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地球軌道上有上千顆衛星。我們知道,衛星都有使用壽命,超過這個時間衛星基本上就不工作了。或者,衛星在使用壽命到達之前,它就出現了意外的功能性故障,導致其不能運行了。那麼,這些老舊甚至是壞掉的衛星是如何處理的呢?
目前,掌握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的國家並不多,大多數老舊的設備在運行結束之後往往無法回收。1970年,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但是由於當時技術的限制,我們安裝的不是太陽能電池面板,而是採用蓄電池的方式。因此,在軌道運行28天之後,衛星停止了工作。不過,我們也沒辦法回收,它只能一直在軌道上運行。
那麼,航天技術發展到今天,我們有能力回收軌道上的衛星嗎?答案是肯定的。1984年,美國西聯星六號衛星由於火箭發動機提前關機,它並不能按照計劃那樣進入預定軌道。由於造價昂貴,他們決定回收這枚衛星。在衛星發射的9個月後,「發現號」太空梭的機械臂抓住了它,對它進行了回收。另一種回收衛星的方式,要在衛星上設置反推裝置和隔熱裝置,這樣它就能自主穿過大氣層返回地球。我國的返回式衛星就是如此,它會攜帶觀測成果返回地面。
不過,這些可回收的衛星一般都是價值較高的,這個價值指的可能是經濟上的,也可能是科學上的。對於其它一些衛星,如果發現它老舊甚至是故障了,我們只要發射新衛星上去替代它就行,這樣下來成本是更低的,例如SpaceX的星鏈衛星。
那麼,這些老舊衛星是如何處理的?事實上,這也要分類:衛星處於低軌道或者高軌道上。如果衛星處於高軌道上,那麼在它到達壽命的時候,它就需要點火推進,把自己升到更高的位置。那裡的高度比地球同步軌道高約200公裡,被稱為衛星的墳場。如果衛星處於低地球軌道,那麼它就要離軌返回地球。
返回地球也分為受控和不受控兩種處理方式。受控方式是在地面人員控制之下,一步步降低衛星的高度,然後進入地球大氣層燃燒殆盡。有一些沒有燃燒盡的,也會降落在南太平洋的衛星墳場之上。那麼不受控的衛星離軌方式,它會和大氣進行摩擦,慢慢損失動能,慢慢降低高度,最後在大氣中燃燒或墜毀在地球表面。由於它是不受控的,所以很難精確預測它的墜落地點。但是,由於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多了,它墜毀在居住區的概率是相當小的。
除了以上幾種處理方式,目前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處理方法。如果是由於衛星燃料不足,那麼我們可以在軌道上對它進行燃料加注。這有點像是地球上戰鬥機的空中加油。例如,我國的天舟一號飛船就曾經給天宮二號實驗室進行推進劑補註,從而延長它的壽命。可以這麼說,在類似空間對接技術上,我國是處於世界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