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射頻前端市場正處在20年一遇的行業變革期」。這是慧智微CEO李陽給出的判斷。
李陽做這個判斷的當下,中國射頻前端行業已有大約15年的產業歷史,本土射頻前端廠商仍在努力搶佔市場份額。當下,射頻前端正因為即將來臨的5G市場炙手可熱,2018年全球射頻前端總市場規模已達180億美元;與此同時,國內射頻前端2018年累計銷售額不足4億美元,市場份額不足2%,國產化進度依然只是剛剛起步。
在中國5G投入全球領先、手機行業高速發展的當下,李陽認為,中國射頻前端廠商仍有機會在未來搶佔國內主序市場50-60%的市場份額。
一 射頻前端及其市場
「射頻前端」器件,對於非半導體、非硬體領域的人來說,或許有些小眾和冷門,但其實是手機、物聯網等無線互聯產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所謂的射頻前端是指在通訊系統中天線和收發信機電路之間的部分,在這部分的系統構成裡,信號以射頻形式傳輸。通常來說,射頻前端器件通常包括射頻開關、射頻低噪聲放大器、射頻功率放大器、雙工器、射頻濾波器等晶片。
其中,射頻開關主要用於實現射頻信號接收與發射的切換、不同頻段間的切換;射頻低噪聲放大器用於實現接收通道的射頻信號放大;射頻功率放大器用於實現發射通道的射頻信號放大;射頻濾波器用於保留特定頻段內的信號,而將特定頻段外的信號濾除;雙工器用於在濾波的同時將發射和接收信號的隔離,保證接收和發射在共用同一天線的情況下能正常工作。
因為即將到來的5G、物聯網市場對射頻器件提出了全新需求,疊加近年來因為多模多頻全網通、4G向4G+演進帶來的市場機遇期,中國射頻前端市場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慧智微就是國內射頻前端器件領域最受關注的幾家公司之一。這家公司成立於2011年底,由射頻前端國際大廠的技術人員回國創業成立。主要做射頻前端中的功率放大器(一般簡稱PA)晶片。
與市面上其他做PA的公司不同,慧智微採用了一種全新的「可重構」的架構:SOI(絕緣矽)+ GaAs(砷化鎵)的方式來實現多頻多模RF前端器件的集成。在可重構射頻前端架構中,慧智微將軟體控制引入到射頻前端的設計中來。通過軟體的控制與調諧,可實現在硬體復用的前提下,實現不同頻段和模式的功能,並實現單個頻段和模式的性能優化。
現階段,其4G射頻功率放大器產品已被手機、終端廠商採用,實現過億元營收,並於今年在巴薩羅納舉行的MWC世界移動大會期間,展示了5G射頻前端產品內核。
根據相關行業數據統計,2018年廣州慧智微在全球4G 多頻多模PA市場的份額達到2%。中國射頻廠商方面,出貨量僅次於臺灣絡達和天津唯捷創芯(Vanchip),二者的市場份額約在6%、5%左右。
二 射頻前端的國產化之路
從2004年開始,國內射頻廠商就在嘗試推進國產化。功率放大器也是國內射頻前端廠商最為大力投入的環節。
早期,銳迪科(RDA)曾實現2G射頻功率放大器產品量產;此後,唯捷創芯(Vanchip)、漢天下、中普微電子也曾實現3G射頻功率放大器產品出貨。但從LTE/4G開始,射頻功率放大器的研發難度和商業化難度升級,國內射頻功率放大器領域主要有絡達、唯捷創芯(Vanchip)、慧智微電子、國民飛驤等幾家廠商。
當下,射頻功率放大器產品研發難度升級。概括來說,隨著通信技術迭代升級、向下兼容通信技術導致頻譜數量不斷增加、射頻前端複雜度增加,但手機等終端預留給射頻前端套件的面積並不會增加,反而預留面積會因為當前電池擴容、屏幕面積擴大受到進一步的擠壓,如何進一步集成化、小型化的同時,提升射頻前端性能、避免射頻之間的幹擾就成了需要解決的難題。
理論上,從技術的角度來講,這並非不可攻克的技術難題。Skyworks、Qorvo等國外知名射頻大廠均按照規劃不斷迭代產品。對國內廠商來說,技術上的難度主要體現在追趕國外大廠性能、縮短與大廠之間同代產品的出貨時間差。
過去十多年中,這種追趕一直並不容易。這主要是因為,射頻PA晶片並非基於標準CMOS工藝,而是基於如砷化鎵(GaAs)等化合物半導體工藝。化合物半導體工藝的迭代速度慢,舉例來說,目前移動終端所使用的主流PA所採用的GaAs HBT工藝,與CMOS不同的垂直工藝,特徵尺寸為2um,幾乎與20年前一致。工藝的長期穩定性,使得從事技術和產品研發的大廠,可以積累更多行業的經驗和Know-how,並在新一代產品中繼續復用。而無需像標準CMOS工藝領域的公司一樣,面臨大約2年一次的行業洗牌。
