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人人都學過,大家對數學語言表達式「a²+b²=c²」也一定都不會感到不陌生。
然而,最近在某版數學教材中的一種證明方式,卻讓很多人都驚掉了下巴。
隨即,有人找到了這個說法的疑似英文出處。在這份英文材料裡,描述了這個勾股定理,愛因斯坦以及他的相對論。但材料裡明確說到,這裡出現的E=mc²和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方程雖然樣子很像,但這完全是這本書作者故意製造的巧合(書中原話是the resemblance is of course entirely fortuitous),還配上一副漫畫。
那麼話說回來,愛因斯坦究竟有沒有證明過勾股定理?
根據 The NewYorker 在 2015 年刊發的一篇報導,1949 年,愛因斯坦在美國的一本文學雜誌《星期六評論》上發表文章,回憶了自己童年的兩個重大時刻。12 歲時,愛因斯坦得到了一本「關於歐幾裡得平面幾何的小冊子」,裡面所提到的畢達哥拉斯定理(也就是勾股定理)令他著迷。最終他證明了這一定理,並在文章中提到自己使用的是「三角形的相似性」。
後人嘗試還原了這個過程。當我們從直角頂點作垂線段時,原三角形就被分成了兩個小三角形。
因為它們對應的角是相等的,對應的邊長也是等比的,所以我們稱之為「相似」。因此,這三個三角形的面積可表示為 fc、fa、fb,顯然 fc=fa+fb。
如下圖所示,a²、b²、c² 分別代表由三角形斜邊形成的正方形的面積。
注意,在相似性的前提下,每一個正方形的面積都與對應的三角形面積有著等比關係。
因此推導出,a²+b²=c²。
當然,由於年代已久,我們無從得知幼年的愛因斯坦具體是如何證明勾股定理的,也無從得知他當年的證明方法是否獨樹一幟。但總歸和相對論沒有任何聯繫。
隨著此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6月19日,相關出版社在微博及時發表情況說明,表示經過核實,愛因斯坦確實證明過勾股定理,不過使用的方法是三角形的相似。而自讀課本中描述的質能方程,因為與其形式類似,所以便被誤用了。出版社承認該處表述存在錯誤,對大家的批評意見表示感謝與接受,同時該圖書目前已經下架,後續將進行更正後再發行。
誠然,勾股定理的正確證明方式確實非常多,在古代歷史上,東西方都對勾股定理有過驗證,到現在,已經存在著好幾百種證明方法,說勾股定理,是數學定理中證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也並不為過。
但是,教材不同於一般的書籍,它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正因如此,涉及教材的問題常常會引發輿論的高度關注。簡單奉行「拿來主義」,恐怕不是教材出版單位應有的態度。
內容綜合自:網絡、知乎、澎湃新聞、鳳凰網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祁蕊
↑ 點擊跳轉直播頁面 ↑
觀看精彩直播
請鎖定
《 挑戰思維極限:勾股定理的365種證明 》
作者:李邁新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歡迎各位愛書的朋友
踴躍在文末點讚及留言
我們將不定期選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費贈送一本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