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事件後成立委員會重拳出擊基因編輯人體實驗

2020-09-05 前沿普及



9月3日《Nature》發表新聞:有影響力的專家組說,「 CRISPR嬰兒」的風險仍然很高

一項備受矚目的國際委員會指出,在人類胚胎中編輯基因有一天可以防止某些嚴重的遺傳疾病從父母傳給孩子。但是,就目前而言,這項技術的風險太大,無法在註定要植入的胚胎中使用。 專家組說,即使技術成熟,最初也應僅在少數情況下允許使用。

這些建議在9月3日的由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召集的十個國家的專家報告中提出。文件加入了近年來編寫的大量報告,這些報告反對在研究人員能夠解決安全隱患之前,禁止在診所使用基因編輯,並且公眾有機會就道德和社會問題發表評論。

該委員會是在中國生物物理學家何建奎於2018年宣布他已經編輯基因然後植入人類胚胎的舉動震驚世界之後成立的,他旨在使最終的孩子對HIV感染具有抵抗力。 但是卻受到全世界科學家廣泛的譴責,並受到法律制裁。

儘管諸如CRISPR–Cas9之類的基因組編輯技術提供了一種相當精確的基因組編輯方法,但事實證明,它們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基因變化,甚至在同一胚胎的細胞之間也會產生一系列不同結果。

該委員會還闡明了需要研究基因組經過編輯的人及其子女,以了解該程序對子孫後代的身心健康影響。

這份最新報告在側重於技術的科學和技術方面是不尋常的,而沒有深入討論道德問題。這種方法引起了一些擔憂:因為重點在於科學與技術,很少在倫理道德。

不過,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卡倫·楊(Karen Yeung)研究新興技術的治理問題時說,委員會不可能完全將道德問題分開。楊說:「他們確實認識到,即使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也是道德問題。」 「合適的門檻是多少?您必須進行多少次實驗?足夠準確嗎?」

由世界衛生組織協調的另一份報告原定於2020年底發布,預計該報告將更多地涉及道德和治理問題。

對此,我們可以看到基因編輯還存在非常多需要討論的地方,不僅是科學技術,還在倫理上,試想:如果每個國家都不限制基因編輯實驗,那麼誰來保證下一步人類生命安全不受到生物制裁?

