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2020-05-30 萬物雜誌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大家可能聽過巴甫洛夫的狗,但你可能沒有聽過華生的男孩。實際上這個孩子在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被人工植入了對動物的恐懼。而這個充滿爭議的實驗,也證明條件反射可被用於操縱人類的情緒。

撰文 七君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實驗非常著名,中學課本也會介紹。在巴甫洛夫的實驗裡,狗每次看到食物的時候會同時聽到鈴聲,久而久之,狗聽到鈴聲就會自動流口水,這就是條件反射——把中性的刺激和某種行為關聯起來。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為巴甫洛夫贏得諾獎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圖片來源:wikipedia

遠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領導人物、心理學家約翰·布羅德斯·華生(John B. Watson)對巴甫洛夫的實驗很感興趣,他想進一步研究條件反射是否也適用於人類的情緒。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約翰·布羅德斯·華生

1920年,他設計了一個實驗,並和他的研究生 Rosalie Rayner 進行了僅4個月的研究。

這個實驗後來被叫做「小艾伯特實驗」( The "Little Albert" experiment),它被寫到了無數社會和行為科學的教材中。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他們找來了一個代號為「Albert B」的9個月大的男孩,然後對他進行了下面的實驗操作。

首先,他們給孩子分別看白鼠、兔子、猴子、妖怪面罩和燃燒的報紙,並觀察孩子的反應。而普通的幼兒一樣,小艾伯特對這些陌生物品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害怕。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一開始,小艾伯特對老鼠,狗,兔子沒有表現出任何畏懼。

接著,華生就開始進行條件反射訓練了。

他讓小艾伯特和一隻白鼠玩耍,同時在孩子後面用榔頭敲擊金屬管子發出巨大的噪音。孩子因為聽到了噪音而嚎啕大哭。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在重複了6次後,小艾伯特一看到老鼠就會開始哭。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經過條件反射訓練後,小艾伯特看到老鼠就開試圖逃跑。

華生和 Rayner 在他們發表的論文中寫道:「老鼠一出現,嬰兒就開始哭泣。他幾乎立刻翻向左邊,然後向墊子邊緣快速爬行,實驗者甚至很難抓住他。」

華生還想知道這種條件反射的持續時間,因此小艾伯特被帶回家一個月,然後再被帶回實驗室。一個月後,華生用之前已經形成條件反射的物品對小艾伯特進行測試,小艾伯特表現出了害怕的反應。

通過這個實驗,華生成功地將白鼠這個中性的刺激轉化為了恐懼的代名詞,引起了幼兒的強烈反應。這個實驗證明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不但適用於人類,還能被用於操縱人類的情緒。

不僅如此,華生和 Rayner 還觀察到了刺激泛化——小艾伯特不但害怕白鼠,還開始懼怕其他毛茸茸的東西,比如毛皮大衣,以及華生戴的假面具。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經過條件反射訓練後,小艾伯特開始躲避妖怪面具和兔子。

雖然小艾伯特被成功「植入」對白鼠以及帶毛物品的害怕,但是由於孩子的媽媽在實驗後很快將他帶走,華生無法將這種恐懼聯想從他腦中消除。

而因為和 Rayner 傳出緋聞,華生在1920年10月辭去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職,沒能繼續這個實驗,小艾伯特研究也成了他研究生涯的終章。

用現在的標準看,這個實驗有許多缺陷,比如樣本量太小,缺少對照組,實驗者對實驗假設知情,而不是更加客觀的「雙盲」。更重要的是,按照現在的研究倫理標準,小艾伯特實驗在一開始就不可能過審。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不過,科研倫理和它所反映的社會規範一樣,都是在試錯中演化的。美國心理學會(APA)直到30多年後才頒布第一版實驗倫理準則。在一戰剛結束的1920年,不受約束的行為研究領域擁有很大的學術自由。

在這段倫理真空期出現了一系列人類行為研究領域的經典,比如1961年證明普通人迫於權威會對他人施暴的米爾格拉姆實驗(Milgram experiment),還有我們介紹過的利用精神打擊把正常兒童變口吃的魔鬼研究(點我查看)。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50年前,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想要研究普通人是否會因為服從權威而犯下和納粹一樣的罪行。在米爾格拉姆實驗中,迫於實驗者的權威,65%的參與者給另一個房間的人施加了450伏的電擊。電擊和另一個房間的人都是假扮的,沒有人受傷。圖片來源:Behavioral Scientist

