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紫禁城建築:倦勤齋的牆壁畫、天頂畫,運用多種西方透視技法

2021-01-09 一展一觀

寧壽宮花園是乾隆為自己日後歸政所建的一座花園,倦勤齋位於花園最北端。為九間,西四間內設戲臺。圍繞小戲臺,南側設木質仿斑竹圓光門籬笆。北面牆、西面牆,及天頂貼滿了畫幅。南側設竹籬笆。關於紫禁城內這座建築的故事,學者王時偉在紫禁城雜誌發表的《倦勤齋的天頂畫、全景畫》一文中,這樣為我們解讀。

倦勤齋

倦勤齋天頂畫、全景畫是僅存的乾隆時代的室內裝飾畫,由西方傳教士畫家主持繪製。

歷史研究者曾研究清代宮中的西方文化指出「清朝的鼎盛時期,西方文化中的藝術對清宮影響最大」。大量的事例也表明,清代乾隆時期對西方建築藝術的借鑑達到了高潮,最為典型就是在圓明三園中的圓明園和長春園中出現的西洋式建築和建築語彙。長春園興建的西洋樓景區的建築設計有多個西方教士的參與,包括蔣友仁、郎世寧、王致誠等。

戲臺仙樓聽戲寶座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清代宮廷中的中國傳統式樣的建築室內空間裡,利用透視技法繪製通景畫、天頂畫的做法十分盛行。

倦勤齋建築剖面效果圖,西四間內設戲臺

如乾隆十三年八月十四日,「淡泊寧靜東牆並南北兩邊牆,連棚頂共四面,俱著郎世寧起稿呈覽」;又如乾隆三十年五月,郎世寧去世的前一年,尚有「玉玲瓏館新建殿五間,著郎世寧畫西洋線法畫」的記載。

乾隆帝晚年 網絡圖片

設計西式建築是畫作傳教士的「分外工作」,而室內設計中的通景畫、天頂畫的設計和繪製工作便是他們的特長。他們這種特長的發揮還建立在西方的藝術根源以及西洋做法早些時候在中國的「預熱」的基礎上。

戲臺對面仙樓二樓北牆通景畫

聶崇正先生曾經著重強調過如下史料記載:(1)在郎世寧出生的那一年,一位義大利畫家安德烈波佐開始在羅馬依格那提歐教堂繪製天頂畫《聖依格那提歐的崇拜》,在1700年最終完成,「在這個作品裡,他(指波佐)使用了不可思議的透視法,使壁畫延續了教堂的實體,造成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上層樓,惟妙惟肖的幻象。但這種真實感只存在於大廳中一個特定的視點,離開了視點,整個架的結構就好像要崩潰垮下來一樣」;

北牆通景畫:春日宮殿

(2)波佐也曾在郎世寧的家鄉創作過教堂的裝飾畫,並著有《畫家和建築師的透視學》一書,「該書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在羅馬發行後,僅一兩年就被送到了中國」;(3)康熙時紫禁城外的天主教堂內,也存在天頂畫,也對西方藝術走入宮廷起到了前導的作用。

寧壽宮天頂畫 網絡配圖

所以,作為文化傳播者的郎世寧等西方傳教士運用繪畫手段創作室內空間的視覺幻覺效果的做法,是一個順理成章的歷史現象,是其發揮技藝的主要舞臺。

西牆通景畫:西山遠景

可見在清代中期,宮廷中所吸收的西方建築文化特點不僅包括建築外形、水法、植物修剪等園林做法,還包括了室內壁畫、天頂畫的形式,以及樓梯、寶座、內簷裝飾裝修等室內語彙的形式和裝飾做法。倦勤齋內通景畫貼裱即竣工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相關焦點

