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壽宮花園是乾隆為自己日後歸政所建的一座花園,倦勤齋位於花園最北端。為九間,西四間內設戲臺。圍繞小戲臺,南側設木質仿斑竹圓光門籬笆。北面牆、西面牆,及天頂貼滿了畫幅。南側設竹籬笆。關於紫禁城內這座建築的故事,學者王時偉在紫禁城雜誌發表的《倦勤齋的天頂畫、全景畫》一文中,這樣為我們解讀。
倦勤齋天頂畫、全景畫是僅存的乾隆時代的室內裝飾畫,由西方傳教士畫家主持繪製。
歷史研究者曾研究清代宮中的西方文化指出「清朝的鼎盛時期,西方文化中的藝術對清宮影響最大」。大量的事例也表明,清代乾隆時期對西方建築藝術的借鑑達到了高潮,最為典型就是在圓明三園中的圓明園和長春園中出現的西洋式建築和建築語彙。長春園興建的西洋樓景區的建築設計有多個西方教士的參與,包括蔣友仁、郎世寧、王致誠等。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清代宮廷中的中國傳統式樣的建築室內空間裡,利用透視技法繪製通景畫、天頂畫的做法十分盛行。
如乾隆十三年八月十四日,「淡泊寧靜東牆並南北兩邊牆,連棚頂共四面,俱著郎世寧起稿呈覽」;又如乾隆三十年五月,郎世寧去世的前一年,尚有「玉玲瓏館新建殿五間,著郎世寧畫西洋線法畫」的記載。
設計西式建築是畫作傳教士的「分外工作」,而室內設計中的通景畫、天頂畫的設計和繪製工作便是他們的特長。他們這種特長的發揮還建立在西方的藝術根源以及西洋做法早些時候在中國的「預熱」的基礎上。
聶崇正先生曾經著重強調過如下史料記載:(1)在郎世寧出生的那一年,一位義大利畫家安德烈波佐開始在羅馬依格那提歐教堂繪製天頂畫《聖依格那提歐的崇拜》,在1700年最終完成,「在這個作品裡,他(指波佐)使用了不可思議的透視法,使壁畫延續了教堂的實體,造成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上層樓,惟妙惟肖的幻象。但這種真實感只存在於大廳中一個特定的視點,離開了視點,整個架的結構就好像要崩潰垮下來一樣」;
(2)波佐也曾在郎世寧的家鄉創作過教堂的裝飾畫,並著有《畫家和建築師的透視學》一書,「該書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在羅馬發行後,僅一兩年就被送到了中國」;(3)康熙時紫禁城外的天主教堂內,也存在天頂畫,也對西方藝術走入宮廷起到了前導的作用。
所以,作為文化傳播者的郎世寧等西方傳教士運用繪畫手段創作室內空間的視覺幻覺效果的做法,是一個順理成章的歷史現象,是其發揮技藝的主要舞臺。
可見在清代中期,宮廷中所吸收的西方建築文化特點不僅包括建築外形、水法、植物修剪等園林做法,還包括了室內壁畫、天頂畫的形式,以及樓梯、寶座、內簷裝飾裝修等室內語彙的形式和裝飾做法。倦勤齋內通景畫貼裱即竣工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