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25個科研團隊聯合發現:增加玉米種植密度可降低碳排放

2020-12-05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6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聯合全國24個科研團隊,通過多點多年試驗發現:在當前我國農田過量施用氮肥背景下,玉米種植密度每增加1.5萬株/公頃可顯著提高不同區域籽粒產量,同時降低碳排放強度並增加環境氮素回收利用。

據該成果論文通訊作者、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李少昆介紹,增加糧食產量、降低環境汙染是當今世界糧食安全和環境質量保障的重大挑戰。農業是溫室氣體重要排放源,尤其是在當前很多地方農田過量施肥的情況下,如何在不影響環境的同時提高玉米的產量,是國際農業科技界面臨的共同挑戰。

圖為玉米密植高產技術試驗點(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供圖)

我國科研團隊通過多年在全國玉米主產區42個試驗點的聯合試驗和綜合分析發現,在不額外增加氮肥投入的條件下,種植密度由每公頃6萬株增加到7.5萬株,平均可增產5.59%;生命周期評價表明,該技術可以顯著降低碳、氮排放強度2.2%-10.2%,明顯降低氮盈餘。該成果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員侯鵬告訴記者,科研團隊還發現,公頃穗數增加是產量增加的關鍵,增密後收穫指數沒有變化,生物量增加是產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據測算,如果在全國普遍推廣該技術、同時結合品種替換,玉米年總產量可達2.9億噸,接近2030年我國玉米總需求量的水平,同時提高環境中氮素回收利用率。「這就為我國玉米『藏糧於技』和提質增效生產提供了理論參考。」侯鵬說。這一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資源、保護和再利用》,研究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資助。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山東:優化調整玉米種植結構 探索多元化種植
    具體來看,在生產基礎好、機械化程度高、產量高而穩定的優勢產區,種植高產、穩產、抗逆、適宜機械化收穫的品種,確保玉米產能和降低成本;在養殖業發達的地區,根據當地的養殖規模,穩妥發展飼用或糧飼兼用玉米、飼草,切忌貪多求大;根據當地市場和消費能力,適度種植甜玉米、糯玉米等鮮食玉米,有條件的可以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四是提倡大豆、花生、玉米的多元種植模式或者輪作的試點,改善種植結構,搞好技術儲備;五是在生產條件差
  • 玉米行距、株距、密度怎麼算?有個方法很簡單
    玉米(大部分農作物)是分行種植的,分為等行種植和寬窄行種植。玉米的株距(有的農民叫壟距)是指每行玉米裡面相鄰兩株玉米的距離;玉米的行距是指相鄰兩行玉米的距離。
  • 科研進展丨可降低草地貪夜蛾生殖力的新昆蟲病毒被發現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菸草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等單位合作,首次發現新昆蟲病毒
  • 我國玉米單產再破記錄 轉基因玉米和大豆新品種培育成功
    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組織專家,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的玉米密植高產示範田進行了實收測產。結果顯示,示範田玉米每畝8600穗,單穗粒重192克。綜合測算,單產達到1663.25公斤,再破我國玉米單產記錄。
  • 大北農:轉基因玉米品種審批有望加快,可針對草地貪夜蛾
    如果今年草地貪夜蛾危害程度較深,該轉基因玉米品種審批有望加快。大北農稱,公司獲批的DBN9936抗蟲耐除草劑玉米為第一代轉基因玉米,其對草地貪夜蛾有60%的抗性,第二代轉基因玉米可以做到100%抗草地貪夜蛾,已經基本走完前面的安全證書必須流程,僅剩申請安全證書這一個步驟。
  • 【飼養】影響玉米容重的六個方面以及容重所蘊含的飼用營養價值
    具體操作時如發現插片不流暢及受到阻力或震動等都會影響容重的測定結果。另外將排氣砣置於插板下對容重的測定比排氣砣置於插板上可導致容重測定值高約32g/ L(張霞,2005;高清海和呂宏,2011)。實際上,我國1999年發布的玉米容重測定方法測定的容重值比美國相應方法的測定值高出約30 g/L。所以在2009年我國發布了新的玉米容重測定方法。
  • 水保所研究發現玉米可誘導向日葵列當種子萌發
    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馬永清研究員及其學術團隊撰寫的論文《一些玉米雜交系可以誘導向日葵列當種子萌發》(Potential of Some Hybrid Maize Lines to Induce Germination of Sunflower Broomrape)在《作物科學》(Crop Science)雜誌發表。
  • 山東發布2018年夏玉米生產技術意見 優化種植結構
    2號、登海605、德單5號等生物產量高的品種,鮮食玉米可以種植青農206、 西星五彩鮮糯 、濟寧糯33等口感、色彩、賣相好的品種,籽粒機收的可以種植京農科728、魯單2016、宇玉30、迪卡517 鑫瑞25等生育期短、籽粒脫水快、穗位適中、抗倒性強的品種。
  • 專訪浙大轉基因玉米研發團隊負責人沈志成:推廣是最好的科普