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小艾伯特實驗是獨一無二的。

華生之後,學界和民眾都很在意小艾伯特成年後是否會留下實驗的陰影,幼兒時期的條件反射訓練是否有長期的效應。

在華生看來,他的實驗在長期看並沒有什麼危害。而小艾伯特不怎麼愛哭鬧,這也是華生挑選他的理由,他認為這樣的孩子不容易受到條件反射的長期影響。

不過,華生本人留下的線索也就只有這些了,因為篤信「人死不留名」的他在死前燒掉了自己的所有手稿,因此我們也沒辦法從他遺留的資料中獲取小艾伯特的一手信息。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不過在幾年前,有人扒出了小艾伯特的動向。長大的小艾伯特出現了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的命運截然不同。

根據華生發表的文獻,能確定的一點是,小艾伯特的母親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的孤兒院 Harriet Lane Home 的一位乳母。這位貧困的乳母僅拿到了1美金(相當於現在的20美元)的實驗參與報酬。

根據這個線索,阿帕拉契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 Hall P. Beck 搜集了一系列資料,並於2009年和2012年在 American Psychologist 上發表了兩篇論文,提出當時的孤兒院的一位乳母 Arvilla Merritte 的兒子 Douglas Merritte 就是當年的小艾伯特。

這個 Douglas Merritte 出生時就患有腦積水,他在1925年5月10日死於這個先天疾病,死時僅6歲。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美國馬裡蘭州芒特艾裡Douglas Merritte的墓碑 圖片來源:WIKIMEDIA

不過在2014年,加拿大麥克文大學(MacEwan University)的研究者 Russell A Powell 等人駁斥了這種說法,他們提出 Merritte 並不是真正的小艾伯特,小艾伯特可能是同時出生在同一個醫院的 William Albert Barger,他的母親也是當時孤兒院的乳母之一。

他們指出,小艾伯特應當是 William Albert Barger,不僅因為這個名字正符合Albert B 這個縮寫,還因為 William Albert Barger 的體重和健康狀況等記錄和華生的描述更相符。更重要的是,Beck 他們不知道這個孩子的存在,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他的母親當時的生產記錄。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成年後的 William Albert BargerDOROTHY PARTREE /chronicle

而 William Albert Barger 是在2007年以87歲高齡過世的。根據他的侄女的說法,他的一生倒是挺幸福,但是她並不知道他是否在小時候參與過這個實驗,因為他的母親竭力掩蓋 Barger 是她非婚生的事實。

有趣的是,William Albert Barger 非常討厭動物,以至於他去侄女家拜訪的時候,侄女只能把家裡的狗關到單獨的房間裡,他的家人也經常用這一點取笑他。

不管小艾伯特是早夭的 Merritte,還是盡其天年的 Barger,抑或另有其人,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小艾伯特的犧牲,換來了一種重要的療法——行為療法。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後來研究者證明,害怕本身也是可以通過條件反射去除的,而第一個證明這一點的人,正是在聽了華生對小艾伯特的介紹後得到的靈感。

這個研究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瑪麗·瓊斯(Mary Cover Jones),她用了和華生類似的方法,通過讓愉悅的刺激,如好吃的東西和兔子匹配的方式,逐步去除了一個叫做 Peter 的三歲男孩對兔子的恐懼,讓他能夠逐漸接受小白兔向他靠近。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後來,瑪麗·瓊斯也被尊稱為行為療法之母,她採用的這種療法也被命名為脫敏療法。

懂了,學習的時候要多喝奶茶,這樣我們就能愛上學習把奶茶戒掉。

人類還沒出現前就已經世代感染這種病毒,它還可能是老年痴呆元兇

電影裡的手槍消音器真那麼神嗎,消掉的槍聲變成了什麼?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繫 bd@wanwuweb.com

動圖來源和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https://shimo.im/docs/t8xwdJJpxDq3WGPP/

