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的衛星如何處理?我國這項技術世界一流

2020-10-03 萬象經驗

目前,地球軌道上有上千顆衛星。我們知道,衛星都有使用壽命,超過這個時間衛星基本上就不工作了。或者,衛星在使用壽命到達之前,它就出現了意外的功能性故障,導致其不能運行了。那麼,這些老舊甚至是壞掉的衛星是如何處理的呢?



目前,掌握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的國家並不多,大多數老舊的設備在運行結束之後往往無法回收。1970年,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但是由於當時技術的限制,我們安裝的不是太陽能電池面板,而是採用蓄電池的方式。因此,在軌道運行28天之後,衛星停止了工作。不過,我們也沒辦法回收,它只能一直在軌道上運行。

那麼,航天技術發展到今天,我們有能力回收軌道上的衛星嗎?答案是肯定的。1984年,美國西聯星六號衛星由於火箭發動機提前關機,它並不能按照計劃那樣進入預定軌道。由於造價昂貴,他們決定回收這枚衛星。在衛星發射的9個月後,「發現號」太空梭的機械臂抓住了它,對它進行了回收。另一種回收衛星的方式,要在衛星上設置反推裝置和隔熱裝置,這樣它就能自主穿過大氣層返回地球。我國的返回式衛星就是如此,它會攜帶觀測成果返回地面。



不過,這些可回收的衛星一般都是價值較高的,這個價值指的可能是經濟上的,也可能是科學上的。對於其它一些衛星,如果發現它老舊甚至是故障了,我們只要發射新衛星上去替代它就行,這樣下來成本是更低的,例如SpaceX的星鏈衛星。

那麼,這些老舊衛星是如何處理的?事實上,這也要分類:衛星處於低軌道或者高軌道上。如果衛星處於高軌道上,那麼在它到達壽命的時候,它就需要點火推進,把自己升到更高的位置。那裡的高度比地球同步軌道高約200公裡,被稱為衛星的墳場。如果衛星處於低地球軌道,那麼它就要離軌返回地球。

返回地球也分為受控和不受控兩種處理方式。受控方式是在地面人員控制之下,一步步降低衛星的高度,然後進入地球大氣層燃燒殆盡。有一些沒有燃燒盡的,也會降落在南太平洋的衛星墳場之上。那麼不受控的衛星離軌方式,它會和大氣進行摩擦,慢慢損失動能,慢慢降低高度,最後在大氣中燃燒或墜毀在地球表面。由於它是不受控的,所以很難精確預測它的墜落地點。但是,由於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多了,它墜毀在居住區的概率是相當小的。



除了以上幾種處理方式,目前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處理方法。如果是由於衛星燃料不足,那麼我們可以在軌道上對它進行燃料加注。這有點像是地球上戰鬥機的空中加油。例如,我國的天舟一號飛船就曾經給天宮二號實驗室進行推進劑補註,從而延長它的壽命。可以這麼說,在類似空間對接技術上,我國是處於世界一流的。

