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世紀最具爭議實驗改編:把人變成惡魔,只需6天和90美元

2020-12-02 騰訊網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一位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心理學教授發起了一項人性實驗。

他把大學地下室改造成一座虛擬監獄,以每天15美元的報酬找來24名志願者,12人扮演獄警,12人扮演囚犯,實驗期限為14天。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項實驗僅持續了6天,受試人員便已面臨失控,最終不得不被緊急叫停。

究其原因,正是志願者們「入戲太深」,在實驗過程中假戲真做,喚醒了心中沉睡已久的惡魔所致。

這項瘋狂的人性實驗,又被稱作「斯坦福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它是20世紀最具爭議的實驗之一。

49年來,「斯坦福監獄實驗」成了眾多文學影視作品的素材來源,被人添油加醋再創作,變得愈發玄乎其玄,虛實難辨。

而其中還原度比較高的一部影視作品,當屬2015年由凱爾·派屈克·奧瓦內茲執導的同名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拍攝這部電影之前,導演奧瓦內茲曾翻閱大量資料,試圖在不影響觀感的前提下,將1971年那年夏天的瘋狂實驗做到最大程度還原。

這種以真實事件打底的電影並不好拍,它既沒有紀錄片的嚴謹紀實性,也無法像劇情片那樣進行大量戲劇化處理,屬於處在夾縫中的那類比較「扁平」的選題。

這個問題,同樣出現在了這部電影裡。但對於那些對紀錄片和文字資料不感興趣的觀眾而言,以看電影的方式了解一段人類「試錯」史,有何不可?

影片故事裡,實驗發起者也和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一樣,將志願者分成兩種不同人設屬性的角色——「獄警」和「囚犯」。

就這樣,在一間被改造成「監獄」的大學地下室內,一群年輕人開始了這項瘋狂的人性實驗。

他們現在還不得而知——在接下來的140多個小時內,這裡將會變成一個等級森嚴的微縮社會,無情丈量著人性的深度和尺度。

演演戲,動動嘴皮子,不用出苦力,就能每天賺到15美元。對於這群收入綿薄的年輕人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起初,大家其樂融融,有說有笑,都想著能夠輕鬆把錢賺。但事實證明,他們嚴重低估了深不可測的人性。

實驗初始階段,制服如戲服。兩撥志願者只覺得好玩,並未從它上面關聯到與之匹配的角色屬性。

但隨著「囚犯」們被嚴格地檢查、盤問、禁閉過後,眾人臉上的輕鬆愜意不見了,逐漸被一種嚴肅與緊張的氛圍所籠罩。

在「典獄長」教授的帶領下,這群年輕人紛紛對號入座,進入了自己的角色之中,並慢慢以此為榮或以此為恥。

在「獄警」團隊中,有一位個頭不高、總是戴著墨鏡的長髮男,我們暫且就叫他「墨鏡哥」吧。

墨鏡哥是最先進入角色的志願者,他享受壓制別人的感覺,更喜歡制定一些霸王條款,屬於存在感極強的那類人。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他都是以一種盛氣凌人的姿態示人,和分組前的孱弱形象判若兩人,完美詮釋了何為「人不可貌相」。

在墨鏡哥的帶領下,扮演「獄警」的志願者們也紛紛進入角色,並和他一樣享受著控制所帶來的成就感,愈發不可自拔。

重壓之下,扮演「囚犯」的一方自然會有牴觸情緒。但在這樣一個模擬環境中,他們只是一群沒有話語權的被管控者。

墨鏡哥深諳此道,便帶著隊友變著法子折磨他們。在「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的影響下,「囚犯」陣營裡出現了第一位進入角色的屈服者。

這項實驗有個明確規定,不允許受試雙方打架,違者將被取消資格,每天15美金的報酬也將化為烏有。

正是這項規定,變相地為墨鏡哥他們提供了使用冷暴力的默許權,進而讓「囚犯」變得愈發卑躬屈節、逆來順受。

實驗原計劃14天,但進程還未過半,雙方就出現了明顯的人性轉變,讓人瞠目結舌。在局面即將失控的第6天,這項實驗被緊急叫停。

同題材之下,和奧利弗與舒爾靈的《死亡實驗》相比,奧瓦內茲的這部《斯坦福監獄實驗》更為還原現實,也更深入人心。

透過這項20世紀最具爭議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警醒的事實——把人變成惡魔,只需一個特定環境,以及6天時間和90美元。有時候,人性就是如此經不起考驗。

