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 表觀遺傳學家施揚教授加入牛津Ludwig腫瘤研究所

2020-07-02 BioArtReports

撰文 | 雪 月

責編 |


2020年7月1日,Ludwig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宣布施揚教授加入牛津Ludwig腫瘤研究所。


快訊 | 表觀遺傳學家施揚教授加入牛津Ludwig腫瘤研究所

Ludwig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官網報導


Ludwig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是世界著名的腫瘤研究所之一,由慈善家Daniel K. Ludwig 於1971年捐資成立,目前共有13個分所,分布於美國、英國、比利時、瑞士、澳大利亞與瑞典6個國家。

快訊 | 表觀遺傳學家施揚教授加入牛津Ludwig腫瘤研究所

施揚教授


教授於1982年本科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現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1983年通過由吳瑞先生發起的CUSBEA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hina–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赴美國紐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87年博士畢業後在普林斯頓大學Thomas Shenk 團隊做了三年博後,從1991年起進入哈佛大學任教至今,2004年施揚受聘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據了解,施揚教授還是首位在哈佛大學拿到教職(tenure-track系列)的中國本土學者(接受建國後大陸本科教育)。(詳情點擊BioArt:致敬施揚教授並祝賀其當選美國院士)


施揚教授長期致力於表觀遺傳學以及染色質生物學領域的研究。該領域中,組蛋白甲基化是真核生物中一類重要的生物學信號,參與了大量的基本生命運動,包括基因轉錄、DNA複製和遺傳等。這些過程中的突變也是癌症的重要驅動力,也是許多其他疾病和病症的基礎。


近30年來,他圍繞組蛋白甲基化開展了系統性的工作,闡明了該領域中十分關鍵的「組蛋白甲基化動態調控」規律,奠基了甲基化研究的理論體系。他的原創性科學成果中包括了多類組蛋白去甲基化酶和可區分不同甲基化狀態的蛋白因子的發現等。其中最著名的工作是於2004年發現了首例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證實了組蛋白甲基化是酶促可逆的。這項發現對本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束了長達40多年來組蛋白甲基化信號是否酶促可逆的爭論,促發了後續一系列重要的科學成果,開啟了真核生物DNA和RNA甲基化動態調控規律的多項發現,並奠定了表觀遺傳學的基礎。

「施揚在染色質修飾作用機理的創新研究方面有著出色的成績,」Ludwig·牛津分所主任Xin Lu說。「我們很高興施揚憑藉他豐富的經驗,國際知名度和合作精神,在Ludwig·牛津分所領導腫瘤表觀遺傳學發展。」


施揚教授致力於將這些發現應用於臨床治療。他的小組在LSD1方面的研究成果助力開發了用於腫瘤治療臨床試驗中的LSD1抑制劑。他的團隊證明了抑制LSD1可能還有助於使原本不敏感的腫瘤更易對檢查點抑制免疫療法產生反應。此外,他的實驗室還研究了表觀遺傳修飾在小兒神經膠質瘤和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治療方法。

施揚因其對表觀遺傳學的貢獻而獲得了許多榮譽,是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會員,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

在Ludwig·牛津分所,施揚團隊將專注於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和瀰漫性橋腦神經膠質瘤中染色質/表觀遺傳學在維持低分化狀態中的關鍵作用。他們正在探索促進腫瘤細胞分化的機制,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支持。他的團隊同時還在探索腫瘤免疫系統中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以尋找將「冷」腫瘤「變熱」的方法,並提高腫瘤對免疫檢查點抑制療法的敏感性。

快訊 | 表觀遺傳學家施揚教授加入牛津Ludwig腫瘤研究所


施揚教授作為通訊或一作的代表性文章


Re-programming Chromatin with a Bifunctional LSD1/HDAC Inhibitor Induces Therapeutic Differentiation in DIPG Anastas JN. et al, (2019), Cancer Cell, 36, 528 - 544.e10.


