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幹新基建|山洞海底北極,為何數據中心會有這些特殊選址

2021-01-08 澎湃新聞

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是當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領域,由於動輒集成百萬臺伺服器,所以數據中心運行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散熱。

PUE是國際公認的數據中心能耗評價指標,計算方法是數據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與IT設備消耗能源的比值,最理想情況是1,也就是所有電力都用在伺服器上,但現實情況是每個數據中心都不得不將很多能源消耗在伺服器冷卻上。

為了降低在散熱方面所消耗的能源,不少網際網路企業選擇將數據中心建設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如阿里巴巴的千島湖數據中心,微軟甚至直接將數據中心放在了海底,有的公司則將數據中心放置在高緯度地區,如臉書有數據中心位於北極圈附近,騰訊貴州七星數據中心則選址在了貴州陰涼的山洞之中。

據介紹,阿里雲浙江千島湖數據中心自2015年正式啟用,因地制宜地採用了湖水製冷技術,常年恆定的水溫讓該數據中心90%的時間都可以不依賴湖水之外的製冷能源,製冷能耗節省超過八成。

阿里雲千島湖數據中心具體來說,在千島湖數據中心內,經過物理淨化的湖水,通過完全密閉的管道流經數據中心各個樓層,幫助伺服器降溫,再回流千島湖。據介紹,此設計不但可以節能地解決數據中心的製冷問題,還可以讓水中的餘熱為附近建築提供採暖。2020年,阿里雲在杭州餘杭區新建了一座超級數據中心,據介紹,根據此前千島湖數據中心的經驗,杭州超級數據中心部署了全球最大的液冷伺服器集群,即採取將伺服器「泡在水裡」(實際使用的是特殊的冷卻液)的方式散熱,可為數據中心節能70%以上。

微軟則直接將數據中心放在了海底。2018年,微軟公司宣布,其正在英國蘇格蘭奧克尼群島附近的海底負載試運行海底數據中心。巨大的圓柱體外殼中,864臺伺服器被下沉到117 英尺深的巖板海床,並固定在海底。微軟希望可以利用海水冷卻伺服器以達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微軟成功測試海底數據中心據介紹,微軟為了能讓伺服器在海底順利散熱,使用了一種通常用於海軍潛艇的熱交換技術,一套系統可以將海水直接通過伺服器機架後面的散熱器輸送到海洋中。2020年,微軟打撈起了在海底試運行兩年的數據中心,他們發現海底數據中心的伺服器比傳統數據中心的故障率要更低,八百多臺伺服器中只有8臺出現了故障,故障率是在陸地上的八分之一。谷歌公司也做過將數據中心放在大海的相關研究,不過在谷歌的研究中,數據中心是漂浮在海上的。2009年穀歌公司申請了相關專利,但截至目前尚未實際建設。

據外媒報導,新加坡最大的跨國公司吉寶集團在2020年已經啟動了其海上數據中心的構想,因為吉寶本身是全球最大的海上石油鑽井平臺建造商,所以該公司的海上數據中心也將設置在類似於鑽井平臺的基臺上。這座海上數據中心的特點是利用周圍海水進行冷卻,可比陸地數據中心降低能源消耗約三成。

新加坡吉寶公司規劃建設的海上數據中心為了冷卻散熱,有的公司直接將數據中心建在極地。如Facebook公司位於瑞典北部城市呂勒奧的數據中心,該數據中心位於北瑞典的森林中,極為接近北極圈,通過數個巨型風扇引入室外極地的自然冷風為伺服器降溫。據報導,處理著全世界用戶發到Facebook上的自拍和每一個「點讚」。

Facebook在瑞典北部靠近北極圈建有一座數據中心除了湖邊、海上,陰冷的山洞也是便於散熱的理想環境之一。騰訊雲貴安七星數據中心就坐落在貴州群山之中,該數據中心總佔地面積約為770畝,隧洞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是一個特高等級綠色高效災備數據中心,將存儲騰訊最核心的大數據。

