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是經濟活動的晴雨表,人們怎麼解讀市場,往往可以左右經濟格局的變動。 當代行為金融學主要創始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在他的新作《敘事經濟學》中大膽提出,如病毒般傳播的重大敘事,是文化、時代精神和經濟行為快速變化的主要載體,也是預測未來經濟走向的關鍵因素。
【文/餘 江】
蘋果落下,砸中牛頓,萬有引力學說就此創立,人類發現天上的星辰運行與地上的河水流動竟遵循著同樣的定律。作為近代科學標誌的經典物理學大廈落成,啟蒙運動邁向理性主義,歐洲工業革命接踵而來,數千年世界文明史將為之一變……
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一個蘋果啟迪萬有引力的故事,早已跨越種族和文化界限,成為全地球孩子們共同知曉的傳說,儘管——這是個虛構的敘事。
儘管牛頓本人的著述從未提及這個事件,儘管蘋果傳說的多個版本明顯出自後人演繹,儘管從歷史和邏輯進程看,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早期的三大定律結合天文學進步的自然成果,然而三百年來,人們始終更喜歡聆聽和傳誦那個意外事件,甚至到牛頓故居去朝聖那棵仿佛來自伊甸園的開啟智慧的蘋果樹。
一
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敘事有著激發想像、打動人心的神奇力量。故事是所有孩子的啟蒙必修課,甚至整個人類文明也一樣。每個民族的起源都湮沒在久遠的歷史塵埃中,只有傳說留存至今,中國的盤古女媧、希臘的宙斯蓋婭、印度的溼婆神、聖經的創世紀……
敘事中講述的祖先、英雄、苦難、奮鬥,不僅銘刻於個人記憶,塑造身份感和世界觀,也構築起家族、社群乃至國家的共同心智與情感。
在知名金融學家、諾獎得主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看來,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同樣為敘事所統治。這位曾成功預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學者,談及1929年大蕭條時最喜歡講的一個故事是:
紐約街頭的鞋童在給客人擦鞋時主動談起股票買賣,引起老甘迺迪(或洛克菲勒或其他某位大人物)警覺,馬上決定拋售股票,由此躲過一劫。
似曾相識嗎?
中國股市房市泡沫最高漲的歲月,街頭巷尾是不是也充斥著形形色色的「創富」神話。從公務員到小老闆,從退休教師到保姆阿姨,當每個人都在敘說那些故事,信心和價格屢破新高時,市場的瘋狂是不是正走向盡頭。
風險投資人在充滿夢想的中國市場考察新項目新團隊時,就尤其看重創業者「講故事」的本領。
一輛小黃單車,伴你騎遍世界;
一部鑲滿螺絲釘的手機,凝聚工匠情懷;
一杯其實不貴的咖啡,陪同幾千萬中國白領成長……
類似的獨角獸傳說反覆出現又消失,圈內人故作神秘,圈外人心嚮往之。
投資風向的交替,商業周期的輪迴,似乎總伴隨著各種敘事在人群中的廣泛傳播,前期白手起家,風光無限,後期鋌而走險,一聲嘆息。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們屢屢追隨敘事的潮流,拋棄基本面,陷入「非理性癲狂」。這引發了希勒反思:流行敘事到底是經濟繁榮導致的結果,還是激發群體情緒、推動市場行情的原始動力?
