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大腦中植入電腦設備,實現腦機交互。這個聽起來很有未來感的想法,正在一步步走入現實。北京時間8月29日凌晨,埃隆·馬斯克帶來他旗下腦機接口公司的最新發布,只不過這一次是先在動物身上實現的,硬幣大小的晶片被植入豬腦,豬的腦部活動被展示了出來。
腦機接口:植入豬腦 硬幣大小 無線傳輸
在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舉行的現場直播中,展示了一頭豬的腦部在兩個月前被植入了腦機接口設備。豬腦活動通過實時無線傳輸被展示了出來。當豬的鼻子觸碰到物體時,圖像上出現噪音。
設備植入人體?正尋求美國食藥管理局批准
被植入的這個腦機接口設備直徑23毫米,厚度8毫米,大約是一枚硬幣大小。擁有1024路連接,可監測上千個腦部神經元的活動。設備通過無線感應充電,可以續航一整天。最新版的設備相比之前,體積縮小了不少,需要通過手術植物人腦,人的頭髮下面會多一個小創口。這一技術離人體試驗還有距離,目前,正在尋求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的批准。
馬斯克談未來應用:協助治療腦功能疾病
為什麼要做腦機交互?馬斯克說,他的初衷是希望幫助治療腦功能障礙疾病,如癲癇、中風、帕金森、記憶力喪失、聽覺喪失、抑鬱症等。但他的最終目標是把人類智力與人工智慧有效結合,提升人腦能力。
埃隆·馬斯克:實際上,這個設備有很多功能,比如監測你的健康,警告你可能發生心臟病、中風或其它損傷。還有一些方便的功能,比如播放音樂。你可以做很多事情,這有點像你的手機被植入你的大腦。
暢想未來
「腦機交互」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一起了解這項技術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總臺央視記者 姜珊:「腦機交互」技術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目前應用得怎麼樣?
哈佛大學腦科學博士 腦機接口公司BrainCo創始人兼CEO 韓璧丞:其實是在1924年,德國的漢斯伯格醫生第一次在人類大腦上採集到了這個信號,所以到現在2020年也將近100年的歷史了。它分成兩個大的方向,一個是侵入式,另一個是非侵入式。侵入式就是像埃隆·馬斯克的今天發布的這樣,要做一個開顱手術,然後才能夠把電極藏在這個大腦裡面去,來採集信號。然後另一種非侵入式其實包括腦電採集、近紅外線採集以及核磁共振採集。
說到侵入式腦機交互,早在2008年,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的腦機接口,就把外部設備直接接入猴腦,讓猴子操縱機械臂為自己取食。而馬斯克則又前進了一步。
哈佛大學腦科學博士 腦機接口公司BrainCo創始人兼CEO 韓璧丞:不用頭上再戴一個很大的這種外設的設備,所以他把這個設備變小。第二個就是說他把整個手術的環節變得更加簡單和方便了,它可以一個小時之內去完成這個這個計劃,很大地降低了之前的實驗時間、實驗流程以及實驗成本。
而說到非侵入式的腦機交互技術,來自瑞士的科學家研發出一套系統,讓喪失活動能力的人也能玩電子遊戲。塞繆爾是位癱瘓患者,戴上一個布滿電極的頭盔,通過腦電波來控制遊戲。比如,想像移動左手,車會左轉;反之,車會右轉。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神經系統科學家 雷婭·萊納:這些電極與一個放大器相連,並連接至計算機,最終與我們的算法相連,算法會對腦信號進行處理,並向遊戲發送指令,實現對遊戲的控制。
專家介紹,腦機交互的應用,簡單來說,可以比喻為造人,和造超人。
哈佛大學腦科學博士 腦機接口公司BrainCo創始人兼CEO 韓璧丞:什麼叫造人?有很多人有可能缺手缺腳,我們就幫他去做手和腳,然後把他的大腦和這個機器的手和腳連在一起,這樣他就可以像控制自己手一樣去控制那些機械臂。另一部分,就比如說有的人有老年痴呆、自閉症,有很多大腦的問題,所以我們也提供這些技術來讓他恢復,讓有受傷的有問題的人做成正常人。另一部分叫做造成超人,比如說我現在跟您說話,其實我的語速是受到了我的肌肉限制,那麼用大腦直接交互,它又可以突破我人體本身的限制,非常快速地把我的信息傳遞給您。
總臺央視記者 姜珊:新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我們也擔心健康風險,比如腦部損傷、排異反應這些還有待驗證,同時擔心網絡安全,比如我腦子的隱私會不會洩露,會不會被黑客入侵?
哈佛大學腦科學博士 腦機接口公司BrainCo創始人兼CEO 韓璧丞:首先人類的大腦是我們最後的一塊隱私的處女地,隨著技術的延伸,它會無限地去解讀、無限地去接近人們大腦想像的本源。最近有一些研究就是通過核磁共振掃描,幾乎都可以掃描出大腦想像的圖形。比如說我今天想像的一個西瓜,可能他一掃描就出現了一個西瓜。但是就像我們保護其他所有隱私數據一樣,在未來一定會有保護大腦信息和數據的標準出現。可能來自於政府,可能來自於國際的聯盟,這種立法和這種保護是一定會出現的。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