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Physiol Biochem: 微生物幹預作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進展治療的新靶點

2021-02-21 臨床肝膽病雜誌

最新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與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密切相關。本研究旨在探究由飲食誘導的NAFLD大鼠腸道微生物群與脂聯素(一種脂肪細胞特異性脂肪細胞因子)DNA甲基化的關係。

將50隻雄性SD大鼠隨機分為5組,分別給予或不給予高脂飲食(HFD)、抗生素和益生菌,以建立NAFLD大鼠腸道菌群失衡和益生菌治療模型。治療13周後,採集血液、肝臟和盲腸組織樣本。採用生化分析儀檢測血脂、肝功能指標及使用HE和Masson染色檢測肝臟病理學改變。另外,採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脂聯素,焦磷酸測序檢測啟動子區肝脂聯素甲基化水平。高通量Illumina測序靶向微生物16S基因,生物信息學和統計分析鑑定盲腸相關的腸道微生物群。

給予高脂飲食和抗生素的一組表現為最嚴重的脂肪肝和嚴重的腸道微生物群改變。細菌多樣性降低,給予益生菌治療後厚壁菌、乳酸桿菌、藍藻、酸菌、衣原體、疣微菌、擬桿菌、擬酸桿菌、單形擬桿菌等豐度可部分逆轉。血清脂聯素水平下降和脂聯素啟動子區DNA甲基化水平升高也與腸道菌群改變過程中的NAFLD進展顯著相關。

研究結果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和脂聯素的變異性可能是NAFLD進展的驅動因素,而以腸道微生物群為靶點,如通過益生菌給藥,可能延緩NAFLD通過脂聯素的進展。

