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眼看不見的紅外輻射,可以觀測到宇宙中的特殊物體?

2020-12-05 悟空科學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

宇宙中存在著不同的星體和物質類型,當科學家們探測不一樣的目標對象時,所用到的探測方法往往也有所不同。比如,宇宙中的彗星和星狀塵埃雲,由於它們是不能發射可見光的物體,所以需要通過紅外探測的方式來進行研究。而這種專門用於檢測宇宙物體發射紅外輻射的方式,則被科學家們稱為紅外天文學。那麼,為什麼紅外線這種人眼看不見的輻射能,卻可以在特殊宇宙物體的觀察中起到重要作用?

紅外波長的宇宙能看到什麼

通常情況下,我們將宇宙事物主要劃分為可見和不可見兩個部分,而紅外波長的宇宙和我們更為熟悉的可見宇宙,就像是只間隔了一步之遙。包括我們所在的銀河系,該空間中也遍布著漫射的紅外光,因為那些較冷的物體在紅外光中的發射最強,塵埃顆粒在吸收星光之後,以紅外波的形式輻射能量;即使是太陽系中由碰撞小行星和彗星蒸發所產生的塵埃粒子,它們共同輻射出的能量也會在紅外波的長處顯示出最大亮度。

而宇宙中那些涼爽的恆星和其他星體,則可以在相對較短的紅外波長下觀測到,當星體表面溫度達到幾千度,不管它是巨大的紅色星球,還是更加微小的紅色矮星,它們都會釋放出大量的紅外輻射。而新形成的恆星,哪怕其周圍的環境中充滿了大量灰塵,也能在紅外波長下發出明亮的光芒。與此同時,由於氣態分子中的大部分都含有碳原子,因而它們很容易在紅外光中被觀察到,即便是有機分子也是如此,只是迫於空間中的分子種類太多,由於它們具有不同的旋轉方式,因而無法確定其在紅外光中會呈現出怎樣的特徵。

雖然紅外輻射無法輕易穿透地球的大氣層,但卻並不影響它成為研究遙遠宇宙的重要波長範圍。正是由於我們的宇宙一直處於膨脹的狀態之中,所以才能將穿過它的所有波長的光進行拉伸,也就是所謂的紅移現象。而宇宙早期所釋放的許多紫外光和可見光,目前都已經延伸到了光譜的紅外區域,所以,設計更多先進的紅外望遠鏡,對於研究更加遙遠的年輕宇宙而言,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比如,具有三種紅外儀器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便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收集到恆星、行星和星系的形成,以及宇宙起源相關的更多重要信息。

紅外探測到底具有怎樣的原理

眾所周知,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在400納米(藍色)到700納米(紅色)左右。而早在1800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就在可見光譜的實驗中意外發現了紅外光,並將那些波長大於700納米、且小於微波波長的電磁波稱為紅外線。作為電磁頻譜的一部分,紅外線的頻率比紅色可見光的頻率低,但又比微波的頻率高。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和紅外線相遇,只是它們的存在無法通過肉眼確認,而只能通過熱量的檢測得以證實。

雖然,紅外輻射的波長於可見光的波,但其波長範圍中較短的「近紅外」波與電磁頻譜上的可見光非常接近,而較長的「遠紅外線」波又與電磁頻譜上的微波更加接近。由於存在於宇宙中的很多物體本身較為微弱,導致它們無法在可見光下被檢測到,所以,能夠揭開涼爽恆星和星雲等許多更冷物體之謎的紅外波,被科學家們運用了起來。而被運用於宇宙天體探索的紅外線波長,則一般處於0.7到1000微米之間。

具有更長波長的紅外輻射,還具有不及可見光閃射程度的特性,比如:當可見光在宇宙空間中遇到灰塵和氣體的時候,會面臨吸收或反射的命運,而具有更長波長的紅外波,則可以直接繞過那些較小的障礙物。因而,它不僅可以幫助確認星際介質中塵埃粒子和涼爽分子的化學組成部分,還能探測到那些被氣體和灰塵遮擋的物體,包括星系中新形成的恆星和嵌入星雲。或許很多人並不了解,由於透鏡、反射鏡等光學元件基本上也能應用於紅外觀測,因而,紅外天文學有時候也被科學家們視為可見光天文學的一部分。

為何要在紅外光下觀察宇宙

宇宙中遍布著不同類型的輻射,雖然,地球的大氣層讓所有生命避免了高能輻射所帶來的傷害,但大多數紅外輻射也因為受到幹擾而無法到達地球。並且,地球的大氣層還會在紅外線中發出強烈的輻射,甚至超過被觀察物體所散發出的紅外輻射量,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們會將陸基紅外天文臺放置於高山的山頂附近。而那些無法直達地面紅外望遠鏡的紅外輻射,則需要將觀測地點進一步定位到太空之中,因為,只有超越了地球的大氣層才能獲取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或許你有所不知,由於科學家們的許多目標探測物體都太冷了,因而難以在光學、乃至更短的波長下輻射,比如那些在星際空間中漂浮不定的冷原子。而這些原材料又會在恆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它們卻只會在紅外線中發出強烈輻射,所以,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紅外線了解到宇宙事物的形成過程。比如,位於我們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和彗星等涼爽物體,它們的大部分特徵都被紅外線所揭示。而那些隱藏在巨大塵埃雲和氣體內部的其他事物,不管是形成初期的星系、恆星,還是活躍星系的強大核心,都可以通過紅外波長來進行探測。

