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科幻小說《沙丘》裡巨大的沙蟲
西蒙弗雷澤大學的研究人員的發現表明,大約2000萬年前,大型伏擊掠食性蠕蟲(大約長達兩米)在中國臺灣附近的海底漫遊。該發現已經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這是一種不尋常的痕跡化石,他們認為這些化石是這些古蟲的洞穴。
根據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SFU 地球科學博士生Pan Yu-Yen Pan的說法,化石是在中國臺灣沿海附近的巖石地區發現的。痕跡化石是魚類學研究領域的一部分。她說:「乍看之下,我對這個怪物的洞穴很著迷。」 「與其他通常只有幾十釐米長的痕跡化石相比,這個太巨大了;長達兩米,直徑為二至三釐米。洞穴周圍獨特的羽毛狀結構也很獨特,而且以前研究的痕跡化石都沒有類似的特徵。」
Pan和SFU地球科學教授Shahin Dashtgard都是一個國際團隊的成員,該團隊命名了這些古老巨大蠕蟲的形態。
在調查了臺灣東北部中新世早期地層(2200萬-2000萬年前)中保存的319個標本之後,他們構造了這種痕跡化石的形態模型。
Pan說:「Shahin鼓勵我們與海洋生物學家,海洋攝影師和水族館飼養員接觸,用來比較洞穴和類似的生物,我們得出結論,該痕跡化石是由巨大的,伏擊性的蠕蟲產生的。」
現代的Bobbit蠕蟲又大又具掠食性,有時也被稱為「沙鋒」,用觸角感應獵物,然後用強大的下顎抓住它們,然後躲進洞穴。當它鑽洞時,它的身體佔據了整個洞穴,這解釋了在Pennichnus中觀察到的兩米長的洞穴。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洞穴周圍有高濃度的鐵,研究人員推斷,這種蠕蟲在每次餵食後都會分泌粘液來增強和重建其洞穴的四壁。
現代的Bobbit蠕蟲洞穴開口類似於Pennichnus,這表明活著的獵物被拉到海底後,陷到了洞穴中。
自古生代(大約 4億年前)以來,海洋掠食性蠕蟲就已經存在,但是它們的軟組織體腐爛,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存在的痕跡。福爾尼撒Pennishnus formosae是地下伏擊捕食者生產的第一個已知的痕跡化石,這使研究人員難得有機會了解更多有關這種古老的沙行者行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