相關焦點

  • 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為巴甫洛夫贏得諾獎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圖片來源:wikipedia遠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領導人物、心理學家約翰·布羅德斯·華生(John B. Watson)對巴甫洛夫的實驗很感興趣,他想進一步研究條件反射是否也適用於人類的情緒。
  • 相對論真偽的實驗驗證其實是如此簡單,何必爭破頭?
    相對論真偽的實驗驗證其實是如此簡單,何必爭破頭? 近日《頭條》在熱議一則關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義大利格蘭薩索發現中微子超光速的報導,挺相與反相兩派幾乎爭破頭,大凡關於相對論的否決性實驗,多由挺相人士下結論,縱有一百個否決性實驗,不是以「此光速非彼光速」,便是「實驗有誤」而不了了之,因為此結果「違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 當愁思遇見細雨,便成就了一首時空跳躍的宋詞,一生悲歡融匯其中
    談到《虞美人》這個著名詞牌名,對於喜歡品讀詩詞的朋友定不陌生。此調原位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在詩詞史上有很多文人志士用它寫出流芳百世的千古佳作。有婉約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豪放如辛棄疾的「寶煙飛焰萬花濃,試看中間白鶴、駕仙風。」
  • 時間旅行是否可能,霍金用實驗證明了!
    實驗證明雖然蟲洞的概念令人難以理解,但我們能想出一種簡單的實驗,來驗證人類是否可以通過蟲洞穿越時間。,我在請柬上寫明了確切的時間和地點,複印千萬份,想必其中一份可以流傳至千年後,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有人可以看到這份請柬,他用蟲洞型的時間機器來參加我的派對,證明時間旅行在未來可以實現。
  • 五大兒童心理學經典實驗
    「兒童期失憶」可不好研究,因為我們很難證明成人最早的記憶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 不過心理學家也進行了一些研究,通過一系列經典實驗來檢查幼年的記憶形成。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記憶,那麼從理論上成人當然可能記住很早期的經歷。
  • 魯迅先生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就是人性的真相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可見,人類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沒有絕對的感同身受。但孟子他老人家不同意了,他強調「人性本善」,他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如果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一般人都會有擔憂恐懼,繼而產生惻隱之心,然後施救。
  • 一塊瀝青滴了快100年,這個實驗想要證明什麼?
    該實驗是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昆士蘭大學進行的,該實驗的操作非常簡單,就是把一個高濃度瀝青放入一個封了口的漏鬥內,等到瀝青足夠凝固時,打開漏鬥的封口,讓漏鬥內的瀝青緩慢的流動。 第一位操作該實驗的教授是湯瑪士.帕奈爾教授,在他進行實驗期間,他觀測到了兩滴瀝青的滴落。第一滴瀝青滴落的時間是1938年12月,整整用了8年11個月才滴落下來。
  • 內心浩瀚無垠,不畏千裡悲歡
    只要有路,就有灰塵,細沙,泥土,落葉,我們行色匆匆,說服不了別人簡單而善意地生活,但自己可以選擇做一個冰清玉潔的人。每一顆星星,閃爍美麗,因為它們內心快樂。每一個人,雍容沉靜,因為他們內心無比純潔。塵埃再多,只要內心靜雅,有詩意棲息,靈魂將潤澤可愛。歲月沒有對錯,活出愜意清歡的樣子。
  • 雙縫實驗的哲學思考:看似簡單兩條縫,實質深藏一道謎
    在上面兩篇文章裡,我們從宏觀經典力學與微觀量子力學的角度簡單討論了雙縫實驗。在這裡,我們從哲學的角度來討論一下這個實驗。費曼在其《物理學講義》裡認為,雙縫實驗所展示出的量子現象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以任何經典方式來解釋,它包含了量子力學的核心思想。事實上,它包含了量子力學唯一的奧秘。透過雙縫實驗,可以觀察到量子世界的奧秘。
  • 4萬年前古蠕蟲被復活,網友:一百年後,請將我復活!
    4萬年前古蠕蟲被復活,網友:一百年後,請將我復活!死而復生,這一直是小說和科幻片中的情節,現實生活中則是「人死如燈滅」,當生物死去後,軀體會慢慢冰冷,最後化為一捧塵土消散在時間,這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可偏偏就有這麼一群不信邪的科學家,他們竟然將4萬年前的蠕蟲給復活了,甚至有網友表示:一百年後,請將我復活!