相關焦點

  • 紅外熱成像技術在設備維護中的應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95267.htm  紅外熱像技術原理  1800年英國的天文學家William Herschel 用分光稜鏡將太陽光分解成從紅色到紫色的單色光,依次測量不同顏色光的熱效應。
  • 紅外觀測展示出一些光學測量無可比擬的哪些巨大優點?
    在這些敏感器陣中,每一個像片或幀對波長大於1 μ的輻射是極端敏感的,這比人眼能探測的波長長得多,甚至比現在著名的矽CCD接收的波長還長。這些波長為什麼對天文學家重要呢?它們含有各種天體(從行星系統到早期星系)有價值信息。此外,紅外觀測還展示出一些光學測量無可比擬的巨大優點:(1)改善觀測。在較長波長上,地球大氣層造成的星光彎曲較小;(2)星際塵埃消光小。
  • 為什麼說在宇宙中伽瑪輻射對人是最危險的!
    長壽命暴的壽命在2秒到幾分鐘,其爆發持續時間平均為30秒鐘;短壽命暴的壽命在2秒到幾毫秒,平均約為0.3秒。 這兩類伽瑪射線暴的物理性質基本上是不同的。天文學家認為,長壽命暴起源於遙遠的宇宙深處,甚至在最遙遠的宇宙邊緣。這些遙遠爆發的光線需要幾十億年甚至上百億年才能到達地球。地球年齡大約是46億年,宇宙年齡大約是137億歲。
  • 難以置信也難以解釋,科學家觀測到一次莫名的宇宙爆炸事件
    NASA / ESA今年5月22日,天文望遠鏡在距離地球十分遙遠的宇宙中偵測到了一次短伽馬射線暴。而接下去發生的事情讓天文學家既感到震驚又感到不可思議。理論模型預言中子星合併產生的紅外輻射量只會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範圍內波動。但是在對這個伽馬射線暴源頭進行了深入持續的觀測之後人們發現,其產生的紅外輻射量比理論預言高出10倍以上。據此天文學家認為,此次中子星合併形成的不是黑洞,也不是一顆普通的中子星,而是別的什麼。
  • 國家天文臺提出宇宙近紅外背景輻射超出或源於第一代黑洞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嶽斌、徐怡冬、陳學雷等研究人員與義大利比薩高等師範學校(SNS) Andrea Ferrara教授,以及義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INAF/IASF-MI)的Ruben Salvaterra博士在近日的一項合作研究中提出:宇宙近紅外背景輻射(NIRB)的超出可能來源於宇宙中的第一代黑洞。
  • 可觀測宇宙有多大?是宇宙年齡 x 光年嗎?
    宇宙的大小光速是宇宙中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一個性質,它被應用在各個方面,比如距離測量、通訊以及出現在各種公式之中。在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等於299,792,458米每秒,光是體驗不到時間的流逝的,而且光速是不變的。簡單來說,在宇宙中沒有任何物體可以運動的比光還快。
  • 紅外測溫和黑體輻射定律
    因此得到結論:太陽光譜中,紅光的外側必定存在看不見的光線,沉默幾億年,紅外線終於閃亮登場。19世紀末,人們認識到熱輻射和光輻射都是電磁波。並且已知,自然界中一切高於絕對零度(-273℃)的物體都在不停向外輻射能量。那麼輻射能量在不同頻率範圍中如何分布?
  • 世界最大遠紅外線望遠鏡及宇宙輻射探測器升空
    格林尼治時間5月14日13時12分,歐洲阿麗亞娜5-ECA型火箭攜帶歐航局世界最大遠紅外線望遠鏡「赫歇爾」及宇宙輻射探測器「普朗克」,從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從發射到衛星與火箭分離雖然只有30分鐘,但卻凝聚了參與這項計劃的歐洲15國多年的心血和夢想。這兩個探測衛星的觀測結果將能顛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兩個探測衛星將被定位在距地球約160萬公裡的「第二拉格朗日點」附近,以背對太陽和地球的姿勢,對宇宙進行持續觀測。
  • 光照射在物體上為什麼會產生熱量?
    光子是波宇宙中任何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15℃)的物體都會向外輻射能量,這個輻射出來的能量就是光。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發現宇宙中存在溫度小於等於-273.15℃的物體,也就是說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發光。光是能量輻射,是粒子,也是波。
  • 電視遙控器發射的紅外線為什麼能用手機拍到?
