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把科學帶回家 把科學帶回家
本文由《萬物》雜誌官方微信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大家可能聽過巴甫洛夫的狗,但你可能沒有聽過華生的男孩。實際上這個孩子在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被人工植入了對動物的恐懼。而這個充滿爭議的實驗,也證明條件反射可被用於操縱人類的情緒。
撰文 七君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實驗非常著名,中學課本也會介紹。在巴甫洛夫的實驗裡,狗每次看到食物的時候會同時聽到鈴聲,久而久之,狗聽到鈴聲就會自動流口水,這就是條件反射——把中性的刺激和某種行為關聯起來。
為巴甫洛夫贏得諾獎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圖片來源:wikipedia
遠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領導人物、心理學家約翰·布羅德斯·華生(John B. Watson)對巴甫洛夫的實驗很感興趣,他想進一步研究條件反射是否也適用於人類的情緒。
約翰·布羅德斯·華生
1920年,他設計了一個實驗,並和他的研究生 Rosalie Rayner 進行了僅4個月的研究。
這個實驗後來被叫做「小艾伯特實驗」( The "Little Albert" experiment),它被寫到了無數社會和行為科學的教材中。
他們找來了一個代號為「Albert B」的9個月大的男孩,然後對他進行了下面的實驗操作。
首先,他們給孩子分別看白鼠、兔子、猴子、妖怪面罩和燃燒的報紙,並觀察孩子的反應。而普通的幼兒一樣,小艾伯特對這些陌生物品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害怕。
一開始,小艾伯特對老鼠,狗,兔子沒有表現出任何畏懼。
接著,華生就開始進行條件反射訓練了。
他讓小艾伯特和一隻白鼠玩耍,同時在孩子後面用榔頭敲擊金屬管子發出巨大的噪音。孩子因為聽到了噪音而嚎啕大哭。
在重複了6次後,小艾伯特一看到老鼠就會開始哭。
經過條件反射訓練後,小艾伯特看到老鼠就開試圖逃跑。
華生和 Rayner 在他們發表的論文中寫道:「老鼠一出現,嬰兒就開始哭泣。他幾乎立刻翻向左邊,然後向墊子邊緣快速爬行,實驗者甚至很難抓住他。」
華生還想知道這種條件反射的持續時間,因此小艾伯特被帶回家一個月,然後再被帶回實驗室。一個月後,華生用之前已經形成條件反射的物品對小艾伯特進行測試,小艾伯特表現出了害怕的反應。
通過這個實驗,華生成功地將白鼠這個中性的刺激轉化為了恐懼的代名詞,引起了幼兒的強烈反應。這個實驗證明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不但適用於人類,還能被用於操縱人類的情緒。
不僅如此,華生和 Rayner 還觀察到了刺激泛化——小艾伯特不但害怕白鼠,還開始懼怕其他毛茸茸的東西,比如毛皮大衣,以及華生戴的假面具。
經過條件反射訓練後,小艾伯特開始躲避妖怪面具和兔子。
雖然小艾伯特被成功「植入」對白鼠以及帶毛物品的害怕,但是由於孩子的媽媽在實驗後很快將他帶走,華生無法將這種恐懼聯想從他腦中消除。
而因為和 Rayner 傳出緋聞,華生在1920年10月辭去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職,沒能繼續這個實驗,小艾伯特研究也成了他研究生涯的終章。
用現在的標準看,這個實驗有許多缺陷,比如樣本量太小,缺少對照組,實驗者對實驗假設知情,而不是更加客觀的「雙盲」。更重要的是,按照現在的研究倫理標準,小艾伯特實驗在一開始就不可能過審。
不過,科研倫理和它所反映的社會規範一樣,都是在試錯中演化的。美國心理學會(APA)直到30多年後才頒布第一版實驗倫理準則。在一戰剛結束的1920年,不受約束的行為研究領域擁有很大的學術自由。
在這段倫理真空期出現了一系列人類行為研究領域的經典,比如1961年證明普通人迫於權威會對他人施暴的米爾格拉姆實驗(Milgram experiment),還有我們介紹過的利用精神打擊把正常兒童變口吃的魔鬼研究(點我查看)。
50年前,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想要研究普通人是否會因為服從權威而犯下和納粹一樣的罪行。在米爾格拉姆實驗中,迫於實驗者的權威,65%的參與者給另一個房間的人施加了450伏的電擊。電擊和另一個房間的人都是假扮的,沒有人受傷。圖片來源:Behavioral Scientist
