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一位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心理學教授發起了一項人性實驗。
他把大學地下室改造成一座虛擬監獄,以每天15美元的報酬找來24名志願者,12人扮演獄警,12人扮演囚犯,實驗期限為14天。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項實驗僅持續了6天,受試人員便已面臨失控,最終不得不被緊急叫停。
究其原因,正是志願者們「入戲太深」,在實驗過程中假戲真做,喚醒了心中沉睡已久的惡魔所致。
這項瘋狂的人性實驗,又被稱作「斯坦福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它是20世紀最具爭議的實驗之一。
49年來,「斯坦福監獄實驗」成了眾多文學影視作品的素材來源,被人添油加醋再創作,變得愈發玄乎其玄,虛實難辨。
而其中還原度比較高的一部影視作品,當屬2015年由凱爾·派屈克·奧瓦內茲執導的同名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拍攝這部電影之前,導演奧瓦內茲曾翻閱大量資料,試圖在不影響觀感的前提下,將1971年那年夏天的瘋狂實驗做到最大程度還原。
這種以真實事件打底的電影並不好拍,它既沒有紀錄片的嚴謹紀實性,也無法像劇情片那樣進行大量戲劇化處理,屬於處在夾縫中的那類比較「扁平」的選題。
這個問題,同樣出現在了這部電影裡。但對於那些對紀錄片和文字資料不感興趣的觀眾而言,以看電影的方式了解一段人類「試錯」史,有何不可?
影片故事裡,實驗發起者也和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一樣,將志願者分成兩種不同人設屬性的角色——「獄警」和「囚犯」。
就這樣,在一間被改造成「監獄」的大學地下室內,一群年輕人開始了這項瘋狂的人性實驗。
他們現在還不得而知——在接下來的140多個小時內,這裡將會變成一個等級森嚴的微縮社會,無情丈量著人性的深度和尺度。
演演戲,動動嘴皮子,不用出苦力,就能每天賺到15美元。對於這群收入綿薄的年輕人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起初,大家其樂融融,有說有笑,都想著能夠輕鬆把錢賺。但事實證明,他們嚴重低估了深不可測的人性。
實驗初始階段,制服如戲服。兩撥志願者只覺得好玩,並未從它上面關聯到與之匹配的角色屬性。
但隨著「囚犯」們被嚴格地檢查、盤問、禁閉過後,眾人臉上的輕鬆愜意不見了,逐漸被一種嚴肅與緊張的氛圍所籠罩。
在「典獄長」教授的帶領下,這群年輕人紛紛對號入座,進入了自己的角色之中,並慢慢以此為榮或以此為恥。
在「獄警」團隊中,有一位個頭不高、總是戴著墨鏡的長髮男,我們暫且就叫他「墨鏡哥」吧。
墨鏡哥是最先進入角色的志願者,他享受壓制別人的感覺,更喜歡制定一些霸王條款,屬於存在感極強的那類人。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他都是以一種盛氣凌人的姿態示人,和分組前的孱弱形象判若兩人,完美詮釋了何為「人不可貌相」。
在墨鏡哥的帶領下,扮演「獄警」的志願者們也紛紛進入角色,並和他一樣享受著控制所帶來的成就感,愈發不可自拔。
重壓之下,扮演「囚犯」的一方自然會有牴觸情緒。但在這樣一個模擬環境中,他們只是一群沒有話語權的被管控者。
墨鏡哥深諳此道,便帶著隊友變著法子折磨他們。在「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的影響下,「囚犯」陣營裡出現了第一位進入角色的屈服者。
這項實驗有個明確規定,不允許受試雙方打架,違者將被取消資格,每天15美金的報酬也將化為烏有。
正是這項規定,變相地為墨鏡哥他們提供了使用冷暴力的默許權,進而讓「囚犯」變得愈發卑躬屈節、逆來順受。
實驗原計劃14天,但進程還未過半,雙方就出現了明顯的人性轉變,讓人瞠目結舌。在局面即將失控的第6天,這項實驗被緊急叫停。
同題材之下,和奧利弗與舒爾靈的《死亡實驗》相比,奧瓦內茲的這部《斯坦福監獄實驗》更為還原現實,也更深入人心。
透過這項20世紀最具爭議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警醒的事實——把人變成惡魔,只需一個特定環境,以及6天時間和90美元。有時候,人性就是如此經不起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