  • 丹宸永固,賞紫禁城風雲六百年
    2020年適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  宮殿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最輝煌的篇章,歷來是中國古代營造的重點所在。紫禁城更是宮殿建築發展的集大成者,不僅代表了當時建築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準,其巍峨壯麗的建築群亦成為國家政權神聖莊嚴的象徵。
  • 地大隧道將成科普壁畫長廊
    昨日,記者從地大獲悉,該校計劃對該隧道進行改造,在內繪製上全景壁畫,將其打造成壯觀的藝術科普長廊。地大校內隧道總面積超過4800平方米,連接地大西區與北區,是該校學生每天上課的必經之路,是地大標誌性建築之一。據了解,隧道壁畫工程將綜合運用古典與現代的壁畫繪製技法,在隧道內壁製作出巨幅連綿的壁畫。
  • 《西廂記畫珍》:參考了唐代壁畫,借鑑了明代木刻
    其間,他不僅廣泛吸收西方繪畫的各種表現方式,還深入研究抽象主義繪畫先驅,逐漸形成自己精神音韻主義的創作風格。《西廂記畫珍》內頁周根寶早年曾被分配於上海博物館從事古畫臨摹複製工作,對唐宋以來經典作品,乃至唐代古墓壁畫等的筆墨技法,設色布局等十分熟悉。
  • 紫禁城與古代天文星象
    紫禁城不僅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技藝和文化,還能夠反映古人對宇宙的科學認知,其表現的主要內容即古代天文星象。我國古代天文學並非孤立的、客觀的科學,其構想和發展始終與古代複雜的文化整體結合在一起。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認識星象、研究天體,很早便人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區域,國內稱之為星官,西方則稱之為星座。紫禁城的命名和布局與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星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學畫畫的人一定要懂得透視原理,看看透視詳細講解
    我們熟知的達文西、丟勒、等一些著名的藝術家,在研究透視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資料。其實透視概念非常豐富,主要包括:視覺透視、空氣透視、色彩透視。所以今天我們就主要講一下視覺透視,視覺透視又分為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三點或多點透視。
  • 以克勞德·伊維爾技法為例分析古典油畫材料技法與實踐!
    本文論述的古典油畫材料技法與構圖形式語言同屬於繪畫形式語言的範疇,筆者意識到古典油畫寫實技法的當下意義與油畫構圖形式語言的多元性,對兩者進行較為細緻深入的研究。通過以自身的油畫創作經歷為分析對象,在將兩種繪畫形式語言進行結合運用的嘗試中探求另一種油畫表達的方式,為自己以後更好的創作開闢一個新路徑。
  • 繪畫理論教學(透視學)丨美術技法理論:不同視角「透視」研究①
    「透視」是一種繪畫活動中的觀察方法和研究視覺畫面空間的專業術語,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歸納出視覺空間的變化規律。客觀物體佔據的自然空間有一定的大小比例關係,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裡,它們所佔據的視覺空間就並非符合原來大小比例關係了。透視來自拉丁文「Perspicere」透而視之,其含義是通過透明平面來觀察、研究透視圖形發生原理、變化規律和圖形畫法。
  • 這裡是米蘭的一處天主教建築,內有《最後的晚餐》壁畫真跡
    聖瑪麗亞修道院是義大利城市米蘭的一處天主教建築,包括一所教堂和一座多明我會院,修道院因會院食堂內達·文西所作的壁畫《最後的晚餐》而著稱,於198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1943年8月15日,教堂和會院遭到英美飛機轟炸,會院食堂大部分被毀,但《最後的晚餐》所在的那面牆卻得以倖存。
  • 解讀世界名畫:雅典學院
    上周我們學習分享了著名畫家拉斐爾的一生,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仔細研究一下拉斐爾的這幅著名壁畫《雅典學院》。在那裡歷時10年,他為教皇宮殿繪製了大量壁畫,其中以梵蒂岡教皇宮內的四組壁畫最為出色(壁畫的總題目為《教會政府的成立和鞏固》,壁畫分列四室:分別以《哲學》、《神學》、《詩學》和《法學》為主題;而第一室內的《哲學》,也稱《雅典學院》,又是這四幅壁畫中最為傑作的。
  • 領先兩千多年的精美壁畫——古埃及文明補四
    02古埃及舊王國和中王國時期壁畫古埃及壁畫主體為墓所壁畫和神廟浮雕,其中,墓所壁畫有標準的基礎層和地仗層以及畫面層等分層結構,神廟浮雕則有畫面凸出和背景突出等不同類型。基於古埃及根深蒂固的死亡觀,為逝者服務的墓所壁畫更有條件普遍流行,並在繼承舊王國墓所壁畫的正面律與寫實性和橫向安排與內容滿布以及注重線條造型等基礎上,形式更加生動且色彩更加豐富,使得古埃及壁畫進一步發展。
  • 朝向+選材+結構,紫禁城裡的採光「黑科技」
    從滿足人們在建築內部的日常活動角度而言,建築內部採光是極其重要的保障。古代沒有當今社會高科技手段的照明系統,如何最大程度地引進自然界的外部光源,則成為紫禁城建造者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我國古代工匠具有豐富的智慧,他們採取了多個科學的採光方法,滿足了建築內部的採光需求。  「坐北朝南」的布局有利於建築採光。當建築的門窗朝南開時,稱為建築的布局為「坐北朝南」。
  • 神秘不輸金字塔 紫禁城的黃金分割之謎
    歷代皇帝居住的紫宮禁地也因此稱為紫禁城。 也有人認為直接稱宮城為紫禁城大約是從明代中晚期才開始,明初時還只稱皇城。有明一代,記載宮殿建築的官修書特別少,現存官書中最早使用紫禁城名稱的是萬曆《會典》,其中寫道:「皇城起大明門,長安左、右門,歷東安、西安、北安三門,周圍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內紫禁城起午門,歷東華、西華、玄武三門,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東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
  • 繪畫基礎教程之《簡單的透視和比例》
    而在線形透視理論確立以前,世界各地由於不同文化制約,已經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發表現空間立體的方法,在距今 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的洞窟壁畫中就有所運用。這些再現空間的方法,是畫家們依靠感官認識世界的體現:1、縱透視。在平面上把離視者遠的物體畫在離視者近的物體上面。中國古代構圖法中稱高遠法,即近低遠高。
  • 繪畫技法研究:中國畫墨法運用
    要探討中國畫技法的奧秘,在筆法之外,不能不研究墨法之妙,況古人有云:「得筆法易,得墨法難,」。《人物馭龍帛畫》的出土,使我們知道,中國畫之墨的運用至少可追朔到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書畫之墨大致分為松煙和油煙二種,傳統書畫多用墨碇在硯臺上研磨。現在,各種品牌的書畫專用墨汁使用方便,吸引了初學者及大多數書畫家使用或與磨墨兼用。
  • 透視是什麼?怎樣正確學習透視?
    透視是什麼?怎樣正確學習透視?怎樣才能運用好透視的原理?學習繪畫難嗎?怎樣才能學好繪畫?想必這些都是繪畫初學者們經常在想的問題吧,那麼到底怎樣才能學好透視原理?繪畫中的透視原理並不是說電影或者遊戲裡面的那些隔著牆能看見對面有什麼東西的意思,透視原理是一種繪畫的技巧,今天輕微課繪畫網校小編就告訴大家一些關於如何運用透視原理,透視原理是什麼的教程給大家。
  • 透視相機能拍攝牆後的人
    據報導,一種能夠拍攝牆背後隱藏的人或物體的透視相機可能將要面世。目前,莫格裡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正在進行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