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13在癢覺中的作用及機制

2020-12-17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神經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FGF13 Is Required for Histamine-Induced Itch Sensation by Interaction with NaV1.7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旭研究組,與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鮑嵐研究組合作完成。

研究團隊前期工作發現了傷害性感覺神經元中選擇性地高表達一種非分泌型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13,將小鼠背根節(Dorsal root ganglion,DRG)傷害性感覺神經元中的FGF13特異性敲除後,這些小鼠完全喪失了對傷害性熱刺激的反應(Yang et al., Neuron, 2017)。前人研究還證實,激活DRG中的傷害性感覺神經元可以產生癢覺。然而,FGF13是否在癢覺感知過程中發揮作用並不清楚。

研究團隊利用在DRG傷害性感覺神經元中FGF13特異性敲除小鼠,發現這些小鼠對組胺引起的抓撓次數顯著下降,在前20分鐘的記錄中小鼠幾乎沒有抓撓動作。通過細胞電生理以及鈣成像檢測技術,發現FGF13缺失後對組胺反應的DRG神經元百分數顯著下降。組胺激活胞內信號通路需要先結合相應的受體,目前已知的組胺受體共四種,包括H1R、H2R、H3R和H4R。通過檢測組胺刺激下四種不同的組胺受體介導的動作電位反應,結合不同的組胺受體激動劑引起FGF13缺失小鼠抓撓行為的不同,發現H1R是介導組胺刺激後FGF13參與的下遊信號通路的主要受體。進一步研究表明,FGF13對H1R並沒有物理上或功能上的直接作用。

研究團隊以往研究已證實,FGF13可以通過結合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1.7影響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生成(Yang et al., Neuron, 2017)。為了探索NaV1.7在FGF13所介導的癢覺反應中的作用,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細胞電生理記錄,發現鈉通道拮抗劑河豚毒素TTX以及NaV1.7特異性拮抗劑均可以顯著降低神經元對組胺反應,阻斷FGF13與NaV1.7的相互作用,不僅降低了神經元對組胺反應,而且可以產生類似於FGF13缺失小鼠抓撓次數下降的行為學表型。此外,研究還發現FGF13缺失小鼠對非組胺(五羥色胺5-HT以及氯喹CQ)類致癢劑產生的抓撓反應以及DNFB模擬的臨床慢性瘙癢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該研究揭示了在外周神經系統中FGF13通過與Nav1.7相互作用介導癢覺感受的新功能。

研究工作由張旭和鮑嵐指導,張旭組博士董飛為論文第一作者,鮑嵐組博士史海翔、魏滿義與博士生薛華清、張旭組博士楊柳和鍾延清做出貢獻,並得到腦智卓越中心研究員孫衍剛和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韓清見的幫助。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科院、上海市、中國醫學科學院的資助。