LSD1 Ablation Stimulates Anti-tumor Immunity and Enables Checkpoint Blockade Sheng W. et al, (2018), Cell, 174, 549 - 563.e19.


Achromatin-dependent role of the 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protein FMRP in the DNA damage response. Alpatov R, et al. Cell. 2014 May 8;157(4):869-81.


Histone H4K20/H3K9 demethylase PHF8 regulates zebrafish brain and craniofacial development. Qi HH, et al. Nature. 2010 Jul 22;466(7305):503-7.

PHD finger recognition of unmodified histone H3R2 links UHRF1 to regulation of euchromatic gene expression. Rajakumara E, et al. Mol Cell. 2011 Jul 22;43(2):275-284.

DNA unwinding by ASCC3 helicase is coupled to ALKBH3-dependent DNA alkylation repair and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Dango S, et al. Mol Cell. 2011 Nov 4;44(3):373-84.

Histone methylation: a dynamic mark in health, disease and inheritance. Greer EL, Shi Y. Nat Rev Genet. 2012 Apr 3;13(5):343-57.

The histone H3 Lys 27 demethylase JMJD3 regulates gene expression by impacting transcriptional elongation. Chen S, et al. Genes Dev. 2012 Jun 15;26(12):1364-75.

Anew horizon for epigenetic medicine? Chen S, Shi Y. Cell Res. 2013 Mar;23(3):326-8.


The histone demethylase LSD1/KDM1A promotes the DNA damage response.

Mosammaparast N, et al. J Cell Biol. 2013 Nov 11;203(3):457-70.

A histone methylation network regulates 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memory in C.elegans. Greer EL, et al. Cell Rep. 2014 Apr 10;7(1):113-26.


A histone H3 lysine 27 demethylase regulates animal posterior development.

Lan F. et al, (2007), Nature, 449, 689 - 694.


Reversal of Histone Lysine Trimethylation by the JMJD2 Family of Histone Demethylases Whetstine JR. et al, (2006), Cell, 125, 467 - 481.


Histone Demethylation Mediated by the Nuclear Amine Oxidase Homolog LSD1 Shi Y. et al, (2004), Cell, 119, 941 – 953.

A two-tiered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mechanism that protects germ cell identity. Shi Y, Blackwell TK. Mol Cell. 2003 Nov;12(5):1062-4.

YinYang 1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p53. Sui G, et al. Cell. 2004 Jun 25;117(7):859-72.

Regulation of tissue-specific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related genes by a class I histone deacetylase.Whetstine JR, et al. Mol Cell. 2005 May 13;18(4):483-90.

Regulation of LSD1 histone demethylase activity by its associated factors.

Shi YJ, et al. Mol Cell. 2005 Sep 16;19(6):857-64.

Reversal of histone lysine trimethylation by the JMJD2 family of histone demethylases. Whetstine JR, et al. Cell. 2006 May 5;125(3):467-81.

The X-linked mental retardation gene SMCX/JARID1C defines a family of histone H3lysine 4 demethylases. Iwase S, et al. Cell. 2007 Mar23;128(6):1077-88.

S.pombe LSD1 homologs regulate heterochromatin propagation and euchromatic gene transcription. Lan F, et al. Mol Cell. 2007 Apr13;26(1):89-101.

Recognition of unmethylated histone H3 lysine 4 links BHC80 to LSD1-mediated gene repression. Lan F, et al. Nature. 2007 Aug 9;448(7154):718-22.

Histone lysine demethylases: emerging roles in development, physiology and disease. Shi Y. Nat Rev Genet. 2007 Nov;8(11):829-33.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histone lysine demethylases. Lan F, Nottke AC, ShiY. Curr Opin Cell Biol. 2008 Jun;20(3):316-25.

CDYL bridges REST and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s for gene repression and suppression of cellular transformation. Mulligan P, et al. Mol Cell. 2008 Dec5;32(5):718-26.