騰訊雲貴安七星數據中心據介紹,騰訊雲貴安七星數據中心在一座小山內部開鑿了五條山洞,每條山洞的頂部有兩個方形豎井。上萬臺伺服器直接存放於類似隧道的山洞中,而方形豎井則為數據中心提供散熱、通風功能。(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騰訊雲數據中心「全景圖」,做新基建的「基建」
    不同於傳統經濟,數字經濟往往會產生一種「溢出」效應,這意味著除了數字產業本身,與之相應的產業鏈上下遊都會因為這種溢出,而獲得普遍的提升。數字經濟的「溢出」,是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所推動的產業創新,同時讓數據中心成為了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的實體,更成為了千行百業數位化轉型的「新基建」,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 醫療新基建浪潮下,我們為何看好這些醫療 AI 公司?
    二、結果的有效性:醫療AI其實就是對多維度全周期的數據進行智能化採集、治理與分析,進而實現發現、預警、輔助決策等多種功能,而這些功能的結果有效性反饋也將成為驗證產品的唯一標準。三、產品的合規性:新基建的推出給予了醫療AI行業很多機會,同時也務必會推出配套的管理機制,所以產品的合規性作為行業的準測和門檻,將變得尤為重要。雷鋒網了解到,目前,科亞醫療的首推產品為「冠脈血流儲備分數計算軟體(深脈分數®)」。
  • 共謀5G時代新基建,科士達與您相約CDCE數據中心展
    2020年12月3日至5日,CDCE國際數據中心及雲計算展(以下簡稱「CDCE數據中心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隆重舉行。科士達攜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產品及一體化解決方案亮相。
  • 那些選址沙漠或北極圈的公司都在想什麼?
    聽說很多牛氣哄哄的企業最喜歡選址在城市夠大、地段夠好、人才夠多、配套夠硬的地方。畢竟這些大企業即使是選址在郊區或小鎮,那也是北京或上海的郊區、美國矽谷的小鎮。總結起來,他們選址的共性大概有這麼幾個:平原、繁華、方便。可是偏偏有些企業的選址不符合這一選址的共性。
  • 構建5G時代新基建 CDCE2020國際數據中心及雲計算展隆重開幕!
    2020年打亂了很多行業發展的節奏,卻給新基建跟數據中心行業領域帶來爆發式機遇。數據中心行業的產品與技術創新的腳步從未停下。12月3日由數據中心節能技術委員會、香港雅式展覽服務有限公司聯合主辦「CDCE2020國際數據中心及雲計算產業展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SNIEC)與EP上海國際電力電工展同期隆重開幕!
  • 構建5G時代新基建CDCE2020國際數據中心及雲計算展隆重開幕!
    2020年打亂了很多行業發展的節奏,卻給新基建跟數據中心行業領域帶來爆發式機遇。數據中心行業的產品與技術創新的腳步從未停下。12月3日由數據中心節能技術委員會、香港雅式展覽服務有限公司聯合主辦「CDCE2020國際數據中心及雲計算產業展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SNIEC)與EP上海國際電力電工展同期隆重開幕!
  • 臨水入海 能耗大戶數據中心的「水時代」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饒賢君 數據走上雲端的時代,承載線上數據的空間載體——數據中心,成為各大巨頭企業爭相加碼建設的新基建核心標的。集中了成千上萬的伺服器機櫃,數據中心是不折不扣的「能耗大戶」。瑞典研究機構發布的「消費者總功耗預測"評估報告顯示,到2025年,數據中心將佔全球ICT(信息通信技術)行業33%的能耗份額,全行業4.5%的能耗份額。
  • 讓北極冰川快速融化的另一個原因已被找到,它正隱藏在北極海底
    在阿拉期加北部的北冰洋存在一個被稱為加拿大盆地的海域,盆地內的海水由混合海水組成,海水中的表層為冷水,淡水,而內層則是被困住的溫暖海水。來自耶魯大學的海洋學家Mary-Louise Timmermans和他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加拿大盆地在過去30年的溫度數據,發現在1987年至2017年間的盆地最高溫度比之前翻了一番。他們還發現大量熱水還在繼續向加拿大盆地積聚,並且深入到極地地區中心。
  • 中國首個海底數據中心樣機測試數據揭曉,達世界先進能效水平
    1月10日,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蘭信」)公布,該公司日前完成了中國首個海底數據中心樣機測試。測試報告顯示,該海底數據中心PUE值可達1.076,達到世界先進數據中心能效水平。數據中心由於集成了大量伺服器,如何控制散熱能耗是其必須面對的問題。
  • 精彩集錦 | 童夫堯:新型智能數據中心,成「新基建」堅實基石
    作為聯想集團推進智能化變革的重要引擎,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全面展示了在新型智能數據中心領域的業務戰略,以及在「端-邊-雲-網-智」智能計算架構下的技術實踐和生態布局,為「新基建」發展構建加速產業變革的數字基石。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企業科技集團CEO童夫堯也在《新基建的基石:新型智能數據中心》主題演講中,全面介紹聯想企業科技集團的創新實踐和企業數位化轉型成果。