小鼠皮內注射組胺(Histamine)後,組胺與DRG神經元上表達的組胺受體H1R結合後,激活胞內下遊信號通路,通過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1.7產生動作電位,最終引發抓撓行為。胞內的FGF13與NaV1.7相互作用形成複合物,介導了NaV1.7產生動作電位和最終引發抓撓行為這些過程。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轉化生長因子β1誘導心肌成纖維細胞轉分化過程中Hedgehog信號通路的作用機制
    Hedgehog信號通路:是與人體生長、發育及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關係的細胞通路,參與胚胎發育、器官形成及多種疾病損傷發病過程,但在心肌纖維化中的相關作用不明確,此次研究探討其參與心肌纖維化的作用機制
  • 黏著斑激酶誘導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機制
    此次研究通過對比黏著斑激酶敲除前後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成骨分化,明確黏著斑激酶在成骨分化過程中調控作用及機制。黏著斑激酶:被作為骨組織工程中「生物材料/支架」「種子細胞」「生長因子」3個要素的橋梁分子,對其在相關種子細胞成骨分化過程中的作用及機制的研究,對於骨組織工程的發展及應用尤為重要。
  • 一秒帶你GET重組人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
    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於1975年首次純化,但隨後不久,其他科學家又在不同條件下分離出鹼性FGF,肝素結合生長因子2和內皮細胞生長因子2。基因測序表明該組實際上是相同的FGF2蛋白,並且是FGF蛋白家族的成員。 FGF2結合併通過特定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蛋白發揮作用,它們本身構成了緊密相關的分子家族。
  • AFGF重組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是什麼
    AFGF重組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rh-aFGF)是什麼 AFGF是1974年,英國的GOSPODAROWICZ教授從動物的腦垂體中發現的。這項基於細胞基因的發現被證明能夠顯著地促進人體皮膚纖維的生長,GOSPODAROWICZ教授由此榮獲1987年的諾貝爾生物與醫學獎提名。
  • 上海科學家發現傳遞癢覺的長途「神經高鐵」
    以往的研究發現,脊髓中的一類癢覺細胞表達「胃泌素釋放肽受體」(GRPR),殺死脊髓GRPR神經元後,瘙癢誘發的小鼠搔抓行為缺失,據此推斷它可以將癢覺傳遞給大腦。事實並非如此,孫衍剛研究組發現這類神經元並不直接將癢覺信息傳遞到大腦。
  • 多篇文章聚焦成纖維細胞研究新進展!
    Plikus及其同事們在2017年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已發現當在癒合傷口期間新的毛囊和脂肪細胞形成時,成年小鼠能夠自然地再生出近乎正常的皮膚。新的脂肪細胞由肌成纖維細胞(myofibroblast)再生而來,其中肌成纖維細胞是一種之前被認為不能夠轉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傷口成纖維細胞(wound fibroblast)。
  • 首次揭示癢覺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的一條重要環路
    癢覺領域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癢覺信息如何從脊髓傳遞到大腦。  2017年8月18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科學》發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了癢覺傳遞到大腦的重要環路。孫衍剛團隊使用小鼠模型,採用光遺傳學、在體電生理記錄等方法,首次發現癢覺由脊髓癢覺特異GRPR細胞傳遞到脊髓投射細胞,再由投射細胞傳遞到腦幹的臂旁核。
  • 什麼是細胞生長因子?
    什麼是細胞生長因子? 細胞生長因子:是由造血系統、免疫系統或炎症反應中的活化細胞產生,能調節細胞分化增殖和誘導細胞發揮功能,是高活性多功能的多肽、蛋白質或糖蛋白。 存在於血小板和各種成體與胚胎組織及大多數培養細胞中,對不同種類細胞具有一定的專一性,也是體外培養幹細胞必不可少的各種細胞生長因子的組合。
  • 大蒜素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遷移並誘導其凋亡的機制
    ,也存在于洋蔥和其他蔥科植物中。成纖維細胞對不同程度的細胞變性、壞死和組織缺損以及骨創傷的修復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背景:研究報導大蒜素具有抗纖維化作用,可抑制過度增生的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合成能力,但大蒜素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及誘導其凋亡的確切機制尚未明確。
  • 應用濃縮生長因子促進幹細胞增殖及成骨分化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的...
    這些生長因子在發揮自身功能的同時也具有協同作用,並建立了緊密接觸的組織修復調節系統,促進軟硬組織再生。 CGF中含有大量CD34陽性細胞,在維持血管形態、促進新血管生成中發揮重要作用。CGF中捕獲的血小板和白細胞能夠釋放趨化因子,從而促進細胞募集。
