海向中央首長獻演。葉永烈寓言作家、理論家葉永烈先生著有《新船不動了》《鐘錶店裡的爭吵》等眾多科學寓言,其中《偵探與小偷》被評為「中國當代寓言名著」。
  • 那些你不知道的寓言故事!比北歐神話還有趣!
    瑪雅人的神話與寓言。神話,記載了一個文明在發端時期形成的世界觀和與自然抗爭的辛酸史,是全民族共有的古老精神家園和珍貴的文化財富。瑪雅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且輝煌燦爛的古老文明,自然也有一套成體系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雖然由於殖民者的破壞這其中的大部分已經失傳,但從今天子遺的那部分中我們仍可管中窺豹,略見瑪雅人豐富的精神世界。瑪雅人擁有一套自己的獨立而完整的知識和文化體系,千百年來在瑪雅祭司的手中一代代地傳承下來,並留下了大量用象形文字記錄的經卷典籍,輝煌時期的瑪雅文化可謂卷帙浩繁,輝煌燦爛。
  • 寓言傳奇:黑暗吹笛人典藏版 免安裝中文硬碟版下載
    【遊戲封面】遊戲名稱:寓言傳奇解壓壓縮包2、運行「開始遊戲.exe」進入遊戲【漢化介紹】翻譯:糯米糕,小四,怪蜀黍,mapplest ,小米粥,孔方兄校對:八爪豆,sy2010ly,櫻桃J,skelanimal美工:淺蔥技術:weiyun統籌:糯米糕監製:skelanimal特別鳴謝:歪歪樂【遊戲簡介】      故事發生的時間不是中世紀
  • 《泰拉瑞亞》水晶球怎麼獲得 水晶球使用方法
    泰拉瑞亞水晶球怎麼獲得,水晶球使用方法。在泰拉瑞亞中,除了可以裝備的道具之外,還有部分道具可以為玩家提供BUFF獎勵,水晶球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看看~水晶球怎麼獲得水晶球是在魔法師處購買的,售價10金幣。
  • 女作家張翎談女作家:有一種文學探幽叫「三種愛」
    作家張翎循著歐美文學史上三位傑出女作家的作品脈絡與生活舊跡,一路追尋。撥開她們故居裡歲月的塵埃,讓自己關於她們文學生涯「漫天亂飛的印象」,找到一塊落腳的實地,張翎以一部長篇散文集《三種愛:白朗寧夫人、狄金森與喬治·桑》實現了一種貼近心靈的探幽與致敬。
  • 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女作家是怎樣一個人?來聽翻譯家的解析
    2018年的得主是波蘭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 (Olga Tokarczuk),2019年的得主是奧地利劇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波蘭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是一位怎樣的作家?今日,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這位作家的兩部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太古和其他時間》曾在2017年由後浪出版公司引進出版。
  • 英語寓言故事:小男孩與蠍子(中英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英語寓言故事:小男孩與蠍子(中英雙語) 2017-11-17 11:32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寓言故事」劉伯溫說寓言,如何面對權術威脅
    除此之外,他還是講寓言的高手。他著作的《鬱離子》[注]講述了近180篇寓言,他巧於比喻,為世人洞釋疑惑。在《鬱離子術使》篇,他講到這樣一則故事。他說,楚國有個人靠養猴為生,於是楚國人都叫他狙公。狙(音拘),即古書上所說的一種猴子。
  • 寓言故事的另類演繹《老鼠和獅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看到未來
    這個故事是艾瑪系列裡,我女兒最喜歡的,每次翻出這本書,都要反覆再三讓我給她讀。而這個故事的原型是伊索寓言的一則故事《獅子和老鼠》,所以當女兒讀到南希 埃克霍爾姆 伯克特和蘭德 伯克特這對母子重新演繹的《老鼠和獅子》時,她特別興奮,於是我陪她又反覆再三讀了無數遍。《老鼠和獅子》的文字作者和圖畫作者是一對母子。文字作者是蘭德 伯克特,這是他的第一本書。
  • 臺灣戰新編寓言故事:母鴨帶小雞
    引申到選戰,母雞帶小雞是指有經驗帶沒經驗的,有戰鬥力的帶幼稚弱小的。「母雞」是主帥,「小雞」是戰將。 郭臺銘不選、柯文哲自己也未登記,臺灣民眾黨沒有了「母雞」,選情不看好。柯文哲說「要找一隻母鴨」,既顯出他的無奈,也說明臺灣民眾黨選情艱困。 現實中有母雞帶小鴨之事,母鴨帶小雞卻十分反常。
  • 泰拉瑞亞水晶球有什麼用 水晶球使用方法及效果
    泰拉瑞亞的世界中有許許多多有意思的小道具,比如說水晶球起初可能很多玩家都不知道泰拉瑞亞水晶球有什麼用,也不知道如何使用。這裡小編就為大家做一下解答。
  • 《泰拉瑞亞》水晶球怎麼做 水晶球製作方法分享
    導 讀 泰拉瑞亞這款遊戲之中,玩家能夠去製作完成各種不同類型的物品,通過製作這些物品玩家能夠獲得很多不同的收益,那麼遊戲之中玩家應該怎麼樣來製作水晶球這種物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