我是,歡迎關注,更多科學動態給你好看……

相關焦點

  • WHO成立人類基因組編輯治理監督委員會 建立全球標準
    在國際上對中國首例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治療的關注和譴責後,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開始採取相關行動,制訂基因編輯監督標準。上周四(2月14日),WHO宣布正在組建一個專家小組,組成諮詢委員會,以制定人類基因組編輯治理和監督的全球標準。
  • 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基因編輯技術或誤傷好的基因
    錢江晚報專訪中國國家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祁鳴教授  這個項目,我不會投贊成票  本報記者 張苗 陳偉斌本報通訊員 王蕊 周素琴  「如果這個項目進入我們所在的倫理專家委員會審核,我不會投贊成票。」中國國家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祁鳴教授說。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震驚社會,官方啟動倫理調查
    據人民網報導,「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出生了。報導稱,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羅生門:人類歷史轉折點?還是醫學造假醜聞?
    今天上午,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 在深圳誕生的事件轟動一時。然而,這一事件在下午卻出現了諸多疑雲。未經醫學倫理審查報備?午後新京報從深圳市衛生計生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獲悉,深圳衛生部門已介入核實「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此項試驗進行前並未經醫學倫理報備,官方正開會研究此事。這與此前網傳消息顯示的情況不符。
  • 法學專家: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涉嫌違反多項醫療法規
    編輯基因到底是什麼技術,它可以用在哪些方面?用於人體的編輯嬰兒其主要問題是什麼?在倫理上和法律上又面臨哪些問題?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基因標記技術本身有廣泛的研究應用前景,但目前用於人體還有很大的技術風險,其次,事件中選擇編輯CCR5基因也非常不科學,很可能造成嬰兒其他方面的免疫力下降。法律專家也表示,此舉涉嫌違反與醫學倫理審查相關的多項法規。
  • 人類基因編輯實驗的法律規制
    〔1�〕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在11月29日發表組委會聲明,強調在現階段不應允許生殖細胞編輯的臨床試驗,任何這樣的行為都是不負責任的。〔2�〕在此事件之前,在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的實驗先例中,被編輯的生殖細胞都沒有用於生殖臨床。
  • 驅動中國昨夜今晨: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始末
    在這份名為聯署聲明中,科學界人士表示,「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只能用瘋狂形容」。事實上,賀建奎團隊在這次嬰兒基因編輯所採用的的技術名為「CRISPR/Cas9」,屬於基因編輯技術,亦可俗稱「基因剪刀」,這項技術是目前研究最深入、應用最成熟的「基因工具」,整體原理上藉助了基因的運轉機制,來對基因特定的片段進行編輯,其最大的突破在於編輯的環境條件很低,只需要在實驗室中進行即可。
  • 「基因編輯嬰兒」案一審宣判,用法律守好倫理之門
    「基因編輯嬰兒」案12月30日在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賀建奎、張仁禮、覃金洲等3名被告人因共同非法實施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和生殖醫療活動,構成非法行醫罪,分別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所謂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為何招致輿論痛批和司法介入?「有悖倫理」是最大的質疑點。一則,項目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本身並不難,但充滿不確定性,修改基因對人體是否有副作用謎團重重。而「脫靶」問題一直沒能解決,如此情況下,貿然試驗風險極大。
  • 廈大專家點評「基因編輯」事件:突破的是倫理學底線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許蔚菡)「兩名抗愛滋病毒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事件近日引發廣泛的關注和各方熱議。這也是倫理審查委員會的重要職能。  研究沒有必要且弊大於利  在馬永慧看來,此次「基因編輯嬰兒」的實驗並不具有足夠的必要性。
  • 基因編輯人類刷屏,人體實驗還是人類福音?100名科學家強烈譴責
    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  據人民網11月26日報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雙胞胎姐妹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這對雙胞胎姐妹尚處於胚胎未植入母親子宮時,其中一個基因(CCR5)經過基因編輯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基因編輯嬰兒震驚全球!可能改變整個人類基因庫
    ✦賀建奎團隊: 將於本周三公開數據 事件發生後,122位中國科學家發表聯署聲明,對於在現階段不經嚴格倫理和安全性審查,貿然嘗試做可遺傳的人體胚胎基因編輯的任何嘗試,表示堅決反對,所以現在一般都是「非做不可」才做,比如特別痛苦或者特别致死的疾病,且實在沒有其他治療手段了,才對成人個體基因進行編輯。 對成人體細胞的基因編輯將隨著個體死亡而消失。 但對人類生殖細胞(胚胎)的基因修改將會代代相傳, 而這兩個孩子的誕生,可能會改變整個人類基因庫。
  • 美科學家在人體內進行了基因編輯實驗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體內通過剪切 DNA 鏈修改基因編碼,成功的話將推動患者疾病的治療。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現有的醫療水平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不過,仍有一些疑難雜症困擾著我們,尤其是遺傳性疾病。為了攻克這些「老大難」的問題,科學家們已在尋求一種新的醫療手段——基因編輯,修改人體的基因編碼。
  • 中國科學院院士: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許多疑點尚未明了
    2018年11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雙胞胎女孩,在中國健康誕生。報導稱,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能天然抵抗愛滋病,並且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這對基因編輯嬰兒幕後的「操刀手」,是來自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副教授賀建奎。消息一經公布引起巨大震動,賀建奎的行為被科學家們強烈譴責。
  • 世界基因編輯裡程碑事件,「CRISPR」首次直接用於人體臨床實驗
    近日,前沿技術基因編輯CRISPR,迎來了它的裡程碑事件——全球首項體內基因編輯CRISPR臨床實驗,宣布完成了第一例患者給藥,也就是說世界上第一項直接用於人體內的基因編輯藥物研究。發布這則重磅消息的,則是國際製藥公司艾爾建,以及基因編輯CRISPR Cas9技術發明人張峰所創辦的Editas Medicine。兩家公司共同宣布,在研藥物AGN-151587(EDIT-101),在治療Leber先天性黑朦10(一種罕見的、導致失明的基因疾病)的 I / II 期臨床實驗中,完成了首例患者給藥。
  • 「基因編輯」事件背後:相關技術60年前即已出現
    一起爭議事件,讓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以及其背後的基因編輯技術進入公眾視野。公開資料顯示,黃軍就獲得了胚胎捐贈者的知情同意書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准;盧鈾和解放軍第105醫院的實驗都是在體外進行基因編輯,最後將編輯好的細胞返輸回人體內,相對來說比較保守。
  • 「超級公牛公豬」和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基因編輯自帶雙刃劍屬性,問世後爭議從未間斷。2015年12月,美國、英國和中國聯合舉辦的首次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後成立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這把「分子剪刀」引發的技術、倫理與監管等各方面的問題展開研究,2017年2月公布研究結果。這份報告將人類基因編輯分為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大部分。
  • 科技部回應「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明令禁止
    央視新聞11月27日消息,今天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部長茶座」活動中,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對引起社會極大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做出回應。 徐南平表示,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
  • 科技部:明令禁止基因編輯嬰兒
    科技部表示,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此外,超130名愛滋病研究人士發出聯名信進行堅決反對。11月26日,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露露和娜娜於11月在中國誕生,她們在受精卵時期,CCR5基因經過基因編輯,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病毒。事件披露後,122位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譴責。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為何爭議如此巨大?專家解析疑問
    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報導稱。
  • 聚焦「基因編輯嬰兒」案件
    被告人為何要製造「基因編輯嬰兒」?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原副教授賀建奎對外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誕生。此事引起中國醫學與科研界的普遍震驚與強烈譴責。廣東省立即成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組展開調查。2019年7月31日,南山區人民檢察院向南山區法院提起公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