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藥物吸收的物理化學因素
1.脂溶性和解離度
通常脂溶性大的藥物易於透過細胞膜,且未解離的分子型藥物比離子型藥物易於透過細胞膜。
消化道吸收部位的藥物分子型比例是由吸收部位的pH和藥物本身的pKa決定的。
通常弱酸性藥物在胃液中幾乎完全不解離,故有較好的吸收;弱鹼類藥物在胃液中解離程度高,吸收差。藥物在小腸中的吸收情況與胃相反,鹼性藥物吸收較好,酸性藥物吸收較差。pKa>3.0的酸及pKa<7.8的鹼容易吸收,在這些限度以外的酸及鹼的吸收都相應地迅速下降。
雖然親脂性藥物容易吸收,但並不是親脂性越強吸收越好,脂水分配係數過大的非極性物質則不易被胃腸吸收。
2.溶出速度
固體藥物製劑必須經崩解,藥物溶解釋放後才可能被吸收。崩解度只能反映片劑等的崩解快慢,而不能反映固體製劑崩解成小顆粒後的溶出速度。對一些難溶性藥物或溶出速度很慢的藥物,藥物從固體製劑中的溶解釋放很慢,其吸收過程往往受藥物溶出速度所限制,溶出速度成為影響藥物吸收的主要原因。溶出速度能直接影響藥物起效時間、藥效強度和持續時間,它比崩解度更能反映出製劑質量的本質。
影響藥物溶出速度的因素有:
(1)粒子大小:藥物粒子越小,則與體液的接觸面積越大,藥物的溶出速度增大,吸收也加快。因此,可採用藥物微粉化技術增加某些難溶性藥物的溶出速度和吸收。
減小藥物粒子以增加藥物吸收的方法適用於在消化道中吸收受溶出速度限制的藥物。對水溶性或弱鹼性藥物,增加比表面積沒有多大的價值,因為弱鹼性藥物的吸收受胃排空速率支配,而不受溶出速度的影響。對胃液中不穩定的藥物如埃索美拉唑鎂、胰酶等,粒子直徑越小越易分解,反而降低其療效,故不宜應用微粉化技術來增加藥物溶出速度。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物,雖然微粉化能提高吸收,為避免對胃腸引起強的刺激性,也不宜用過細的粉末製備口服製劑。
(2)溼潤性:疏水性藥物接觸角大,表面難以被水潤溼,有效溶出表面積小,影響藥物的溶出。
(3)多晶型:化學結構相同的藥物,由於結晶條件不同,可得到數種晶格排列不同的晶型,這種現象稱為多晶型。一般穩定型的結晶熵值最小、熔點高、溶解度小、溶出速度慢;無定型卻與此相反,但易於轉化成穩定型;亞穩定型介於上述二者之間。。
(4)溶劑化物:某種藥物帶有溶劑而構成的結晶稱為溶劑化物。溶劑為水則稱為水合物,不帶水的稱為無水物。多數情況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的速度是:水合物<無水物<有機溶劑化物。
(5)提高溶出速度的方法:除了粉末納米化、使用表面活性劑外,還可採取製成鹽或親水性前體藥物、固體分散體、環糊精包合物、磷脂複合物等方法提高溶出速度。製成鹽可增加藥物的溶解度,也可增加難溶性藥物的吸收。
固體分散體將藥物以分子狀態或極細微粒分散到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中,是一種能增加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的方法。如灰黃黴素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固體分散體的溶出速度為灰黃黴素微晶的7~11倍。
3.藥物在胃腸道中的穩定性
胃腸道的pH或者消化道中的細菌及其內皮細胞產生的酶的作用,會使某些藥物降解或失去活性,而只能採用注射或其他給藥方法。利用包衣技術能防止胃酸中不穩定藥物的降解和失效。製成藥物的衍生物或前體藥物能提高藥物在胃腸道的穩定性。
更多信息請訪問山東省衛生招聘網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sdzhangsj)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