相關焦點

  •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好人變成「惡魔」只需要6天?
    《斯坦福監獄實驗》根據這一事件改編的影視作品有很多。怎麼會在短短6天時間裡就變得完全不像自己了呢?其實這很好理解。環境對於個體的影響。津巴多教授在「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後寫下了一本書。——《路西法效應》。
  • 探秘1971年斯坦福監獄真實實驗:18名普通人變成惡魔只需6天?
    其中影響一個人行為最主要的因素究竟是出於個人還是出於環境一躍成為心理學界最受爭議的話題,縱觀近代歷史人類社會的發展之路可謂充滿了迫害,而這些悲劇仿佛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一群人針對另據無辜之人的惡性。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施暴者所做出的這些惡行是由其個性所導致的,納粹戰犯艾希曼的結局完全是咎由自取。
  • 根據斯坦福實驗拍攝的電影《死亡實驗》告訴你:每個人都可以變成惡魔?
    是人性戰勝邪惡,還是會變成一個惡魔?為了回答這個問題,1971年8月,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開展一項在社會心理學領域最具爭議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後改變成心理電影《死亡實驗》。1971年8月17日的早晨,帕羅奧多(Palo Alto)警方拜訪了九位年輕人。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是一個在心理學界的非常知名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這是一個超出預期的實驗,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失控局面;這是一個待完成的實驗,原計劃14天而不得不在第6天終止;這是一個矛盾衝突和警醒作用,足以翻拍成電影的實驗……
  • 【書影1+1】《死亡實驗》:在特定情境中,每個人都可能是惡魔
    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與我們的12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編者按:在本期編輯薦書中,朱桂英為大家推薦了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今天的「書影1+1」欄目,書評君就為大家推薦這兩部電影。這兩部電影上映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路西法效應」本身所揭示出的結論:人性是不靠譜的,在特定的情境中,每個人都可能是惡魔。在納粹的時代,你也可能是屠殺者;在極權的時代,你也可能是告密者。
  • 斯坦福監獄實驗:每個人都可能變成惡魔
    如果你是一個心理學愛好者,那你可能聽說過「斯坦福監獄實驗」,關於人性可以在社會角色和周圍環境的引導下變得多麼扭曲,這可能是最典型的一個案例。這個發生在1971年實驗的聞名程度之高,從影視作品中便可見一斑,後來的幾十年中,不斷有人提到它,甚至還衍生出了同名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
  • 最具爭議的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他甚至主動伸出手,想摸摸那隻小白鼠。    一切看上去都很溫馨,直到華生悄悄躲到小艾伯特背後,用力敲響了事先懸掛在房中的鋼棒。一記響亮的「咚」聲嚇到了小艾伯特,他「劇烈地抽搐」,但華生沒有停止,他又敲響鋼棒,小傢伙開始「緊閉嘴唇,身體顫抖」,這還沒完,華生冷靜地第三次敲擊鋼棒,小艾伯特終於趴倒在坐墊上,哇哇大叫。當小艾伯特每次伸手想去摸小白鼠,就會換來華生用力敲擊鋼棒的巨響。
  • 最具爭議科幻作家哈蘭·埃裡森逝世,曾抨擊《終結者》抄襲
    作為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具爭議性和叛逆性的科幻小說家之一,他筆下的故事以獨特的人物視角展示了種種喜怒哀懼,他也以這些富有激情、直言不諱的故事著稱。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哈蘭·埃裡森創作的黃金時期,他打破了科幻小說的傳統寫法,著重對社會和心理的挖掘,帶有實驗風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懷,與那些正致力於打破科幻小說與主流文學之間界限的「新浪潮」科幻作家的作品遙相呼應。他的獲獎作品基本都創作於這一時期,比如1966年雨果、星雲最佳短篇小說《「懺悔吧,小丑!」
  • 惡魔人合集,影響了半個世紀的神作,黑暗動漫的鼻祖,至今被模仿
    給小夥伴推薦一些由它改編的作品。惡魔人 1972動畫版因尺度問題,和漫畫的差異性很大,動畫版基本沒有限制級內容。講的是原地球統治者的惡魔族在喜瑪拉雅山的冰塊中復活,這時正在攀登喜瑪拉雅山的不動教授和他的兒子不動明意外跌入了惡魔族的冰洞中,父子倆雙亡,死去的不動明則被惡魔人附身,為了保護自己喜歡的女人,不動明同自己的同族開始了激烈的戰鬥。
  • 史上十大最具爭議的心理學研究-史上十大最具爭議的心理學研究...
    因此,心理學研究持續出現大的爭議其實是個好現象。激烈的爭論通常因質疑實驗邏輯或實驗方法中的倫理問題而起,其他時候則是因為人們對實驗結果所揭示的人性存在理解上的分歧。以下是我們精心挑選的十個心理學史上最受爭議的研究。1.斯坦福模擬監獄實驗當被分配到扮演看守角色的學生開始虐待扮演犯人角色的學生時,1971年開展的的斯坦福模擬監獄實驗被迫終止。
  • 美人體冷凍公司提供「永生」機會 只需20萬美元