相關連結

https://www.ludwig.ox.ac.uk/team/yang-shi

https://www.ludwigcancerresearch.org/news-releases/epigenetics-researcher-yang-shi-appointed-member-of-ludwig-oxford/

https://www.ludwigcancerresearch.org/

相關焦點

  • 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院士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曹曉風曹曉風現為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植物表觀遺傳調控及發育可塑性機理研究。
  • 我國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院士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曹曉風曹曉風現為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植物表觀遺傳調控及發育可塑性機理研究
  • 致敬骨灰級表觀遺傳學家C. David Allis
    致敬David Allis教授——傑出的表觀遺傳學家丁廣進按:上一篇八卦只是做了個二傳手,想不到鬧出這麼大動靜
  • 研究人員對人類腫瘤類器官表觀遺傳學景觀的首次詳細研究
    研究人員Manel Esteller在類器官或3D癌症文化中進行了首次大規模表觀遺傳學表徵,並將數據提供給研究團體,以促進有關腫瘤發展和進展的新發現。對人類腫瘤類器官表觀遺傳學景觀的首次詳細研究由Eduard Batlle Lab IRB Barcelona拍攝的類器官圖像通常,有希望的癌症療法在實際臨床環境中應用於患者時會失敗。
  • 快訊!美英三位科學家分享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環球網快訊】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聯合授予美國癌症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
  • 聚焦 | 《表觀遺傳學》新書編撰啟動儀式在復旦大學成功召開!
    ▲《表觀遺傳學》主編於文強教授致辭提起表觀遺傳學專著,我們會想到什麼呢?可能最著名的是 C.David Allis 等主編的 Epigenetics 英文專著,但對於表觀遺傳學的初學者而言,啃下這本上千頁且包含各種專業名詞的英文書籍,並非一件輕鬆的事情。當然,國內也有一些表觀遺傳學領域的書籍,包括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朱冰教授等翻譯並再版多次的 C. David Allis的《表觀遺傳學》,以及表觀遺傳應用領域的部分專著。
  • 四川大學傑出校友盧欣教授當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近日,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宣布選舉51名院士、10名外籍院士和1名榮譽院士,四川大學1978級生物系傑出校友盧欣教授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欣於1978年考入四川大學生物系(現為生命科學學院),1982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師從著名遺傳學家吳旻院士,1985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87年赴英國帝國癌症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1991年獲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國際知名學者,抗腫瘤蛋白p53發現者之一的大衛.雷恩爵士(Sir David Lane)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3年受聘於路德維格癌症研究所聖瑪麗分所和帝國學院
  • Nat Comm | 致癌基因具有獨特的表觀遺傳學修飾模式
    基因突變與表觀修飾變化會導致腫瘤的發生。目前,大多數已知的腫瘤驅動基因都是通過獲得功能的基因突變所識別的,但是對其表觀特徵的變化還知之甚少,這也是腫瘤表觀遺傳學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基因轉錄調控依賴於組蛋白上的表觀遺傳學修飾。表觀組蛋白修飾可以分為表觀抑制修飾(H3K27me3等)和表觀激活修飾(H3K4me3等)。
  • Nat Comm|趙東宇等發現致癌基因具有獨特的表觀遺傳學修飾模式