  • 新基建案例|請注意,海底有電纜
    平臺在2018年開始試點推動,按照國家電網統計的數據,2018年平臺共實現517次故障預警及應急處置,海纜故障次數較2017年降低35起,海纜運檢成本節約達7000餘萬元。這一平臺的落地與多項技術在短期內的成熟息息相關,比如衛星寬帶接收器的成本即在短短數年中下降至原有十分之一左右,5G商用化的推進也讓產業鏈得以支撐各種規模化的應用,這些成本的降低則讓這個項目有了商業化的機遇。
  • 讓非洲用上北歐的水電,美洲用上北極的風電?中國的新基建有多牛
    這是很多人對「新基建」的誤解,因為國家所提出的「新基建」是一個很大的概念。 根據4月20日最新明確的「新基建」範圍來看,它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
  • 2030年全球大數據中心消耗30%電力?新基建如何應對「能耗巨獸」?
    8月13-14日,首屆中國電力新基建及能源網際網路論壇在北京舉行,300多家科技創新企業共同探討了電力新基建的發展方向。隆基股份品牌總經理王英歌代表公司受邀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許多新興產業紛紛駛入發展快車道。
  • 北極發現最高溫"海底黑煙囪" 或為生命起源處?
    北極發現最高溫"海底黑煙囪" 或為生命起源處?  這個海底地熱活動區周邊生機蓬勃,存活著許多特殊生物群落,宛如一處海底「生命綠洲」。  科學家們在七月底以遙控探測設備對此噴口群進行探究,並拍下了海底熱液排出的場景。科研船此行獲取了大量海底影像數據和硫化物、生物採樣,對中洋脊擴張中心的地質、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等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查。人類之前已在各大洋底部深海位置發現多處類似的「海底黑煙囪」,而這次的新發現座落在其它已知地熱噴口北邊一百九十多公裡處。
  • 我國有哪些衛星發射中心?我國衛星發射中心選址有何奧秘?
    作為衛星升天的最後一站——衛星發射中心,不禁發問,我國有哪些衛星發射中心?我國是如何選擇在哪裡建設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的衛星發射中心截止2020年,我國已相繼建成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其中,北鬥衛星大部分發射是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利用北極無線電探空儀數據
    2018年2月和3月,在北極安裝無線電探空儀成為極地預測年(YOPP)的項目之一,現在已經被納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的預報業務中。  北極的觀測比較缺乏,學界一直期盼能夠獲取更多北極的觀測數據。無線電探空儀數據通過全球通訊系統進行分布,自動應用於ECMWF的數據同化系統中。  數據同化把觀測和短期預報結合起來,可獲取地球系統當前的狀況,之後可被用於初始化天氣預報。
  • 新基建,是什麼?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2020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抓住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黨中央密集部署之下,市場開始熱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迎來風口。
  • 繪製海底地圖:衛星數據顯示海床以下1英裡處有未知山脈
    · 而這些,反過來又給地殼板塊的分布情況提供了線索。  · 這些圖像和數據用來繪製擴張脊、海山和斷層。  · 海底約有80%的版圖被沉澱物覆蓋或沒有繪製出來。  對於海洋的很多地方,包括今年馬航MH370消失的地方----印度洋,科學家們並不十分了解海底的地質構造。  配有高度計的衛星會向海洋表面發送脈衝----根據海面的高低起伏來模擬海底的地形。  然後傳感器會記錄這些回應,或者是重力信號,這樣就能揭示被沉澱物覆蓋的大地構造。
  • 「新基建」給非晶合金材料產業帶來新機遇
    吳曉丹 張華  隨著各行業復工復產的有序展開,經濟逐漸恢復,立足於科技端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基建」,成為近期關注熱點。「新基建」主要涉及5G基站及其應用、光伏電網及特高壓、工業網際網路、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車及充電樁、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中心等7大領域。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在材料。
  • ...一文看懂新基建七大關鍵領域有哪些發展機會|新基建深度研究報告
    2020 年,從中央密集部署,到資本市場熱捧,「新基建」正式站上風口。相比傳統的基建,「新基建」是立足於高新科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 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