    美人體冷凍公司提供「永生」機會 只需20萬美元網易科技訊 4月27日消息這並不是科幻小說,它甚至可能不是科學,然而成千上萬人都將他們的信任、生活和財富寄托在人體冷凍學上。「回想50年前,假設某人停止呼吸或者心臟停止跳動,我們會進行檢查,然後宣布其死亡。」Alcor的CEO馬克思·摩爾(Max More)說「何時裁定某人死亡是很模糊的,事實上他們需要的是拯救。」這個「拯救」始於醫生宣布病人死亡的那一刻。
  • 香網《惡魔王子飼養法則》啟動漫畫改編
    繼年初《惡魔少爺別吻我》引爆市場,針對青春類IP的改編迎來了爆發期,時近年末,又一根據小說改編的網劇《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橫掃網絡,這股青春系之風算是貫穿2017全年了。而就在推出《惡魔少爺別吻我》漫畫不到一個月之時,博易創為再次宣布,將對旗下女頻香網的另一部青春校園類IP《惡魔王子飼養法則》啟動漫畫改編,讓這股青春之風持續延續。
  • 這是一個可怕的人性實驗。換一個人只需要五天
    他們不敢欺負他們,因為他們只會得到每個人的報復。而他們特殊的姿態,他們的波浪標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波浪中。集體就像波浪一樣。他們興奮地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噴上波浪的標誌,仿佛要向這個城市宣布波浪的存在!第四天,一個遊泳館基本上擠滿了加入浪潮的人。只有能籤名的人才能進入這裡。不屬於該組的人不允許進入!近年來,波浪事件的快速發酵越來越嘈雜,並逐漸失控。
  • 斯坦福監獄實驗:24個假獄警和囚犯共處6天,詮釋了最真實的人性
    20世紀有一項最出名,也是最受爭議的心理學人性實驗,就是「斯坦福監獄實驗」。而其實驗目的,則是想看看人在不同社會環境下的反應。但是在參加前沒人能想到,一旦被選中了,就是噩夢的開始。 津巴多教授給每一個前來報名的人都進行了心理測試,最終從中挑選了24個「心理健康,且未有疾病的正常人」。他用抽籤的方式,將這24個人分為三組。其中9人扮演監獄中的「囚犯」一角色,9人輪班以三人一組扮演「獄警」的角色。而剩下的6名人選,則是作為候補等待。津巴多教授自己,將成為「典獄長」。
  • 全球最受爭議七大人體實驗:人與猩猩交配(圖)
    但是,從長遠眼光看,這種思想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根據美國《有毒物質控制法》的要求,生產商通常藉助於實驗室進行毒性測試,主要是利用嚙齒類動物進行實驗。但是,老鼠能夠抵抗這種毒質,不代表人類就不怕。針對人類抵抗毒性的研究,主要方式還僅僅是觀察,跟蹤副作用的影響範圍。但是,這樣的研究問題多多。  實驗方式:根據美國《有毒物質控制法》的要求,在人體上進行標準.安全的毒性檢測實驗。
  • 特斯拉成華爾街上最具爭議股票 目標價方差達2.5
    但對於少數幾隻股票,分析師們存在嚴重分歧。其中最具爭議的無疑是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根據FactSet數據,特斯拉目標價的方差是所有股票中最大的。除特斯拉外,Facebook、AMD和Square等幾家頂級科技公司,叫車公司優步(Uber)和Lyft,以及陷入困境的工業集團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也都同時獲得了截然相反的兩類評價。
  • 真實事件改編的恐怖電影,《小丑回魂》只能排第七,你看過幾部?
    恐怖電影是許多人喜歡的題材,由於它們是虛幻的,大家在欣賞影片的時候是懷著輕鬆愉快的心態。如果那些恐怖電影裡的事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你的小心臟還承受得了嗎? 這裡有十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恐怖電影。我們就來一一看看吧。
  • 正常人變為惡魔需要幾天?史上最黑暗心理學實驗告訴你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惡魔和一個天使,就看你是花更多的時間去餵養這個惡魔還是花更多時間去餵養這個天使。有的人種的是天使的種子,不斷地給天使灌溉,最後就會碩果纍纍,但是也有一些人卻不斷地去餵養這個惡魔,最終讓惡魔吞噬了自己的心靈。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有很多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行為是由自己的性格所決定的,但是當時的史丹福大學有一位著名的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他提出了一種看法人的行為實際上是由環境所造成的。
  • 最殘忍的實驗:科學家造出20隻雙頭狗,兩個狗頭互相吃喝活了6天
    而蘇聯,在後來卻人為的製造出了雙頭狗,兩個狗頭可以分開吃飯,然而,它們只活了29天。七十多歲的米克海爾·拉茲古洛夫現在是世界知名的器官移植專家,他從事器官移植領域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時間。在很多年以前,他也是從助手做起,而他是給當時蘇聯的弗拉季米爾·德米科霍夫教授擔任助手,跟著他一起做了許多令人難以相信的動物器官移植實驗。
  • 「暗黑心理學」惡魔實驗(3)
    「你就是你的大腦」在20世紀,口吃非常普遍,在大眾中出現的比例約為1%,如為大家所熟知的著名電影「國王的演講整個實驗從1月持續到5月,期間Mary Tudor多次通過交談和引導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實驗。這其中,產生最嚴重後果的,是那6名原本健康而被告知口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