    紅外光是英國科學家赫歇爾1800 年在實驗室中發現的.它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電磁波,具有明顯的熱效應,使人能感覺到而看不見.科學家發現,一定波長的光(可見光或不可見光)照射到某些金屬等材料表面時,金屬 等材料會發射電子流,稱為光電效應.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由這樣一種發光「體」發出的輻射以特定方式分布於不同的波長,就像恆星一樣,其發光的顏色(能譜)只取決於溫度:溫度低時,顏色發紅;溫度高時,顏色發藍。除溫度之外,我們對這種輻射一無所知,但是可以確切地預言它的能譜看起來像什麼樣子。這種被稱為黑體輻射的能譜也可以在實驗室產生,德國科學家普朗克第一個描述了它們的特殊形狀。我們自己的太陽實際上是「黑體」,儘管它的光譜沒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那麼完美。
  • 紅外熱成像儀的工作原理、構成、特點分析
    紅外熱成像儀的工作原理 所有高於絕對零度(-273℃)的物體都會發出紅外輻射。利用某種特殊的電子裝置將物體表面的溫度分布轉換成人眼可見的圖像,並以不同顏色顯示物體表面溫度分布的技術稱之為紅外熱成像技術,這種電子裝置稱為紅外熱成像儀。
  • 當我們說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是3K時,意味著什麼?
    任何有內能的物體(溫度不是絕對零度,或者0 K)都會通過電磁波(光)的形式向外輻射能量。黑體輻射能量隨波長的分布可以用普朗克(Planck)輻射函數表示。將輻射強度隨波長的變化繪製到圖上,我們可以發現,最強輻射的波長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最強輻射的波長越短。從普朗克方程所得的這一規律稱作維恩(Wien)位移定律。
  • 科普︱紅外測溫和黑體輻射定律
    因此得到結論:太陽光譜中,紅光的外側必定存在看不見的光線,沉默幾億年,紅外線終於閃亮登場。19世紀末,人們認識到熱輻射和光輻射都是電磁波。並且已知,自然界中一切高於絕對零度(-273℃)的物體都在不停向外輻射能量。那麼輻射能量在不同頻率範圍中如何分布?
  • 無法觀測到超光速是因為看不見?這想法是錯誤的!
    為什麼人類無法觀測到超光速運行的物質?》一文的留言區做了評述,正巧被我看見,於是點評了一下。然而,上次我點評了留言區的王先生的觀點,卻對正文《光是什麼?為什麼人類無法觀測到超光速運行的物質?》未加評述,殊為遺憾,故特此冒昧談一下我的讀後感想。
  • 宇宙中最長的一根「絲」,長達5000萬光年,總算被人類觀測到
    宇宙中一半以上的物質對我們來說都是"隱身"的,看不見也摸不著。然而,天體物理學家有一個預感:在所謂的"宇宙網"絲狀結構中,巨大的絲狀熱氣結構環繞並連接著星系和星系團。現在由波恩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首次觀測到"一根"長度為5000萬光年的氣體絲,它的結構與計算機的模擬預測驚人地相似。
  • 為什麼宇宙可觀測年齡比宇宙年齡更大?
    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年齡為138億年,宇宙中最快的物體速度也不能超過光速,那麼按道理自宇宙大爆炸後走的最遠的星系也不能超過138億光年,為什麼我們的可觀測宇宙半徑卻是461億光年呢? 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年齡為138億年,宇宙中最快的物體速度也不能超過光速,那麼按道理自宇宙大爆炸後走的最遠的星系也不能超過138億光年,為什麼我們的可觀測宇宙半徑卻是461億光年呢? 簡單來說,這是宇宙空間本身膨脹導致的,星系的運動速度是不能超過光速的,但是宇宙膨脹的速度卻是可以超過光速的。現在用來解釋膨脹用的最多的就是氣球的例子。
  • 紅外望遠鏡能看更多星星 專門觀測低溫天體
    這是因為宇宙中的天體由於溫度不同而發出各種波段的電磁波,靠一個望遠鏡很難進行全波段觀測。一般來說,天體溫度越高,其發出的電磁波波長越短。在電磁波譜中,伽馬射線的波長最短,X射線次之,後面依次是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和射電波。
  • 為什麼有些物體溫度高到一定程度就會發光?
    在生活中,我們會碰到一些物體受熱時就會發光,而我們也清楚的知道,一些發光的物體很燙。但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有些物體溫度高到一定程度就會發光?準確地說,任何在絕對零度以上的物體都會發光,只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光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
  • 紅外測溫儀工作原理及應用
    於是他宣布太陽發出的輻射中除可見光線外,還有一種人眼看不見的「熱線」,這種看不見的「熱線」位於紅色光外側,叫做紅外線。紅外線是一種電磁波,具有與無線電波及可見光一樣的本質,紅外線的發現是人類對自然認識的一次飛躍,對研究、利用和發展紅外技術領域開闢了一條全新的廣闊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