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小艾伯特實驗是獨一無二的。
華生之後,學界和民眾都很在意小艾伯特成年後是否會留下實驗的陰影,幼兒時期的條件反射訓練是否有長期的效應。
在華生看來,他的實驗在長期看並沒有什麼危害。而小艾伯特不怎麼愛哭鬧,這也是華生挑選他的理由,他認為這樣的孩子不容易受到條件反射的長期影響。
不過,華生本人留下的線索也就只有這些了,因為篤信「人死不留名」的他在死前燒掉了自己的所有手稿,因此我們也沒辦法從他遺留的資料中獲取小艾伯特的一手信息。
不過在幾年前,有人扒出了小艾伯特的動向。長大的小艾伯特出現了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的命運截然不同。
根據華生發表的文獻,能確定的一點是,小艾伯特的母親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的孤兒院 Harriet Lane Home 的一位乳母。這位貧困的乳母僅拿到了1美金(相當於現在的20美元)的實驗參與報酬。
根據這個線索,阿帕拉契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 Hall P. Beck 搜集了一系列資料,並於2009年和2012年在 American Psychologist 上發表了兩篇論文,提出當時的孤兒院的一位乳母 Arvilla Merritte 的兒子 Douglas Merritte 就是當年的小艾伯特。
這個 Douglas Merritte 出生時就患有腦積水,他在1925年5月10日死於這個先天疾病,死時僅6歲。
美國馬裡蘭州芒特艾裡Douglas Merritte的墓碑 圖片來源:WIKIMEDIA
不過在2014年,加拿大麥克文大學(MacEwan University)的研究者 Russell A Powell 等人駁斥了這種說法,他們提出 Merritte 並不是真正的小艾伯特,小艾伯特可能是同時出生在同一個醫院的 William Albert Barger,他的母親也是當時孤兒院的乳母之一。
他們指出,小艾伯特應當是 William Albert Barger,不僅因為這個名字正符合Albert B 這個縮寫,還因為 William Albert Barger 的體重和健康狀況等記錄和華生的描述更相符。更重要的是,Beck 他們不知道這個孩子的存在,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他的母親當時的生產記錄。
成年後的 William Albert BargerDOROTHY PARTREE /chronicle
而 William Albert Barger 是在2007年以87歲高齡過世的。根據他的侄女的說法,他的一生倒是挺幸福,但是她並不知道他是否在小時候參與過這個實驗,因為他的母親竭力掩蓋 Barger 是她非婚生的事實。
有趣的是,William Albert Barger 非常討厭動物,以至於他去侄女家拜訪的時候,侄女只能把家裡的狗關到單獨的房間裡,他的家人也經常用這一點取笑他。
不管小艾伯特是早夭的 Merritte,還是盡其天年的 Barger,抑或另有其人,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小艾伯特的犧牲,換來了一種重要的療法——行為療法。
後來研究者證明,害怕本身也是可以通過條件反射去除的,而第一個證明這一點的人,正是在聽了華生對小艾伯特的介紹後得到的靈感。
這個研究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瑪麗·瓊斯(Mary Cover Jones),她用了和華生類似的方法,通過讓愉悅的刺激,如好吃的東西和兔子匹配的方式,逐步去除了一個叫做 Peter 的三歲男孩對兔子的恐懼,讓他能夠逐漸接受小白兔向他靠近。
後來,瑪麗·瓊斯也被尊稱為行為療法之母,她採用的這種療法也被命名為脫敏療法。
懂了,學習的時候要多喝奶茶,這樣我們就能愛上學習把奶茶戒掉。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無標註圖片來源網絡。
動圖來源和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原標題:《一百年前的這個經典實驗,證明操控人的悲歡是如此簡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