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就是陰曆嗎?二十四節氣又是怎麼來的?李永樂老師為你解答

2020-12-05 北京科學中心

很多人家裡都會掛一個掛曆,掛曆就是用來記錄日期的,依據的就是曆法。

在古代,人們沒有現代的計時工具,只能依靠自然規律計時。有些人看太陽記時,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圈就是一年;有些人看月亮計時,月亮圍繞地球轉一圈就是一個月;還有些人兩個都看。

這樣就形成了三種曆法:看太陽的叫做太陽曆法;看月亮的叫做太陰曆;既看太陽又看月亮的叫做陰陽合曆。我們的傳統農曆就是陰陽合曆。

公曆的起源和變化

地球赤道平面和黃道面有一個夾角。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平面稱為黃道面,地球在黃道面上公轉時,同時還在繞著地軸自轉,而且,地球的自轉軸並不是垂直於黃道面,而是與黃道面夾66.5度的角。

人們把太陽高度往復變化一次叫做一年,一年其實就是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圈。很早以前,天文學家就通過各種方法測量到:一個回歸年的平均周期是365.2422天,也就是365天5小時42分46秒。

公曆的形成就要推到2000多年以前,古羅馬共和國獨裁執政官、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儒略·凱撒按照天文學家的建議,把一年分為12個月,單數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 月為大月,每個月31天;雙數月四月、六月、 八月、十月、十二月為小月,每個月30天。

二月比較特殊,古羅馬人認為二月是不好的月份,有種說法是二月是用來處決犯人的。所以凱撒規定二月在平年只有29天,每四年設置一 個閏日,二月為30天。

這樣一來,平年共有365天,閏年共有366天。這個規則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實行,成為 「儒略曆」

按照儒略曆,八月只有30天,是小月,這與偉大的奧古斯都的稱號不相稱。於是元老院從二月中再拿出一天,放在八月,這樣平年的二月只有28天,閏年二月有29天,而八月就變成了大月,有31天。

每4年設置一個閏日的方法也不能嚴格符合地球的回歸年。因為每個回歸年實際上是365.2422天,比365又1/4天少了0.0078天。

在1500多年的時間裡,儒略曆與實際的回歸周期已經相差了十來天,如果紀年數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或者能被400整除,這一年才是閏年。

中國傳統農曆

我們經常說的二十四節氣是明顯的陽曆特徵,而初一、十五等說法則是陰曆的特徵。為了調和陰曆和陽曆,中國農曆設置了閏月,就會造成每年的時間長短各不同。

在冬天,太陽光直射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較低,立起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較長,人們就把影子最長的那一天定為冬至

在夏天,太陽光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較高,立起來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較短,人們就把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定為夏至。按照影子長度的不同,人們就可以定出二十四個節氣 。

冬至表示的是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的時刻,一般並不在正午,所以每年冬至影子的長度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衝之,經過長期的觀測和計算,找到了一種測量冬至時刻的方法。再通過兩個冬至之間的時間,祖衝之推算出一年的時間是365.2428天,相比於現代人們精確測量出的365.2422天,僅相差不到一分鐘。

中國自古就有陰陽調和的思想,農曆採用閏月的方式進行了地球和月亮的周期,使得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農曆年和公曆年幾乎保持一致,保證了中國的新年總是在冬季差不多的時間出現。農曆基本的做法是「19年7閏」,即在19年中插入7個閏月。

按照陽曆,一年365.2422天,19年就有6939.6天。按照陰曆,每個月29.53天,一年12個月,19年共計6732.8天,陰曆比陽曆少了206.8天。而七個陰曆月是29.53天×7=206.7天,剛好可以補足二者的差別。

所以只要在19年中插入7個閏月,就剛好可以補足二者的差別。

為什麼每年春節日期會有變化?

