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CPI國際漢語教師文化素養「小課堂」,帶你覽千裡江山,看世界文化。
對植物學稍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瑞典博物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林奈的植物分類方法和雙名制被稱為萬有分類法,這一偉大成就使林奈成為18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為了紀念林奈,也為了促進生物學的發展,英國植物學家詹姆斯·愛德華·史密斯(James Edward Smith)等人共同創立了林奈學會,並於1791年開始刊發《林奈學會會刊》(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該刊是現有生物期刊的祖先。本期特藏推薦,我們將帶你領略文獻中心館藏二百三十多年前的西文期刊風採!
1735年,林奈出版了《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一書。這本只有12頁的小冊子一出版,便引起人們的瘋狂關注。內容主要分兩大塊:第一塊是建立人為分類體系。此書把自然界分成了三大界:礦物界、植物界、動物界。第二塊是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類型、大小、數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徵,將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000多個種。綱(class)、目(order)、屬(genus)、種(species)的分類概念是林奈的首創,一直沿用至今。
林奈的植物分類方法和雙名制被各國生物學家所接受,將生命世界以一種系統、簡明、有序的方式呈現出來,林奈自己也曾說:「從未有人像我一樣將科學轉型。」
圖畫在闡明事物上有重要的作用,生物學上當然也離不開圖畫去進一步闡明事物。翻開林奈學會會刊1859年第一卷,跟隨書頁插畫中茶的倩影一起去尋覓一段林奈與中國茶的淵源之旅。茶的拉丁文學名叫Camellia Sinensis。中國茶葉作為代表東方文化的三大物品(其餘為瓷器、絲織品)之一風靡歐洲,而荷蘭壟斷了當時的茶葉貿易資源與市場。出於發展瑞典經濟的考量,自17世紀茶葉經由荷蘭人傳至瑞典後,瑞典人對這來自遙遠的東方國家的神奇樹葉有一種非常執著的追求。
林奈夢想把中國的茶樹移栽到瑞典,一直試圖獲取中國的茶株,直到1763年10月航海家卡爾·艾克伯格(Cark GustafEkeberg)成功地帶回了存活株茶,林奈大喜並將它引種到歐洲。這是歐洲人種的第一株中國茶樹。中國茶樹的移植是一個歷史漫長的、由多數人參與的過程。
上圖是林奈命名的中國茶(TheaChinensis linn)和香港紅茶(Camcllia Hongkongsis Seem)在林奈學會會刊中的插畫。其中Thea,可能是受閩南語中對茶的稱呼/dei/的影響,拉丁語中卻沒有相匹配的音,所以林奈用希臘語thea表示,同時thea也是希臘女神中大地女神的名字,這一點似乎可以看出林奈對中國茶的偏愛之情。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刊中繪製的林奈中國茶和香港紅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