報導: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高潤平 李豔豔

微信編輯:邢翔宇

相關焦點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療
    2016年一項世界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目前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佔總人數的1/4,約為17億人。 NAFLD可從單純性脂肪肝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纖維化和肝硬化,最終發展為肝癌、肝衰竭。
  • 片仔癀主動撤回臨床試驗註冊申請 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新藥研發...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PZH2109膠囊主要用於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s,以下簡稱NASH),片仔癀於今年8月向國家藥監局遞交了該藥物的境內生產藥品臨床試驗註冊申請並獲得受理,然而在短短的三個月後,片仔癀便主動撤回了臨床試驗註冊申請。
  • Cell:環狀RNA再登頂刊,中山大學揭示線粒體circRNA可作為非酒精性...
    該研究確定了一種線粒體特異性circRNA——SCAR,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表達下調,向線粒體特異性遞送SCAR,可降低線粒體活性氧(mROS)輸出,減輕炎症,可作為NASH的治療靶標。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炎症亞型,伴有肝脂肪變性以及肝細胞損傷和炎症的證據,伴或不伴肝纖維化。隨著時間的推移,NASH可能進展為肝硬化、終末期肝病或需要肝移植。
  • 中山大學Cell揭示線粒體circRNA可作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治療靶標
    2020年9月14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蘇士成、許小丁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高志良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Cell在線發表題為:Targeting Mitochondria-Located circRNA SCAR
  • 第一屆陝西國際肝病藥物創新前沿峰會暨第二屆肝病治療新靶點新...
    ,由牛俊奇教授領銜並與賈繼東、魏來、 陳成偉、任紅教授共同策劃,邀請兩位院士,多位知名醫院院長、科研機構教授及肝病新藥研發機構負責人作為報告人,齊聚西安古城。這50餘位專家,將重點圍繞B型肝炎和脂肪性肝病治療的基礎研究、治療新靶點和新藥開發策略,進行一次全面、系統、深入的研討。 從疾病勢態來講,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頂著「肝病大國」的帽子,發病率位居全球前十。以人口規模估計,中國肝癌患者人數更是全球之最。可以預見,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生活方式改變,肝病仍舊是當前中國,甚至是世界範圍內都應加以重視的疾病。
  • 專家論壇|施軍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關肝細胞癌的發病機制
    隨著肥胖和糖尿病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SH/NAFLD)已經逐漸發展成為西方發達國家HCC的主要病因之一[1]。NAFLD的疾病譜包括單純性脂肪肝、NASH、肝纖維化、肝硬化和HCC。儘管在我國病毒性肝炎仍為當前HCC的首要病因,隨著NAFLD患病率逐年增高,NAFLD相關HCC(NAFLD-HCC)的發病率也在悄然上升。
  • 2019國際肝臟大會研究進展之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今年的ILC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NASH是關注重點。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該領域的進展。脂肪肝分為酒精性的和非酒精性的。喝酒傷肝,這我們都知道,但這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則是由飲食等生活習慣引起的。如果我們得了NAFLD而不加控制,則有可能發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一旦發展為NASH,炎症會引起肝損傷。損失的肝細胞需要修復功能,而修復的過程則會導致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
  • 磁共振彈性成像技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應用現狀
    作者:梁園梓,李道偉,遼寧省人民醫院放射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種在全球範圍內流行的慢性肝病,可分為多種亞型,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關肝硬化,其中NASH是導致肝硬化和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 非酒精性脂肪肝基於腸道微生物組的個性化醫療新概念,機遇和挑戰
    因此,將腸道微生物組納入NAFLD治療,以及其他與之相關的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將有助於為這類疾病開發新的預防策略和精確的治療靶點。2020年12月8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R.強調腸道微生物組作為NAFLD診斷和分期的非侵入性生物標記物、治療調節的靶點以及藥物反應的標記物的潛力,並探討當前這些臨床應用的局限性和挑戰性。
  • 饒慧瑛:跟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臨床試驗-藥物分類
    賈寒, 饒慧瑛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北京大學肝病研究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主要是「二次打擊」假說,第一次打擊是肝內脂肪過度堆積,第二次打擊是由於脂質毒性引起的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
  • 科學網—發現可減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環狀RNA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等
  • 2019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療領域或將四足鼎立
    會議的一個關注點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治療領域。NASH是一種以炎症和瘢痕組織為特徵的脂肪肝疾病,可導致肝硬化,並且在某些嚴重情況下導致癌症。儘管患者人數眾多,並可能對生命造成威脅,但FDA迄今沒有批准過任何治療此症的藥物。據估計,美國約有3000萬人患有脂肪性肝病,一些較為樂觀的預測顯示該治療領域有350億美元的市場機會,並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多種藥品上市。
  • Caspase-2酶抑制劑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caspase-2蛋白酶是導致小鼠和人類臨床標本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一個關鍵驅動因素。    研究人員通過鑑定caspase-2的關鍵作用,指出這種酶的抑制劑可以提供一種有效的方法來阻止導致NASH的致病進展,甚至逆轉早期症狀。    NASH是最具侵襲性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包括一系列慢性肝病,目前已成為肝臟移植的主要原因。
  • 養生專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悄悄接近的健康危機
    過去比較瞭解的是過量飲酒所引起的酒精性脂肪肝,而現在比較引起注意的則是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由肥胖引起,並非因為飲酒、病毒或藥物所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沒有症狀,不會有知覺,通常是超音波檢查才發現。在超音波檢查普及、檢查的人口數多了之後,發現在成年人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比例大約在二到三成左右。
  • Cell:新研究發現caspase-2抑制劑有望治療脂肪肝
    2018年9月24日/生物谷BIOON/---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中的最為侵襲性的形式,包括一系列慢性肝病,並已成為肝臟移植的主要原因。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發病率  目前由於疫苗接種計劃和有效抗病毒治療不斷發展,B肝和C肝肝硬化的發病率正在下降,但由於以下兩個原因導致另兩種肝病發病率不斷上升:1、肥胖,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率增加2、飲酒,導致酒精性肝病的發病率增加。
  • 酒精性脂肪肝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區別是什麼?
    「酒精性脂肪肝是由於長期大量飲酒導致的肝臟疾病,患者有長期飲酒史,一般超過5年。臨床症狀為非特異性,與肝脂肪浸潤的程度成正比,在肝內過多的脂肪被移除後症狀可消失,臨床上以肝腫大為最常見的體徵,其次為肝區痛及壓痛,少數患者可因膽道系統堵塞有輕度黃疸表現,重度患者可有腹水和下肢水腫,偶見脾大,部分患者可以伴有維生素缺乏表現,如周圍神經炎、舌炎、口角炎、皮膚瘀斑等。
  • 慢性肝病的治療新方向在哪兒?生物專家: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療法
    中國有超過4.33億個主要慢性肝病病例,其中超過57%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另外超過21%為B型肝炎。中國整體主要慢性肝病病率於2012年至2016年按複合年增長率0.5%增長,並預期會於2016年至2021年按複合年增長率0.6%增長。
  • 門冬氨酸鳥氨酸的肝病臨床應用與研究進展
    隨著臨床應用經驗的積累,門冬氨酸鳥氨酸在肝臟疾病的治療中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對肝性腦病、藥物性肝損、脂肪肝、慢性肝炎等疾病取得了確切的療效,得到了臨床醫師的廣泛認可。本文就門冬氨酸鳥氨酸近年來相關臨床應用及最新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李於組合作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型生物標誌物與治療靶點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脂肪肝的發生發展與血液循環中分泌蛋白的合成密切相關。Thbs1屬於細胞外基質凝血酶敏感蛋白(Thbs)家族,最早從血小板中發現,能夠形成同源三聚體與細胞表面受體CD36、CD47及凝集素受體等相互結合,具有抗血管新生、調節細胞凋亡、TGF-β激活以及免疫調節等生物學功能。但是,Thbs1在糖脂代謝領域中的生物學功能還有待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