如果一個農曆年中沒有閏月,那麼一年由6個30天的大月和6個29天的小月構成,一共354天,比公曆平年365天少11天,因此下一年的春節就比今年的春節提前11天。

但是如果某年是農曆閏年,就會增加29天或30天,農曆年變為383天或384天,比公曆一年多了18天或19天,於是春節就會滯後了。

如果想過兩次春節,也不是沒可能,只要這一年是閏正月就可以。

上一次的閏正月是在1640年,那一年李自成的農民軍還在和明軍廝殺。

下一次的閏正月是在2262年,離現在還有243年。想到可以過兩個春節,心裡是不是還有點小激動呢!(只可惜我們等不到了)

相關焦點

  • 農曆是陰曆嗎?為何二十四節氣不按陰曆?公曆有什麼缺點?
    夏至對此,六甲番人認為正確的提法應修改為: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什麼不和陰曆相關而和陽曆相關呢?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理解農曆和陰曆、陽曆的關係,我們可以分解成幾個小問題:1、什麼是陰曆?陰曆是指依據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也就說是根據月圓月缺來安排周期,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由於月亮的圓缺是最為直觀的天象,各大文明古國包括中國在內最早都是使用陰曆的,懂得陰曆的人們不需要任何測量工具和記錄,只要抬頭望月就可以知道日期,同時運用農曆也可預知潮汐漲落等自然氣象。
  • 農曆、陰曆、陽曆區別到底在哪裡?
    每月初一為「朔日」,每月十五為「望日」。 2、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即陰曆一個月,1個月≈29.53天,陰曆的一年即月亮繞地球12周的時間,1年=29.53×12=354天。 3、陰曆具體每月天數根據月相而定,一個月30天或者29天。30天的月份為大月,29天的月份為小月。
  • 農曆= 陰曆?你可能對曆法有什麼誤解
    我們知道陽曆是能夠準確的反映季節變化的,由於陰曆和陽曆之間存在著很大的時間差,所以陰曆並不能很好的反映季節更替,也因此很少有國家用純陰曆。什麼是農曆?農曆也是根據月相變化來安排每一個月有多少天的,這和陰曆是相同的。上面我們提到了,陰曆和四季更替的周期差11天左右,為了能跟上四季更替的節奏,古人決定人為增加一年的長度。
  •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是什麼 陰曆和陽曆是什麼意思陰曆和陽曆是怎麼來的
    我國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是用農曆計時的。不知道朋友們對一個節日的兩種不同表示時間能分得清楚嗎?公曆和農曆是什麼意思?公裡和農曆的區別在哪裡?接下來為你講述。公厲和農曆是什麼意思公曆稱為「陽曆」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算作一年。
  • 陰曆、陽曆、農曆到底有啥區別?終於弄明白了!
    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所謂「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那麼,舊有的曆法是陰曆還是陽曆呢?其實都不算。中國自古的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一般稱為「農曆」。很多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二者還是有差別的。
  • 陰曆、陽曆、公曆、農曆,你分的清嗎?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很多小夥伴很困惑,其實,這是因為使用了不同的曆法,農曆和公曆。而說到農曆和公曆,就不得不說陰曆和陽曆。因為農曆和公曆就分別來自陰曆和陽曆,卻又比陰曆和陽曆更加科學,更加具有實用性。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是分不清陰曆、陽曆、公曆、農曆的,下面我們就來說道說道。
  • 論農曆、陽曆、陰曆、公曆的差別
    但是人們通常提到的曆法名稱卻有三種:即農曆、陽曆、陰曆、公曆。由於不能一一對應,所以產生了很多的爭論。有說農曆就是陰曆的,就是幾月初幾的形式。(百度百科上就是持這種觀點的)這種比較普遍,從小我母親就這麼教我。也有說農曆就是陽曆,就是公元**年*月*日的形式。
  • 今年農曆6月只有29天,你知道為什麼嗎?閏月又是怎麼回事?
    翻看日曆,有心人會發現今年的農曆6月只有二十九天,然後就直接進入到了農曆7月,這會讓一些人疑惑不已,一個月不是三十天的嗎?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從來都只關注公曆,而沒怎麼關注過農曆。說回到「閏月」,可能很多人都會記得最近的一次「閏月」出現在前年,也就是2017年,那一年多了一個「閏六月」,那麼你知道這是怎麼計算的嗎?這就要從我們的曆法說起了。世界上目前所擁有的曆法有三種,分別是「陽曆」(太陽曆)、「陰曆」(太陰曆)、「陰陽曆」,任何曆法都超脫不出這三種之外。
  • 這樣理解陰曆、陽曆、農曆就簡單了(說節氣 中)
    「中秋節」、「春節」並不是節氣,「中秋」是八月十五,「春節」是正月初一,都是根據月亮圓缺定的日子,雖然同是法定假日,卻跟 「清明」 這樣根據太陽確定的日子有著本質的不同。陽曆,是根據太陽的變化制定的曆法。以地球繞太陽一周時間為一年。陰曆,依據月亮的變化來制訂的曆法,例如伊斯蘭曆法是純陰曆,是以12次月亮圓缺為一年,壓根兒沒考慮太陽的事兒。
  • 解惑 | 陰曆、陽曆、農曆到底有什麼區別?這次終於分清了