在新作《敘事經濟學》中,希勒大膽提出,如病毒般傳播的重大敘事是文化、時代精神和經濟行為快速變化的主要載體,也是預測未來經濟走向的關鍵因素。
二
敘事的力量在於傳播。在全球陷入「大流行病」的當下,這是個有些苦澀的巧合。
希勒發現,敘事的流行規律非常符合傳染病模型的描述。聽到故事好比感染病毒,講述故事好比傳播病毒,遺忘故事相當於戰勝病毒(康復)。
因此敘事的流行速度將取決於傳染率與康復率、易感人數與康復人數的相對比值,呈現出典型的駝峰式流行病曲線。
另外,敘事在口口相傳中會發生變化,這類似於病毒變異,某些新的敘事版本可能具有更強傳播力。
原本稀鬆平常的軼事,在特定場合跟某個名人聯繫起來後,突然形成爆炸式傳播,好比流行病中出現超級傳播者。
例如小羅斯福總統的名言「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此前其實有多人用相同說法談論美國經濟蕭條,但直到他的總統就職演講發表後,才成為解釋危機、恐慌與信心的歷久不衰之經典。
真正形成大流行的敘事往往是各種機緣巧合的結果。
比如,比特幣敘事引發的泡沫,居然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無政府主義運動,這並非牽強附會,而是比特幣官方網站的宣言:「比特幣是和平無政府狀態與自由的催化劑……是對腐敗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回擊」。
在塗上反權威、黑客倫理和平民主義色彩之後,這種枯燥費解的現代數字加密貨幣似乎有了古老的神聖使命,並能喚起許多潛在用戶對自身社會地位和角色的共鳴。
比特幣還有生動寫實的創世故事,自2008年起,署名中本聰的首創者只是通過郵件與其他人聯繫,從未露面,並在很早退出,至今不知其真實身份。2010年,程式設計師漢耶茨用1萬個比特幣——後來的最高市值曾接近2億美元——買了兩個外賣比薩,完成第一筆實物交易。類似神秘傳說被反覆講述,構成絕好營銷題材。
比特幣價格在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前後首次飛漲,作為不受政府控制的匿名貨幣,它化身為個人賦權象徵。而2015年Alpha-Go人機大戰後,伴隨著人工智慧熱潮,工業革命以來便開始傳播的「技術接管生活,機器統治世界」敘事再度變異和流行。面對不確定前景,許多心生畏懼的外行人或許會認為,比特幣將是未來世界的公民證?
上述例子表明,造成深遠影響的流行敘事,很多時候是大量相關故事的集合,希勒將其比喻為「敘事星座」。某個小故事的影響在流行後消退,新的小故事取而代之,使整個話題長盛不衰,如大流行病中出現多個波次的反覆衝擊。某些事件已失去傳播力,但如休眠病毒一樣,仍留在許多人記憶深處,甚至融入文化基因,在數月乃至數十年後突然被喚醒。
三
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提到,想像力,或者說講故事的能力,讓人類成為唯一能開展大規模社會合作的物種。金錢、企業、法律、國家、宗教,莫不是人們虛構出來的概念和故事。正如《權力的遊戲》所言:「力量存於人心,惑人把戲,如牆上暗影,即便一個小個子,也能投下巨大陰影」。
在許多學科領域,敘事並非新鮮課題。心理學和腦科學從認知角度探索人對故事的好奇心。社會學和新聞學關注敘事的特徵、傳播及各層次影響。文學影視更屬於流行敘事的主要表現形式,甚至音樂也暗含敘事,大型交響樂傳遞的內涵與震撼堪比史詩。
但希勒指出,社會科學中最具理性色彩的經濟學帝國,卻長期對敘事現象缺乏興趣。敘事傳播或許在商學院的市場廣告課程中有一席之地,或許曾被凱恩斯等視野寬廣的經濟學家關注,但從未被納入主流經濟學理論框架。這種情形勢必將發生改變。
一方面,行為經濟學興起後,傳統的簡單理性假設被放棄,經濟學家們對人的行為動機有了從現實出發的更複雜認識。流行敘事對個人決策和社會結果的導向作用,也將被納入視角。
另一方面,全球互聯的大數據時代給流行敘事研究創造了絕好條件。對主流媒體的信息報導,可以藉助智能設計做實時的搜索、追蹤與分析。此外,人們在各種社交媒體產生的海量信息,更提供了以前不曾有過的流行敘事的豐富原始資料。
希勒為「敘事經濟學」提出了七個關鍵構想。在他展望中,流行敘事對經濟生活的影響應成為未來的主流研究課題與思考方式,敘事、信念、行為及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若能得到更好澄清,經濟預測將可以更具邏輯、更加準確,政策措施也能在充分考慮「輿情」因素之後,有的放矢、精確實施。
蘋果落向大地,力量在於人心,如何講好故事,如何理解和利用敘事的力量,是全人類共同的遊戲。
(作者餘江曾任清華大學財稅研究所研究員,《比較》編輯室特邀編輯,知名財經書翻譯)
《敘事經濟學》,著者:羅伯特·希勒,中信出版社,2020-5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