  • 從引力波到黑洞,愛因斯坦百年前預測終被證實,還有蟲洞等待發現
    對於科學家來說,這次黑洞照片的發布,不但再一次完美驗證了愛因斯坦一百年前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的黑洞預言,而且也是更進一步解析宇宙奧秘的一塊最新拼圖。而對我們這些不明覺厲的普通吃瓜群眾來說,無論我們懂還是不懂,至少我們從發布的照片以及相關介紹中,可以直觀的感受到這幾年科學工程技術的快速進步。
  • 那些經典的物理實驗
    那些經典的物理實驗正如我們所知道的,物理是是一門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人們一直都好奇這個世界的運轉方式,也提出各種各樣的想法嘗試去解釋。其中就產生了一些經典物理實驗,讓我們看看有哪些吧!自由落體實驗最美物理實驗自由落體實驗,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由靜止狀態開始下落的物體。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恆定的重力場。如不考慮大氣阻力,在該區域內的自由落體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伽利略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憑藉數學的推理,將落體實驗轉化成斜面實驗,從而有可能精確地測量路程和時間的關係,作出判決性的實驗結論。
  • 持續93年的「瀝青滴漏實驗」,熬死兩位科學家,到底想證明什麼?
    」就是一個久的讓人有些難以置信的物理實驗,直到今天這個實驗已經進行了整整93年,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已經過去,這個實驗仍然沒有結束,甚至一開始主持這個實驗的科學家已經去世,現在主持這個實驗的科學家已經是「第三代傳人」,為什麼這個實驗進行了如此久的時間呢?
  • 科學網—實驗證明:大腦前額葉是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
    大腦如何告訴你「我是誰」
  • 這部一百年前的默片,結局反轉,被後來西方眾多驚悚片所效仿
    那麼今天雲哥就給大家帶來一部100年前的德國驚悚片——《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要知道,這部百年前的電影在豆瓣可是有著8.8的高分,而且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成為後來眾多西方驚悚電影效仿的對象。那麼廢話不多說,一起來跟雲哥看看吧。《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是德國著名導演羅伯特·維內的作品,從流派上來說,該電影屬於表現主義電影。
  • 簡單的傅科擺,為什麼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傅科擺的出現是在1851年,這時距離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已經過去了三個世紀,可以說我們很早就知道了地球在運動這件事,但是一直沒法證明。因此就算是到了19世紀,也還是有很多人不相信日心說,這些人以感覺不到地球在動為依據依然死守著地心說最後這塊堡壘。畢竟眼不見不為實嘛,你說地球在自轉,那你給我證明一個看看。
  • 簡單的傅科擺,為什麼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傅科擺的出現是在1851年,這時距離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已經過去了三個世紀,可以說我們很早就知道了地球在運動這件事,但是一直沒法證明。因此就算是到了19世紀,也還是有很多人不相信日心說,這些人以感覺不到地球在動為依據依然死守著地心說最後這塊堡壘。
  • 這個世界是虛擬的?科學家給出了實驗
    筆者是現實的唯物主義者,不是怎麼相信那些,牛鬼蛇神,但是一直有人說這個世界就像假的一樣,是虛擬的,包括一些普通人也對此進行了專門的猜測和研究卻不能拿出證據,今天就奇思妙想帶大家分享一些這個世界是虛擬的證據。首先我們如何能夠確定自己是現實世界的人?為何有些算命的算的確實準確。
  • 生命科學的六大經典實驗
    今天,我們跟大家一起走進生命科學實驗室,一起重溫下生命科學的六大經典實驗。  生命科學經典實驗 1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跡,通過特異性抗體對凝膠電泳處理過的細胞或生物組織樣品進行著色,通過分析著色的位置和著色深度獲得特定蛋白質在所分析的細胞或組織中表達情況的信息。
  • 十大經典物理實驗 | 光的幹涉實驗
    楊在「關於聲和光的實驗與研究提綱」的論文中指出,光的微粒說存在著兩個缺點:一是既然發射出光微粒的力量是多種多樣的,那麼,為什麼又認為所有發光體發出的光都具有同樣的速度?二是透明物體表面產生部分反射時,為什麼同一類光線有的被反射,有的卻透過去了呢?楊認為,如果把光看成類似於聲音那樣的波動,上述兩個缺點就會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