    腫瘤基因的精準識別目前依然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基因突變與表觀修飾變化會導致腫瘤的發生。目前,大多數已知的腫瘤驅動基因都是通過獲得功能的基因突變所識別的,但是對其表觀特徵的變化還知之甚少,這也是腫瘤表觀遺傳學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基因轉錄調控依賴於組蛋白上的表觀遺傳學修飾。
  • 科學網—表觀遺傳學:承續的魅力
    不過,經典遺傳學家斬釘截鐵的「不」字會給你些許安慰。傳統知識告訴我們,後天的行為方式不會在短時間內遺傳,需要漫長世代的自我選擇;而所謂的「獲得性遺傳」,更是一度被當做反例「批判」。 進化論泰鬥達爾文曾經希望他的物種演化理論能讓即使十歲的孩子也看得懂,然而大自然不會給人類這樣的機會。人類發現,自身獲得的知識越多,越不得不感嘆生命的精妙和複雜。
  • 2016年腫瘤異質性學術研討會——從基因型到表觀調控會議圓滿落幕
    會議伊始,由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放射腫瘤系終身教授、癌症中心轉化醫學項目主任李健健教授發表題為《Tumor heterogeneity and bioenergetics in cancer radiotherapy》的演講,主要介紹了HER2+/HER2-乳腺癌的放療抵抗以及腫瘤細胞線粒體能量代謝重激活對放療抵抗的影響。
  • 英國Babraham研究所所長疑似新冠病毒感染去世
    2020年4月1日Babraham研究所宣布該研究所所長Michael Wakelam教授於2020年3月31日因疑似COVID-19
  • 快訊:曹曉風、程亦凡、黃永剛等入選美國科學院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外,還有6位華裔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分別為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黃永剛(Yonggang Huang)、華泰立(Terence Hwa)、 曹穎(Doris Y。 Tsao)和楊麗笙(Lai-Sang Young)。
  • 和牛津合作,壓下重注,印度一家研究所全力加入新冠疫苗競賽
    穿著白大褂的科學家們把小瓶帶到14號樓,小心地把裡面的東西倒進一個燒瓶裡,加入維生素和糖的培養基,開始培養數十億個細胞。血清研究所的前身是一個馬場,而現在,它正在做其他幾個在疫苗競爭中的公司正在做的事情:大量生產一種仍在試驗中,甚至可能不起作用的候選疫苗。
  • Cancer Cell:表觀遺傳的腫瘤異質性
    表觀遺傳學修飾可以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調控基因的活性,廣泛參與了細胞對基因表達的控制,在細胞生長、細胞分化、細胞增殖和疾病狀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由此不少科學家都展開了表觀遺傳與癌症發生發展的研究。
  • 表觀遺傳學標記與男性同性戀有關
    為找到能將基因與環境聯繫起來的因素,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遺傳學家埃裡克•維蘭(Eric Vilain)及同事將目光投向了表觀遺傳學標記——會影響基因表達方式,但不影響基因攜帶的信息的DNA化學變化。這些表觀遺傳學標記可以被遺傳,但也能被環境因素(如吸菸)所改變,而這些標記並不總是被同卵雙胞胎所共享。
  • 表觀遺傳學:後基因組時代的領舞者
    參加此次雙清論壇的專家之一,清華大學醫學院表觀遺傳學與癌症研究所、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孫方霖接受了《科學時報》的專訪,首次通過媒體介紹了表觀遺傳學研究在國內外的現狀和該學科令人激動的無限前景。    《科學時報》:表觀遺傳學作為生命科學研究中一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它的概念和研究範疇應該如何界定?
  • 973重大專項「腫瘤與神經系統疾病的表觀遺傳學」通過驗收
    9月25日至26日,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主持的973重大專項「腫瘤與神經系統疾病的表觀遺傳學」驗收會議在北京香山飯店舉行。應首席科學家徐國良研究員的邀請,項目跟蹤專家嚴正清教授,楊安鋼教授,項目組專家裴剛院士,孟安明院士,李林研究員,唐宏研究員,朱冰研究員,朱學良研究員和翁傑敏教授參加了會議。
  • Nature:華人朱健康教授解析表觀遺傳學
    生物谷報導: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科學系,植物分子生物學中心,普渡大學園藝及園林系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組蛋白H2B去泛素化(deubiquitination)在表觀遺傳DNA甲基化和異染色質沉默方面的調控作用,在DNA甲基化修飾與泛素化之間建立了新聯繫,也為DNA甲基化修飾研究提出了新觀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7日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