    除了這兩種對日期的說法,我們還常聽到一種叫做「農曆」的日期,那麼這三種說法到底有什麼區別?「農曆」和「陰曆」是一樣的嗎?而陰曆也叫太陰曆,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陰曆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所謂「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 陰曆、陽曆、農曆到底有什麼區別....這次終於分清了
    而陰曆也叫太陰曆,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陰曆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所謂「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點擊此處,看不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那麼,舊有的曆法是陰曆還是陽曆呢?其實都不算。中國自古的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一般稱為「農曆」。
  • 陰曆、陽曆、公曆、農曆的區別?
    很多人以為陰曆就是農曆,農曆就是公曆,其實這是不對的!陰曆和陽曆是曆法的兩種類型。陰曆是觀測月亮制定的,月亮的一個圓缺周期為一個月。又叫朔望月,是28天多,12個朔望月為一年。陰曆先有月,在算年,月份準。陽曆是福安冊太陽制定的,太陽直射難北回歸線的一個輪迴即為一個春夏秋冬為一年,又叫回歸年。是365天多一點,然後再劃分出12個月。陽曆是現有年,再算月,季節準。現在用的公曆,就是陰曆的一種。但問題來了,用陰曆算出來的一年,是354天,和一個回歸年差了11天!所以陰曆的月份和一年中的季節並不能吻合,過十幾年就會出現6月下大雪或十二月穿褲衩的詭異場景出現。那怎麼辦呢?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如何區分陰曆、陽曆和農曆?看完你就明白了!
    回復您的屬相,如"鼠"查看您的運勢詳解 大部分人都知道,陰曆和陽曆是不同的,那麼你知道陰曆和農曆其實並不是同一回事情嗎?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們就共同來探索一下吧。
  • 陰曆、陽曆、農曆到底有什麼區別?這次終於分清了!
    而陰曆也叫太陰曆,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陰曆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所謂「月有陰晴圓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很多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二者還是有差別的。陰曆的時間和陽曆相比,每年大約差十一天。如果完全按照陰曆來,可能不出五年,我們就要在夏天過春節了。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在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周年之際,新報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曾獲天津市科技傳播終身成就獎、天文科普教育家趙之珩和大家解析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起源、曆法的關係以及劃分。新報記者 梁爽  — 二十四節氣起源和三種曆法 —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還要從當今世界通用的三種曆法說起:分別為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 難區別的陰曆、農曆和陽曆到底有什麼意義?這樣就能分清了!
    難區別的陰曆、農曆和陽曆到底有什麼意義?這樣就能分清了!現在很多人都對陰曆、陽曆、農曆這三種說法分不清,特別是在問朋友過生日時,分不清不免有些尷尬。其實這三種,都是曆法。那麼這三種說法,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農曆和公曆、陰曆、陽曆到底有什麼區別?看完就分清了!
    除了這兩種對日期的說法,我們還常聽到一種叫做公曆、農曆的日期,那麼這四種說法到底有什麼區別?可能很多人都有些蒙圈;如果簡單通俗講農曆就是陰曆,陽曆就是公曆,對於普通大眾知道這個區別就夠了,不過要準確的說可不是一回事!
  • 陽曆、陰曆、農曆、公曆傻傻分不清,只有一個多好呀!
    、陽曆、公曆、農曆還傻傻分不清嗎04:35來自LearningYard學苑你是否陽曆、陰曆、農曆、公曆還傻傻地分不清呢?7月命名為JULY,這就是所謂的《儒略曆》。《儒略曆》測量地球繞太陽一周需365.25天,而公曆為365.2422天,很明顯,後者要比前者精確得多。於是,公曆陸續為許多國家所接受,並流行於全世界。公曆是當今國際上通用的曆法,又被稱為太陽曆、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運轉一周的時間作為一年的曆法。
  • 【焦點】農曆中的閏月是怎麼回事兒?
    農曆閏年的規律是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閏月具體加到哪個月,依照農曆曆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曆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通常將只有一個節氣的月份(一般是小月)設置為閏月以進行彌補.農曆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農曆基本上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曆同一時間.如公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