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伯特是日託中心的健康、正常的幼兒,當時他只有8個月零26天大。從拍照那天起,他開始收到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送來的禮物——耷拉著耳朵的小狗用鼻子蹭著他的衣服,小猴子在他面前沿著繩子跳舞,小灰兔安靜地依偎在他的懷裡,還有一隻小白鼠繞著他轉圈。看著這些新鮮事物,小艾伯特嘟起小嘴,睜著圓鼓鼓的大眼睛,搖頭晃腦地打量著周圍。他甚至主動伸出手,想摸摸那隻小白鼠。
一切看上去都很溫馨,直到華生悄悄躲到小艾伯特背後,用力敲響了事先懸掛在房中的鋼棒。一記響亮的「咚」聲嚇到了小艾伯特,他「劇烈地抽搐」,但華生沒有停止,他又敲響鋼棒,小傢伙開始「緊閉嘴唇,身體顫抖」,這還沒完,華生冷靜地第三次敲擊鋼棒,小艾伯特終於趴倒在坐墊上,哇哇大叫。當小艾伯特每次伸手想去摸小白鼠,就會換來華生用力敲擊鋼棒的巨響。一開始,「孩子嚇了一跳,臉向前趴在坐墊上,但沒有叫喊」,但在持續的巨響後,他「開始嗚咽」,在第7次白鼠和噪聲一同出現後,他只要看到白鼠就會尖叫。
只會爬行的小艾伯特成為人類現代實驗史上最年輕的實驗對象。在他11個月零4天的時候,華生開始培養小傢伙對於小白鼠的恐懼。
小艾伯特開始害怕長絨毛的家兔,對著曾經撫摸過的小狗大叫,他甚至不敢觸碰皮毛大衣、棉花甚至是頭髮。
華生認為,乖巧的小艾伯特「鎮定且被動」,「實驗對他的傷害應該很小」。
這些看似惡作劇的行為,是心理學史上最出名也最富有爭議的實驗之一。心理學家華生希望通過觀察小艾伯特的反應,把巴甫洛夫從對狗的研究中獲得的認識應用到人的身上。他要實驗這種恐懼是否可以轉移到其他物體上。
因此,華生得出結論:恐懼的情緒是可以通過條件反射建立的。華生和他的同事還讓小艾伯特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以消除他的這些恐懼反應。然而,小艾伯特在做完最後一個實驗後不久就離開了醫院。
但「小艾伯特實驗」卻引發了學界廣泛地討論。此後,美國心理學協會公布了實驗倫理規範,嚴禁進行違反倫理的實驗。
版權說明:圖文素材內容來自網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立即刪除。
諮詢電話:0533-3177433 3178321
QQ交流群:184185245
地址:淄博市張店區柳泉路新世界廣場
2號樓二樓
(柳泉路與聯通路路口南100米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