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一:雜食
眾所周知,食物是一切文化的基礎。「雜食」是人類獨具的一種特性,是人來維持生存的一種重要手段。正是這種特性,使人類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規律中成為強者。
如果說"雜食"是人類的特性,是文明進步的表現,那麼,在飲食文化方面,作為「世界第一的雜食族」,日本人的飲食結構是很值得探究的。因為它能反映日本人的精神結構、社會結構及認識事物的方式,反映日本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色。
早在繩文時代,日本已經有了明確的兩性分工:婦女採擷堅果,男子打獵捕魚。以後,隨著水稻種植技術傳入日本,日本人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雜食這一基本特性卻並沒有因此而改變。相反,他們的食譜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愈加豐富。
特徵二:「生」和「鮮」
日本飲食文化的另一特色是「生」和「鮮」。達爾文認為,生食變為熟食,在從猿進化為人的過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然而,日本人在這方面似乎甚少"進化".按照日本人的觀念,新鮮的東西是營養最豐富,體內所蘊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鮮期。日本人喜歡將食物生吃,不僅生吃各種蔬菜和各種植物,而且生吃雞蛋,生吃魚,生吃肉。因為,能生吃的東西必是新鮮的東西;反過來說,唯有新鮮的東西才能生吃。
這就是他們生吃章魚的理由?
按照現代醫學的觀點,新鮮有助於衛生,時鮮則有助於健康。因為,"時鮮"之際,生長激素最旺盛,營養價值當然最高。日本人很久以前就已認識到這一點,在《萬葉集》中屢屢可見的食用"時令"物的敘述,無疑就是一種證明。
特徵三:追求造型美
日本飲食文化的第三個特點是「追求造型美」。日本飲食講究"藝術性"和"優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稱與自然景物有關的約佔總數的一半以上,如松風、紅梅燒、磯松、桃山、牡丹餅,以及州濱、時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稱以外,凡是去過日本的中國人或許都會感覺到,日本的菜餚與其說是讓人飽口福,倒毋寧說是讓人賞心悅目。
例如,日本有一種"生魚片拼盤造型",即在一個大瓷盤裡放一條首尾翹起,經過切片加工的魚,旁邊用幾片肉的色質與之不同的生魚片襯託,在魚身和周圍點綴幾片正面絳紅、反面翠綠的紫蘇葉,那色彩和造型如詩如畫,美不勝收。更重要的是,它栩栩如生,突出了生魚片"生"的特點,使人感到這條魚仿佛仍在水裡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