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整個宇宙充斥著暗弱的紅外光?

2021-02-23 三體引力波

對於天文學家來說,整個宇宙充斥著暗弱的紅外光,因為通過射電天文望遠鏡觀測宇宙,總是能夠接收到紅外電磁波輻射。

數十年來,他們一直都想搞清楚,這到底是為什麼?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刊發了一篇研究成果,終於為我們揭示了這種奇怪的宇宙輻射來源。

原來是由一種叫苯甲腈的有機分子造成的,它幾乎參透到宇宙的每個角落。

苯甲腈屬於一種稱為多環芳烴(PAHs)的分子。雖然這聽起來像是一種嗅覺分子的分類,但事實上,芳香分子中的「芳香」跟香味沒啥關係。

相反,這一名詞只是用來描述一種含有碳原子六角環的有機分子——芳香分子, 其實在整個宇宙中含量非常豐富。

天文學家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這些分子在紅外線波段會發出一組特定輻射。

然而,要想準確識別出到底是哪一種芳香分子卻是非常困難的,需要複雜的射電光譜學。

最近,美國天文學家利用著名的綠岸望遠鏡(GBT)和夏洛茨維爾天文臺(NRAO),仔細探測了430光年外的金牛座分子雲1(TCM-1),首次發現了苯甲腈的特徵——你不妨可以理解為苯甲腈的無線電指紋

