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心理罪》的原著黨對第二本《教化場》評論並不高,有人甚至覺得這一本是整部《心理罪》的瑕疵,因為它所描述的故事簡直是不可理喻的,是荒唐的,當小說的內容嚴重脫離了真實,就會令人覺得失望。
一開始,我也有這樣的感受,誰會想要改變人性,太不可思議了。一邊感慨作者腦洞大開,一邊看著整個人生被改變的悲慘故事。其實,作為一個外行,我覺得每一個被打碎人生的實驗者最後實施殺人的行為,是人之常情。
難道,當我的人生被毀掉的時候,我還要忍氣吞聲嗎?不,我已經沒有完整的人生了,又何必在乎生死,我只想殺掉那個將我的人生扭曲的混蛋。無法享受正常生活、正常人生的我,根本不在乎生死,沒有辦法活著像一個人,那就把自己當做一個私人去殺掉曾經毀掉我的人。
《教化場》講的是一個「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故事,這個故事,離我們並不遠。
在我知道小艾伯特實驗之後,再刷《教化場》,我為那些活下來的人感到慶幸,同樣,感到不幸。
被載入歷史卻愛人聽聞的小艾伯特實驗。
「只要給我一打嬰兒,我能把孩子訓練成社會精英,不管是醫生、律師還是警察」,能說出這樣話的人必然不是一般人。的確,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創立人,被認為是僅次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人物。
然而,恰恰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他的理論和思想毀了美國整整一代兒童,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全世界許多孩子。
他叫約翰·華生。
他的成長過程我就不多說了,總之是一個出身窮苦家庭的孩子,然後一直到高中時期還是個問題少年,但是,大學之後,他以自己一場聰明的頭腦成為了超級學霸,然後,成為一名年輕有為的心理學家。
那時候,很多女性都很喜歡他,年輕、英俊的心理學家華生。
然而,這個人們口中的最帥心理學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卻策劃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備受世人爭議,但是依然載入心理學史,任何一個學習心理學的人一定都聽說過這個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1920年,華生找到了實驗對象小艾伯特,一個只有9個月大的嬰兒。他太小了,以至於都還不會走路只會爬行,他和所有這個歲數的嬰兒一樣天真無邪,非常可愛。。
但是,華生則覺得他「鎮定且被動」,很適合用來做實驗。
小艾伯特的母親是個低層社會的女性,她沒有什麼文化,只是知道自己的小孩給一位教授做實驗,每天會有一美元的報酬。一美元啊,已經足夠讓她覺得滿足了。於是,小艾伯特成為小白鼠。
華生的實驗開始了,一開始,小艾伯特源源不斷地收到禮物,它們正是雪白的小鼠、可愛的兔子、調皮的猴子,看著這些毛茸茸的小動物小艾伯特高興極了,他興奮地伸出小手撫摸這些小動物,還愉快地和它們一起玩耍,殊不知這不過是華生的情感測試。
兩個月後,小艾伯特11個月大的時候華生的實驗正式開始了,他再次把小白鼠放到小艾伯特眼前,然而就在小艾伯特伸出手來想要抓住小白鼠時,華生突然在他身後重重敲擊了一根1.2m的大鐵棒,巨大的響聲嚇得小艾伯特劇烈地抽搐起來。但是華生並沒有停,他繼續敲擊大鐵棒,直到巨大的響聲,嚇得小艾伯特趴倒在坐墊上哇哇大哭了起來。
這樣的行為,整整一周時間以後,華生已經不需要再敲擊鐵棒,只要把小白鼠放到他面前,小艾伯特就會哇哇大哭著轉身試圖逃離眼前那隻恐怖的動物。
實驗到這裡其實已經證明了華生想要的結果,可是華生的實驗還沒結束。
除了小白鼠之外他還給小艾伯特拿來了兔子、狗、毛絨玩具等。每一個他都用相同的手法驚嚇小艾伯特,長時間的實驗之後,小艾伯特開始害怕所有毛絨絨的東西,甚至看到毛皮大衣和頭髮他也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害怕。
華生從這個殘忍的實驗中得出了一個結論:人的恐懼,是可以被製造出來的。
這一結論當時引起軒然大波,並且為年輕的心理教授帶來無與倫比的榮耀,大家忘記了那個被用來做實驗的孩子,當人們想起他的時候,才發現,小艾伯特在6歲的時候,已經無聲無息的死掉了。
