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這門藝術形式自出現起,就以其獨特的視覺效果吸引了大量受眾。
二維動畫,旨在使用連續的靜止畫面拼接形成連續的動態影片,出色的動畫作品甚至能達到與現實無異的動態效果。

所以,動畫與原畫的區別在於以動為先,畫為次,與如骨頭社這般分工嚴密的動畫製作公司不同,作為一個學生,如何單人製作出一段個人動畫呢?
當今主流的二維動畫以24幀/秒為標準,一幀一個原畫,一秒最多能作畫24張原畫,
而人眼能接受的最慢幀速是8幀/秒,所以個人動畫可以稍微放寬要求以減少時間成本,一秒八張原畫,追求精細的動態效果也可以使用12幀/秒的幀速。
接下來,在作畫前,我們要確定幾樣非常重要的動畫要素。
01.動作——Animation
動畫的魅力在於動,那麼了解即將要作畫的動作是必不可少的步驟,跑步?彈跳?走路?旋轉?向朋友招手?等等。
自己先做一遍目標動作,用手機拍攝,或者照著鏡子瀏覽,在心中留下一個目標動作的大概印象。
02.時間——Timing
了解目標動作的持續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步驟確定目標動作的總幀長,比如人走路時1.5步至2步/秒,可以確定走一步的總幀長是12幀至16幀(24幀/秒為例)。
對動作時間的把控是動畫基本中的基本中的基本,所以有事沒事身上帶個秒表,
03.關鍵幀——Key frame
定關鍵幀這一步驟又稱作k幀,是所有動畫形式最重要的一步。所有的動作都有一個起始點,一個終止點,這兩個關鍵的動作極點被稱作關鍵幀。確定好關鍵幀,二維動畫的基本框架就確定好了。
動作變化較少或不動的情況下,關鍵幀就極少,
動作變化較多且複雜的時候,關鍵幀就較為密集,需要繪畫的原畫就會更多。
這就是為什麼戰鬥動畫會比普通動畫要耗時更長,資金需求更多的原因。
04.中間切割——Tween
在關鍵幀之間,補充中間幀,被稱作中間切割,是二維動畫最基礎,耗時最長,最考驗耐力的一步。
補幀的方法是優先補兩個關鍵幀間最中間的幀。以補7幀為例,第一個關鍵幀在第一幀,第二個關鍵幀在第七幀,那麼先補1與7最中間的那一幀,就是第4幀,然後再補1與4幀的中間幀,第2幀和第3幀。
以此類推。
動作補幀則是取關節與關節變化的中間點,(頭部除外),如果是大鏡頭補幀則是線條與線條的中間線,點與點的中間點。
05.速度——Pace
相同的幀數變化裡,位移距離越大,速度越快,位移距離越小,速度越慢。
加速運動——在相同的幀變化裡,位移距離越來越大,則呈現出來的動畫動作速度呈加速運動。
減速運動——相同幀變化,位移距離越來越小,則減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