在天文學家看來——

儘管苯甲腈是最簡單的芳香分子, 但實際上它卻是射電天文學所見過的最大分子。

這也是第一個用射電望遠鏡探測到的六原子芳香環分子。

最重要的是,正因為發現了它的普遍存在,才揭示為什麼整個宇宙充滿了暗弱的紅外光輻射。

下一步,就是天文學家試圖透過這一發現——利用苯甲腈的無線電指紋,作為射電天文學的黃金標準,進一步探究宇宙的深層成分,也許更大更震撼的發現正等待著人類。

相關焦點

  • 恆星死去後,宇宙會變得更加宜居?整個宇宙都會成為我們的花園!
    恆星死去後,宇宙會變得更加宜居?根據天文學家的預測,50億年後,太陽會膨脹為一顆紅巨星,在緩慢變暗前會吞沒整個內太陽系,但這僅僅是未來時一瞬間的畫面。實際上,這個瞬間無窮短,但這並非意味著終結。恆星形成這個宇宙現象,確實在很久之前就已經過了它最光輝的時期,但宇宙並未死去,奇異的新物種將會進入天文學家的動物園。
  • 暗弱通常意味著矮小,原因卻是由於某種強大
    ESO / NASA / ESA要在宇宙中尋找暗物質,只需追隨普通物質的蹤跡就行。宇宙中最大的結構——大型星系、星系群、星系團——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的內部運動速度太快。單一旋渦星系的自轉速度相當大,某些星系的外圍的速度甚至比內圈還要大。這一現象用它們所含的普通物質總量——把恆星、氣體、塵埃、等離子體,甚至黑洞加在一起都無法解釋。
  • 為什麼宇宙年齡僅138億年,而整個宇宙直徑卻有24萬億光年?
    930億光年只是可觀測宇宙的大小,地球位於這個範圍的中心。地心說早就被推翻,地球並不是整個宇宙的中心,因此,以地球為中心的可觀測宇宙不會是整個宇宙的大小。我們在地球上只能觀測到半徑為465億光年的宇宙範圍,此即為可觀測宇宙。
  • 紅外光的基本原理
    紅外發射管很常用,在我們的遙控器上都可以看到,它類似發光二極體,但是它發射出來的是紅外光,是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第 2 章我們學過發光二極體的亮度會隨著電流的增大而增加,同樣的道理,紅外發射管發射紅外線的強度也會隨著電流的增大而增強,常見的紅外發射管如圖 16-1 所示。
  • 「我看見了紅外光」
    人類為何看不到紅外光?紅外光光子能量較低。為了感知紅外光,眼睛的感光蛋白必須降低其吸收能量閾值,然而過低的能量閾值會使熱能更容易自發激發感光蛋白活性,從而影響探測信噪比。不僅人類,在生物的進化歷程中,尚未發現任何動物能夠基於感光蛋白感知波長超過700納米的紅外光,更沒有動物能夠在大腦中形成紅外光圖像視覺。不過已有研究證實,個別動物,如部分蛇類,可以通過溫度感知紅外光。為了獲取超過可見光譜範圍的信息,人類發明了以光電轉換和光電倍增技術為基礎的紅外夜視儀。
  • 《賽博朋克2077》充斥商業廣告,海報致敬《宇宙威龍》
    IT之家7月5日消息 《賽博朋克2077》主要劇情將在夜之城展開,這座來自未來的大都市到處充斥著商業廣告,玩家能在其中看到各種有趣的廣告。近日官方對負責設計遊戲內廣告的藝術總監Kasia Redesiuk進行了介紹,一起來看看視頻吧!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因為看不見,所以目前對於暗物質的研究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大多數科學家對於暗物質的理解都是某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假象粒子構成,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潛在的問題。
  • 太空中有恆星萬萬億顆,為什麼整個宇宙還是漆黑一片呢?
    我們的銀河中有數千億顆恆星,可觀測宇宙中有萬萬億顆的恆星,這些恆星無時無刻都在散發著耀眼的光芒,為什麼整個宇宙的基調還是漆黑一片呢?早在1823年的時候,德國天文學家奧博斯就提出過關於太空是漆黑的理論。奧博斯指出,假如我們的宇宙是恆穩無限的,並且均勻分布著大量的恆星,那麼地球上的我們無論從什麼方向望向宇宙,這些恆星的光芒都會達到地球被我們看到。
  • 我們的心為什麼比整個宇宙還大?
    宇宙如此神秘!大爆炸、暗物質、量子,等等。我們只知道一點點。而且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我們的心卻比整個宇宙還大。
  • 為什麼人眼看不見的紅外輻射,可以觀測到宇宙中的特殊物體?
    比如,宇宙中的彗星和星狀塵埃雲,由於它們是不能發射可見光的物體,所以需要通過紅外探測的方式來進行研究。而這種專門用於檢測宇宙物體發射紅外輻射的方式,則被科學家們稱為紅外天文學。那麼,為什麼紅外線這種人眼看不見的輻射能,卻可以在特殊宇宙物體的觀察中起到重要作用?
  • 宇宙有無數的恆星在發光,為什麼看起來總是漆黑一片?
    我們的宇宙是如此之浩瀚遼闊,以至於無論您朝哪個方向看,都能發現一群恆星或星系!按照這個推測,整個宇宙所有恆星的光會加起來,無論您選擇什麼時間抬頭,我們的天空應該是24小時明亮的。那麼為什麼太空是黑色的?我們所看到的每個方向上不都有星星嗎?
  • 紅外光電子學研究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上海 200083) 摘要 紅外光電子學是在紅外光電技術推動下不斷發展的學科,其發展與半導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微電子學以及光學等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 為什麼好像除了地球以外,整個宇宙沒有了生命?原因或許有些嚇人
    為什麼好像除了地球以外,整個宇宙沒有了生命?原因或許有些嚇人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宇宙中尋找著同類,但經過這麼多年的探索,人類一直都在盲人摸象摸了半天始終沒有摸出個名堂來,雖說我們也承認或許是科技水平有限,但是隨著更多的科學理論的推廣,很多科學家也認為其實宇宙中根本不存在著生命,或者說還存在著一些隱晦的原因。
  • 納米粒子可使老鼠看到紅外光
    中美科學家近日在《細胞》雜誌撰文指出,他們研製出了納米顆粒,在老鼠眼中單次注射此顆粒可使老鼠在10周內,在白天看見紅外光,且副作用很小。這一發現有望促進人類紅外視覺技術的進步,在民用加密、安全和軍事行動等領域找到用武之地。
  • 整個宇宙的總能量是多少?
    考慮到單個鈾原子核中堆積的能量數量,或者數十億年來一直不斷從太陽輻射出的能量,或者在可觀察到的宇宙中存在10 ^ 80個粒子的事實,似乎宇宙中的總能量必定是巨大的。但這不是;它可能為零。光,物質和反物質是物理學家所謂的「正能量」。是的,有很多(儘管沒人能確定多少)。
  • 進展 | 新技術可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
    紅外光子驅動數十億個分子燈泡,從而產生可見光圖片來源:Melissa Ann Ashley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科學家與哈佛大學(Harvard)研究人員共同合作,成功開發出一種將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的新技術
  • 手機攝像頭能拍到紅外光
    肉眼看不到紅外光,但是我們常用的相機、手機等等拍攝設備的感光元件是可以感應紅外光的。
  • 科學家研究新技術激活人眼 或能看見紅外光
    據科學日報報導,任何一本科學教科書可能都會寫道人類看不見紅外光。
  • 假如我們有足夠強大的望遠鏡,能看到宇宙誕生的起點嗎?
    哈勃太空望遠鏡最遠觀測到了134億光年外的原始星系,由於光速有限,這縷暗弱的光線跋涉了134億年才來到地球,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是大爆炸之後僅僅4億年的場景。而屢屢放鴿子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設計的觀測距離超過136億光年,理論上可以看到大爆炸後1.5億至2億年的樣子。
  • 整個宇宙是如何從無到有的?
    最終,您想到了一個最終的問題:整個宇宙是如何從無到有的?這是所有問題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因為它基本上不僅在詢問所有事物的來源,而且首先詢問它們是如何產生的。今天,當我們觀察宇宙時,我們收集的全套觀測資料,即使考慮到已知的不確定性,都指向一幅非常一致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