小艾伯特是真實存在的,因此,我在知道這一個殘忍的實驗之後,再刷《教化場》和之前的心境完全不同。
脊背發涼,原來,人是那麼的脆弱。
記得有一篇書評裡面說到13歲的女孩怎麼就被選擇成為實驗者,其實,對於一些人而言,他們選擇實驗者根本不會從成年人中選擇,就像是小艾伯特實驗,才9個月啊。
不過,這本書裡面的有些內容的確不符合邏輯,比如Q女士被穿著熊貓服裝的人當街撕破衣服,然後令Q女士發展成恐懼症。Q女士的遭遇與最後的結果是很符合邏輯的,是非常真實的。但是,熊貓先生在大庭廣眾之下撕扯陌生女性的衣服,不僅沒有被警察叔叔逮捕,還安然無恙的活了很多年,這一點說不通。
還有一點,不是所有的人面對一次突如其來的暴行就會產生心理疾病。就像是被關進電影院撞到椅子就昏迷二十小時的孩子,最後竟然是成了路盲,多麼神奇的一撞。如果,被撞暈然後二十小時之後被發現,應該是恐懼黑暗的,但是跟路盲沒有關係吧。正常一點的人或許會因此懼怕自己行走在、或獨自待在黑暗之中,而不是路盲。所有的實驗者中,這個男孩子所患的心理疾病是比較特別的。
但是,這就不符合邏輯了嗎?未必。
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突如其來的遭遇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向,一場火災面前,有的孩子從此懼怕火,有的孩子會安然無恙,有的孩子會對引發火災的源頭產生懼怕,比如他可能看到菸頭就會去踩滅,或許他從此不敢用燒火的天然氣做飯,只能依靠電飯鍋。
再說年僅13歲就當了雛妓的小姑娘,經歷十多年賣身的生涯之後,竟然還對7000塊錢執迷不悟,這應該是雷米老師有點不了解行情了,這樣的女人敲詐起來絕對不是七千塊錢這種小數目。然而我要說的是,小姑娘沒事、志願者叔叔沒事,出事的偏偏是被人刻意安排看到這一切的小男孩,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這個故事太真實了。
生活裡總是有這麼兩種人,一種是命運的寵兒,不管他們做了多少錯事,命運之神都會為其量身打造最新款的、極冠冕的偽裝與極堂皇的理論,在被戳穿之前,當然是如果能被戳穿之前,人們會非常喜歡他、尊敬他、甚至是崇拜他,即便是知道真相以後也有可能隨時準備原諒他;還有一種是命運的棄兒,不管他多麼老實、多麼無欲、多麼不爭,只是安心想過好自己的日子,順便試圖活出自己的意義,卻總是難以得到命運之神的垂青,身心都會受到很大的創傷,理由是「莫須有」,而在人們眼裡,只是一齣悲劇正上演,悲劇謝幕的時候,人們甚至不會覺得有什麼惋惜;最可怕的是,很多時候並不是命運對棄兒下黑手,而是由寵兒們代勞,其悲慘程度往往超出人們的想像,挑戰人們心理承受的底線。
《教化場》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命運寵兒與棄兒的故事。
小說中棄兒們自發組成的復仇團體,在我看來是他們為了自己而戰,不過這種以暴制暴真的是不提倡,雖然「欲解心頭恨,拔劍斬仇人」是人之常情,但是,殺人滅口終極效果非但不能讓棄兒們擺脫心理疾患,更可能造成再度創傷。
這一本書在《心理罪》系列裡更突出的是人性,製造他人的心理,玩弄他人的命運,這才是犯罪的始作俑者,在我看來是不可原諒的。人心是否可以教化,又該如何教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沒有人可以決定他人的命運。
好在,這種事情,真的只是故事。因為這種受外界影響而改變命運的事情,細極思恐,而這樣的恐懼,是深入骨髓。
所以,《教化場》看完更多的是脊背發涼,思索著童年時自己曾經歷過的,慶幸自己從未被鎖進夢魘一般的教化之中。
好的涉案故事或者說推理小說,要離奇但更要符合邏輯,當我們在看錯綜複雜的情節時,要覺得故事是有可能發生的。並且,好的故事應該在抽絲剝繭分析案情的過程中對於人性的探討,在看到最後案件真相大白時,有一種共鳴。
刷過《教化場》,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到小學時,有一位小學同學過馬路時被一輛拉土車碾過成了一堆爛泥的樣子,從此,我對過馬路有著深深的恐懼,總是疑心自己也會被卷到車輪下。原來,即便沒有人刻意的影響我們的人生,但是我們所遭遇過的事情,總會給我們帶來影響。
由此可見,《教化場》雖有不足,卻已經是最好的,因為,它足夠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