這也意味著,有多年海外大廠項目經驗的工程師就是行業的重要資源。當前,國內的射頻行業人才以3-5年工作經驗的人才為主,對於產業推動作用更大的10年以上成熟射頻工程師相對稀缺。
事實上,除了技術難題,商業層面,國內射頻廠商還要面臨大廠的價格競爭,並克服潛在的專利侵權問題。
因為國外射頻大廠往往採用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模式,除晶片設計外,也會直接涉及晶片製造、晶片封裝和測試等環節,加上具有更大量級的訂單,因此導致其成本往往比國內廠商可以低20%左右。作為知名品牌,客戶願意付出約15%的溢價採購其產品。兩者疊加,國際廠商如果能把運營成本控制在20%以下,可以通過降價策略將毛利控制在30%以內,依然保持10%的淨利,而國內廠商將無利可圖。
此外,國際射頻大廠往往在砷化鎵技術發展初期就擁有基礎核心專利,經過20年以上的專利積累和布局,即使有廠商可以突破價格難關,在未來也很可能面臨大廠的專利制約。
李陽將國內射頻廠商面臨的技術難題、成本難題、專利難題定義為國內射頻廠商獲取核心廠商主要份額要「過三關」。
三、慧智微推可重構射頻前端架構,搶佔主序市場份額
闖過國際大廠擺在前面的「三關」,獲取主序市場主要份額,成為慧智微的努力方向。
目前在4G、5G等主序產品方面,慧智微的可重構射頻前端架構,可通過窄帶調諧,實現更優性能,解決性能問題,闖過性能關;通過鏈路的硬體復用從根本降低硬體成本,可做到在採購量不大時仍有成本優勢,闖過成本關;同時採用全新的「可重構」的架構、SOI(絕緣矽)+ GaAs(砷化鎵)的方式,避免與Skyworks、Qorvo等廠商的專利糾紛,闖過專利關。
在市場進入早期,慧智微的主要訂單來自於海外運營商訂單的客戶,這些客戶對性能要求高,需要經過運營商的嚴格測試認證。同時,對產品智慧財產權的關注高,需要無智慧財產權風險的產品。早期海外運營商大規模、多地區的出貨,證明了慧智微產品的可靠性,目前,慧智微產品在國內多家知名終端廠商,實現出貨,預計今年可重構射頻前端的累計出貨可達1億片。
過去幾年,亦有半導體行業的投資人會認為這可能是一種「非主流方案」、「邊緣技術」。李陽認為,只有採用新的技術方案,才有可能真正解決「過三關」的問題;射頻前端歷史上,90年代相比於MESFET方案, 當下主流的GaAs HBT也是「非主流方案」。而這一方案的開拓者,正是我們現在熟悉的RFMD,也即Qorvo公司的前身。 隨著通信技術迭代,要求射頻前端有更小的尺寸、更優的性能,GaAs HBT也開始被廣泛接受,RFMD也在商業上大獲成功,成功上市。並與TriQuint合併為今天知名的Qorvo。李陽認為,當下可重構方案方案面臨的境況可與GaAs HBT推出時的環境做類比,技術架構的不同,關鍵是要看能否在行業競爭中提供充分的競爭優勢。
對業界來說,與另一家國內射頻前端公司唯捷創芯的對比,與國外大廠Skyworks、Qorvo的競爭、未來是否會與採用SOI+ GaAs方案的高通產生競爭,都是慧智微無法繞開的話題。
唯捷創芯成立於2010年,由前RFMD人員成立,以主流的GaAs工藝切入射頻PA市場,是目前4G /LTE 後國內另一家出貨的射頻PA廠商。業內信息顯示,唯捷創芯在2012年就推出了2G的VC5262,2016年推出4G PA,並在4G 多頻多模PA出貨中,佔據約5%的市場份額。2013年公司量產出貨達到100M,2015年出貨達到500M,2017年出貨達到10億;Vanchip 普通屏4G PA率先在2016年開始量產,全面屏4G PA也是國內第一家在2018年量產。公司曾於2015年掛牌新三板。2019年MTK宣布入股唯捷創芯,共4000萬美元的價格認購唯捷創芯發行的普通股共19,098,449股,約佔唯捷創芯40%股份。
李陽告訴36氪,慧智微現階段更看重從國外大廠搶市場份額,2018年慧智微在國內4G 多頻多模PA市場的份額達到2%,MTK系的兩家公司臺灣絡達、天津唯捷創芯市場份額佔6%和5%左右,但遠低於Skyworks、Qorvo兩家合計86%左右的市場份額; 但隨著中國5G市場的大規模鋪開和普及,中國廠商的優勢將迎來更大的機遇,未來在國內市場很可能佔到50-60%左右的市場份額。
註:圖片來自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