  • 《自然通訊》揭秘胃泌素釋放肽感覺神經元傳遞癢覺信號
    癢覺的信號輸入傳導首先由外周的皮膚細胞接收,然後傳到初級感覺神經元, 再傳到脊髓的中間神經元,再由脊髓的投射神經元傳到大腦,來指揮撓癢的行為,這些神經衝動的信號,是由神經細胞內的神經遞質來完成。2009, 陳宙峰課題組又發現脊髓的GRPR神經元負責傳遞所有癢覺信息的傳導,證明了癢覺有自己的信號傳導通路【2】。這些發現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癢覺研究領域,也吸引了很多研究者從其它領域加入到癢覺的研究。但是由於GRP在 DRG的表達較低,而其 mRNA 在脊髓的表達很強,關於GRP的作用部位引起很大爭議。
  • 單細胞RNA測序揭示成纖維細胞在組織缺血中的保護作用
    間質-內皮轉化在血管生成反應中的作用尚存在爭議。該研究旨在探究常駐成纖維細胞是否有助於血管生成。研究人員利用後肢缺血的小鼠模型,以及體內基質塞(Matrigel)試驗和譜系溯源研究,和單細胞RNA測序來檢測成纖維細胞在缺血反應中的轉錄和功能變化。
  • 固有免疫系統在骨關節炎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及研究進展
    傳統觀點認為OA是一種非炎症性疾病,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滑膜炎症與OA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並開始將其定義為一種低度炎症狀態。該觀點從免疫系統的全新視角對OA發病機制進行了探索,為OA的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潛在靶點。現對固有免疫系統在OA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及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深入研究OA發病機制及開發幹預性藥物提供證據及方向。
  • 成纖維細胞調節腫瘤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年5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Reviews Cancer上題為「Fibroblasts orchestrate tumour initiation」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分析了成纖維細胞調節機體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
  • 普萘洛爾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的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2.2阻斷Rac/絲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通路 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促進基質細胞和新生血管生長,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可以促進內皮細胞移入細胞外基質。趙忠芳等發現,口服普萘洛爾後,血管瘤消退明顯,MMP-9水平呈逐漸下降趨勢。高健等發現,經普萘洛爾治療後的患兒,尿液中MMP-9及MMP-2的表達水平明顯下降。以上研究表明:普萘洛爾對IH消退的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MMP的表達有關。
  • 生長因子是什麼
    生長因子是指具有刺激細胞生長活性的細胞因子,生長因子能調節細胞的各類活動與功能。生長因子通常充當細胞間的信號分子。 生長因子有三種類型,T細胞生長因子,EGF表皮細胞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細胞生長因子的作用是一種多功能強力細胞因子,對促進成纖維細胞的代謝和膠原蛋白的形成發揮著重要功能。
  • 壓力性尿失禁患者陰道壁成纖維細胞外泌體對血管新生調節作用的研究
    目前已知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在生理/病理條件下可通過釋放外泌體,將蛋白質、mRNA、miRNA等活性分子轉運到靶細胞中,實現細胞間的信息傳遞。外泌體可促進細胞增殖遷移,促進腎小管損傷修復,減少心肌缺血和(或)再灌注損傷,促進卒中後神經功能恢復,提升皮膚細胞存活能力從而促進傷口癒合。迄今,外泌體對SUI病理過程的調節作用尚不清楚。
  • GBR技術引導頜骨再生的研究進展_引導骨再生_生長因子_口腔科_醫脈通
    雖然這些實驗沒能提出定性的作用機制和定量的使用方案和用藥規劃,但是表明組織工程有加強GBR的可能性。目前對生長因子應用較多的形式有血小板製劑和rhBMP家族等。按照組織工程的理論,生長因子應該是有利於骨再生的,然而現實不僅限於此。有研究將取自人血小板的生長因子混合物和膠原支架、牙周膜幹細胞分組聯合後輔以膠原膜用來修複種植體周圍骨缺損。實驗發現使用了生長因子的組相比對照組沒能取得理想效果,對此實驗者沒能作出解釋。還有研究發現,使用生長因子的成骨效應前後不一。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雖然大多數研究者證實MSC的分化以多巴胺能神經元為主,但是僅通過標記神經元的方法尚不能證明分化後的細胞是有功能的,也沒有進一步探討其與周圍細胞及微環境的信息傳遞機制。關於MSC的細胞替代機制,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