    十五年間,沈志成和他的團隊先後研發了一系列的轉基因玉米材料,已申請了10個以上國內或國際專利,為轉基因玉米產業化提供了智慧財產權方面的支撐。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此次獲批的雙抗12-5玉米,其採用獨立發掘的抗蟲基因和耐草甘膦基因,對玉米螟防治效果達96%,比對照增產6%—10%。應用前景廣闊玉米是世界三大主糧之一,也是最重要的飼料作物。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
    原標題:我國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記者11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曲凱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Kenoargentotetrahedrite-(Zn)(空鋅銀黝銅礦)正式獲得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批准
  • Nature Genetics | 華南農業大學王海洋團隊解析現代玉米「育種...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作物,被廣泛用作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材料。在過去的80多年裡,作為玉米種植和生產大國,中國和美國的玉米產量都提升了近8倍。研究表明,品種耐密性和種植密度的提高是該過程中玉米單產提升的關鍵因素。
  • 玉米增密度提單產 聽聽專家怎麼說?
    (記者:朱亮娜)玉米作為我們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它每年的產量也是受到大家的關注,那其實玉米的產量是由單位面積上有效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構成的。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提高玉米的產量才能有效的給廣大的玉米種植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那如何才能提高玉米的產量呢?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
    原標題:我國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   記者11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曲凱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
  • 安徽:玉米籽粒直收突破品種瓶頸
    去年下半年以來,在進口增加和國內增產的共同施壓下,國內玉米價格走弱,農民種植積極性受挫,安徽也不例外。「提高種植收益,是中國玉米生產發展面臨的新挑戰。」在展會期間舉辦的種業信息發布暨玉米產業發展論壇上,中種國際種子有限公司技術開發部總監張健分析說,目前中國的玉米單產僅為美國的一半,而成本卻比美國高了近1/3。
  • 玉米可誘導向日葵列當種子萌發
    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馬永清研究員及其學術團隊撰寫的論文《一些玉米雜交系可以誘導向日葵列當種子萌發》(Potential of Some Hybrid Maize
  • 專家:中國碳排放長期被高估 「資料庫」基本建成
    10%—15%,重新核算後的中國碳排放在2000年至2013年間比原先估計少106億噸二氧化碳。這項研究首次核算出基於實測數據的中國碳排放清單。  碳排放清單是全球變化模擬、氣候模型構建、制定各國減排政策及國際談判的基礎。本次科研團隊成員、哈佛大學博士劉竹介紹,當前國家和全球的碳排放主要由國際機構依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方法和能源統計數據進行估算。
  • 我國科研人員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
    新華社武漢10月24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國家投資開發公司微藻生物科技中心與暨南大學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近期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突破了微藻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關鍵瓶頸。上述聯合團隊的科研人員以一株可異養培養的富油柵藻為研究對象,通過過程優化,尤其是精準的葡萄糖濃度控制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實現了該富油柵藻的超高密度培養。結果顯示,在實驗室和中試發酵罐放大條件下,柵藻最高細胞乾重分別達到每升286克和283.5克。「這說明,微藻超高密度異養培養技術具有巨大的商業化潛力。」
  • 十年磨劍,孕育玉米高品質—新聞—科學網
    品種對產量貢獻大 玉米是中國和世界上面積最大、總產最高的糧食作物,同時也是重要的飼料作物(70%),被稱為「飼料之王」,以及重要的能源作物、食品和化工原料,可做3000多種產品。 在我國,玉米主要分布在東北、黃淮海和西南地區,形成了一個從東北到西南的狹長玉米種植帶,這一種植帶佔玉米總面積的85%和產量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