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美國媒體分析,中國足球俱樂部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並非因為疫情,低上座率和高價的外援合同,才是這些俱樂部「死亡」的真正原因。
近日,中國足協公布了2020賽季中超、中甲和中乙三級聯賽的55家俱樂部準入名單,同時宣布11家俱樂部因為財政問題失去了註冊資格,加上有天海等5家俱樂部解散,有多達16家俱樂部退出中國足壇。這場中國職業足球的「地震」也引起了世界足壇的關注。有美國媒體分析,中國足球俱樂部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並非因為疫情,低上座率和高價的外援合同,才是這些俱樂部「死亡」的真正原因。
近幾個賽季,中超聯賽諸多資金雄厚的俱樂部頻頻引入大牌球星,這樣的操作的確可以在短期內獲得成績上的回報,但對於成長中的中國足球聯賽來說只是「賠錢賺吆喝」。大多數俱樂部沒有自我造血功能,更別說盈利,能夠維持正常運營的俱樂部多是依靠背後的母公司不斷注入資金,若一旦主體資金鍊斷裂,那麼俱樂部就會面臨無人接盤的窘迫。此前宣布解散的天津天海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美國媒體指出,經濟環境問題以及聯賽職業化程度不高,成為俱樂部退出的最大原因,引入高價外援更是加速了俱樂部存在的發展隱患。他們同時援引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的話,「目前中國的足球俱樂部幾乎沒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投資人注資不少,卻賺不到錢或者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聯賽前三球隊每年的投入不低於10億元,而保級球隊的年投入也在四五億元。」一位地方足協負責人如是說。泡沫化嚴重的聯賽後患無窮,不少中小俱樂部不得不選擇退出。
中國足協內部人士透露,中國足協將繼續出臺相關措施,在繼續為最高級別的中超聯賽擠泡沫的同時,也將為低級別職業俱樂部的生存創造條件。
有業內人士分析,國內職業足球俱樂部的畸形財務體系,已經嚴重到危害聯賽正常發展的程度。足協要想促進職業聯賽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促進俱樂部健康發展方面下功夫,而在疫情期間倡議降薪,出發點也是源於此。
5月初,中國足協發布《關於男足職業俱樂部與所屬球員、教練員合理調整薪酬、共克時艱的倡議書》,倡議各職業俱樂部「在雙方約定的薪酬調整周期內,建議俱樂部與所有球員、教練員協商確定薪酬調整的幅度;建議參考比例為30%至50%之間」。而且,這次減薪也包括了外籍球員和外籍教練。最終,倡議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到目前為止,只有中甲俱樂部新疆天山雪豹足球俱樂部落實了降薪。
似乎16支俱樂部的「死亡」,並沒有給活著的俱樂部太多警示作用。
從中國三級職業足球聯賽的分布地圖來看,呈現出明顯的辯證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中國當前經濟實力最強大的京津冀(8家)、長三角(12家)和大灣區(5家)的三個地理板塊來看,他們所擁有的俱樂部數量足足佔了55家準入俱樂部的三分之一以上。相比之下,西部地區雲貴川渝陝五個省級行政區域只有8家俱樂部;遼吉黑的東北板塊更是只剩下了4家俱樂部。
受疫情影響,現在三級職業聯賽的具體賽制和開賽時間仍然無法敲定。到底這55家俱樂部在「去泡沫化」的2020賽季結束之後,究竟還能剩下多少家?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秦東穎 責任編輯: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