相關焦點

  • 世界首個木質衛星於2023年發射!太空垃圾處理技術新革命
    圖為太空垃圾 自從1969年美國阿波羅號飛船登上月球時,就開啟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時代,截至目前為止,世界各國已經執行了4000多次的發射任務,當衛星不幸發生撞毀或者退役時,會產生許多的太空垃圾,然而就算是其中一個細小的碎片都會對航天飛行器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 廢舊太空飛行器如何處理?
    目前,世界上掌握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發射技術的國家還為數不多,大多數太空飛行器在使用結束後往往無法回收。那麼,完成使命的太空飛行器「命運」如何?為此,記者採訪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請專家揭秘「老舊太空飛行器」的命運。
  • 民用衛星成功發射,我國將躋身世界一流行列,看看這個衛星多強大
    2002年我國開啟了一項海洋業務試驗衛星計劃,其中海洋一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初期,也就是2002年時,海洋一號A星發射升空,這標誌著我國在海洋生物探測和資源探索及利用上更進一步了。尤其是在海岸資源開發上,這一顆衛星顯得極其重要。據新華社客戶端報導,6月11日我國海洋一號D星搭乘長徵二號火箭順利升入預定軌道。至此海洋一號衛星組可以說是圓滿的完成了初步的部署。
  • 除了墜毀和回收 老舊太空飛行器還有第三種歸宿
    目前,世界上掌握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發射技術的國家還為數不多,大多數太空飛行器在使用結束後往往無法回收。那麼,完成使命的太空飛行器「命運」如何?為此,記者採訪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請專家揭秘「老舊太空飛行器」的命運。
  • 我國為什麼早已擁有?量子衛星的技術領先世界水平
    此項技術引起猜測2016年8月16日,我國發射了世界的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但關於量子技術的具體應用,不過實際上這種微觀粒子層面的科學技術,現在已經悄悄出現在人類世界之中,我國的微觀粒子科技目前僅局限於保密通信和領航這兩個領域。
  • 我國核電站技術取得了突破,核廢料處理更進一步,攻破了世界難題
    我國如今已經掌握了核電站技術,能夠自主建造核電站。但是你知道嗎,曾經我過也面臨過技術不足的窘境。核電站發電量巨大,對於經濟發展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核電站自誕生之初就一直被西方壟斷。建造和電站需要面臨兩個問題。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核廢料的處理問題。核電站雖然能產生巨大的能源,但同時也會產生汙染性極強的核廢料,如何處理這些廢料就成了燃眉之急。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火箭殘骸精準定位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
    日前,記者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獲悉,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後,藉助新研發的火箭殘骸信息處理與發布系統,落區工作人員僅用25分鐘就找到了發射火箭助推器殘骸,而此前完成這項工作短則幾小時,長則大半個月。這一系統的研發團隊負責人、高級工程師姚勝生介紹,系統順利通過任務檢驗,標誌著我國火箭殘骸精準定位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
  • 除了墜毀和回收,老舊太空飛行器還有第三種歸宿
    9月27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有新的太空飛行器被發射升空,就有老舊太空飛行器「壽終正寢」。不久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顆無法繼續工作的老舊太空飛行器回落地球,著陸範圍位於南太平洋上的大溪地島和庫克群島中間的區域。
  • 我國研究團隊突破衛星重力測量數據處理與分析關鍵核心技術
    新華社武漢9月9日電(記者譚元斌)來自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成功突破衛星重力測量數據處理與分析關鍵核心技術,使我國在重力衛星數據處理與應用方面實現獨立自主。  衛星重力測量是一種對地球的質量分布和遷移所導致的重力場及其變化進行衛星測量的技術,在地下水監測等方面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 淺析美軍現役的偵察衛星技術
    經過多個研發專項的發展,目前已經到達世界一流水平。直接融入小型化、高精度、實時傳播為特點的最新趨勢中,我國2018年發射了高分11號光學遙感衛星,該星總重3噸,解析度達到0.1米,數據處理能力為上一代衛星的7倍,數據傳輸速度為上一代衛星的3倍,使用年限8年。高分11號光學遙感衛星的正常運轉標誌著我國高清光學成像衛星已達到堪比美國的世界頂尖水平。
  • 中國有哪些技術世界一流?我國領先世界的那些科學技術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而且在某些技術領域已經逐漸領先世界。下面就和大家討論一下中國領先世界的幾大頂尖技術。雷射器二、雷射技術有一種說法,我國的雷射技術領先世界10-15年。雷射技術的關鍵材料氟代硼鈹酸鉀晶體(KBBF),我國90年代研發成功,2009年宣布停止出口,這是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少有的能對美國實施封鎖的核心技術。
  • 我國衛星導航晶片工藝國際一流 北鬥應用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
    8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的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技術突破,我國北鬥衛星系統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實現反超
    其中一項科學技術便是5g技術的研發,5g技術的研發是先於美國的,並且正是因為5g技術在中國的研發,美國才會或多或少對我國進行制裁。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的科學技術確實有提高。這項技術大家可能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是事實上這項技術十分的重要,這不僅決定了中國的信息技術的發展,還可能制約中國的國防事業等方面的發展。在以前我們中國自己沒有衛星系統,所以一直用的是美國的GPS導航系統。
  • 贛州市人民醫院這項技術跨入全國一流水平!
    近日贛州市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兩位施行ERCP(逆行胰膽管造影手術)的患者康復出院,標誌著該院ERCP能獨立並熟練完成3-4級高難度手術,該項技術成功跨入全國一流水平成功完成此例手術,證明贛州市人民醫院ERCP水平已邁入全國一流水平。在2012年至2020年期間,贛州市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共完成ERCP手術1182例,其中80歲以上患者85例,90歲以上患者12例。該院ERCP水平,2019年度位列全省第二,這項高難度醫療技術的實施已成為守護贛南人民健康的基本治療技術。
  • 中國生物學家韓春雨「一鳴驚人」 發明世界一流新技術
    5月8日,《知識分子》發文《韓春雨:「一鳴驚人」的中國科學家發明世界一流新技術》,介紹了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團隊發表的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的學術貢獻和意義後,引發巨大反響。 文章稱,最近幾天,中國生物學界沸騰了。其中有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也有年輕研究員、活躍的研究生,大家議論紛紛。
  • 荷蘭專家:中國這項技術比北鬥還讓美國擔憂,「反人類」科技發明
    但現在各種尖端科技的研究,差之毫厘謬之千裡,科研領域越來越廣,各項科技齊頭並進,將整個世界打造的更加美好。,我們不求一步登天,只要我們還在不斷進步,那麼我們國家就早晚有一天能夠超越美國的科技,成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科技強國。
  • 荷蘭專家:中國這項技術比北鬥還讓美國擔憂,「反人類」科技發明
    ,成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科技強國。    荷蘭專家:中國這項技術比北鬥還讓美國擔憂,「反人類」科技發明!中國研發這項技術也是為了防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太空戰。    很多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這項技術都是非常的擔憂,確實,現代科技當中對衛星的依賴性還是非常重的,如果中國的寄生星能夠破壞敵方衛星或者幹擾它運作的話
  • 日本傾倒123萬噸核廢水,我國攻克核廢料處理裝置,技術如何?
    u��為了能夠更好的處置核廢料,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歷時4年聯合研製成功了「啟明星II號」,這是我國長期處於西方發達國家技術封鎖狀態下的又一項突破。,是世界上首座專門針對ADS系統中子物理特性研究的「雙堆芯」臨界裝置,可以說這項技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 GNTC全球網絡技術大會——衛星網絡論壇召開,開啟我國衛星網際網路新...
    2020年12月23日,由GNTC全球網絡技術大會組委會主辦,下一代網際網路國家工程中心組織的衛星網絡論壇在南京召開。來自中國電科天地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銀河航天、亞太衛星寬帶通信公司、羽尋科技、印度尼西亞PSN公司的專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齊聚論壇。
  • 我國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北鬥將無所畏懼
    我國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北鬥將無所畏懼我國的首顆墨子號量子衛星早在16年就已成功進入太空,隨即我國在量子通訊領域的探索也隨之拉開序幕。而就在2020年的今天,墨子號再度新的測試。據悉,這次測試項目的成功完成,表示我國在量子領域的通訊技術已經抵達了新的高度,就連一向以技術強國自詡的美國也表達了對這項技術的嚮往,而這項技術的成功,也將為我國的北鬥實現衛星抗幹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