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2020年是魔幻的一年。
最近看到資深學者陳婉瑩翻譯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戴維斯的一篇文章,文章談到:
我們一生中從未經歷過這樣的全球性現象,人類前所未有地在數位技術空前普及的情況下聚集,關注同一個生存威脅,被同樣的恐懼和不確定性所吞噬。我們還熱切期待著相同的、雖尚未被實現的醫療科學的承諾。
在短短一個季節裡,文明被一個比鹽粒小一萬倍的微寄生生物帶入低谷。COVID-19不僅攻擊我們的身體,還攻擊我們生活的文化基礎,攻擊社區和人們賴以建立聯繫的工具,這些對人類來說,就像爪子和牙齒對老虎的意義一樣。
2020年,同時也是「暗淡藍點」照片被記錄下的三十周年紀念。
地球在這張照片上只有0.1像素,它讓人類深刻地意識到自身的渺小,也理解了何為「休戚與共」。這張照片的命名者卡爾·薩根說:「看看那個光點,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一切。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
新冠的影響仍在持續,大眾關注的焦點卻隨時可能轉移。
當所有的內容敘事和大眾情緒都面臨同樣的大時代背景時,不同的人仍會有不同的選擇。
當很多人在關注美國大選,螞蟻上市,娛樂圈誰和誰又CP緋聞了時,行動型的學者開始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科學家們在關注腦機接口、電子皮膚、量子科技、外星生命等話題。
10月7日,7位來自4大洲、6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跨越時差、跨越距離,齊聚2020騰訊科學WE大會。為此,日本科學家中內啟光在美國隔離了14天。天文學家Jane Greaves所在的城市已經沒有還在營業的攝影棚了……
正如腦機接口權威專家Miguel Nicolelis說,「我現在最好的希望是我們能回到正常的生活。我們必須相信科學的力量,我們必須投身於科學,我們必須向公眾談論科學。這就是我現在在這裡的原因。」
不管是在網際網路圈還是科學界,亦或是社會學領域,騰訊科學WE大會已經成為每一年年終大家仰望星空的契機。這個大會已連續舉辦了八年,此前都是雷打不動地在北京北展劇場舉辦。今年轉到雲上,不變的是這些科學家的信念,以及騰訊踐行「科技向善」的初心和社會責任感。
還記得2013年,在首屆騰訊WE大會的開場白中,馬化騰曾坦言:WE大會是一場最不一樣的會。在這裡,我們放下商業上的思慮,只關注科學,用科學滿足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渴望。
騰訊WE大會第八年,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更多元但也更多變的世界。顯然,我們已經不可能重啟2020年,但是正如這一屆WE大會的主題「藍點」所揭示的那樣,我們不過是宇宙中的一個藍點,把自己投射在這個宏大的世界觀下,就發現其實沒什麼是無法度過的。
因為,我們還有機會創造未來。
Miguel Nicolelis是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2014年,在巴西的綠茵場上,他幫助一位身披「機械戰甲」的T4級截癱青年Juliano Pinto用意念開出了世界盃的第一球,實現大腦與機器間的連接控制。
腦機接口的研究並不是玄幻的,而是和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那麼,怎麼理解腦機接口給人類帶來的應用?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博士李雷有一個通俗的解讀:未來肢體受損的人,不單單是更換一個假肢,而是一個真正可以用大腦控制的肢體,這和我們自身肢體其實區 別不大了,而且還更耐用且可更替。人類也可以用意識直接來控制更多的機器,比如在地震、火災等地方,再也不需要消防員親自進入,而是可以通過專業消防人員的意識,來操控機器來進行靈活的救援。
在騰訊WE大會,所能聽到的前沿科學與活生生的人之間的連接(在這裡不過多贅述,沒有看直播的讀者,可以去看回放),所能感受到的是科學家們的真摯。
他們深知自己是「前浪」。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Steven Weinberg,他是目前最受認可的早期宇宙理論——暴脹理論的重要貢獻者,霍金就是在他的啟發下,完成了巨著《時間簡史》。
他演講的最後一段話顯然是對「後浪」科學家們的寄語:今天年輕一代的理論物理學家們,你們有你們的使命,那就是解釋與自然界不同現象有關的這些巨大的、神秘的數字。
騰訊WE大會是一個拋開巨頭割據和商業競爭的活動。騰訊「連接器」的定位同樣在此間體現,將最前沿的科技與大眾連接,讓更多人關注未來如何用科學改善人類生活,讓更多科學有志之士探索人類命運。
畢竟,未來是什麼樣的,完全取決於現在的每一步。
當然,在996和打工人的基調裡,我們很難感知的時間的流逝,以及時間的力量。但讀過《人類簡史》的朋友或許知道,滄海桑田是能夠被具體描述出來的。
書裡提到,「在過去500年間,人類的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成長。公元1500年時,全球智人的人口大約有5億,但今天已經有70億。人類在1500年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總共約合現值2500億美元,但今天每年人類生產的價值約為60萬億美元。在1500年,全人類每天總共約消耗13萬億卡路裡,但今天每天要消耗1500萬億卡路裡。」
「假設有一艘現代戰艦回到了哥倫布時代,只要幾秒就能摧毀整個哥倫布的船隊,更能輕鬆擊沉當時所有世界強權的海軍,自己連個刮痕都不會有。只要有五條現代的貨櫃船,就能承載當時全世界所有船隊所運的貨物。只要有一臺現代計算機,就能儲存中世紀所有圖書館裡全數抄本和捲軸的信息,而且還剩下許多空間。就算把所有前現代王國的財產數量全部想加,也比不上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銀行。」
讀過《騰訊傳》或者聽過騰訊故事的朋友都知道,少年馬化騰經常看一本叫做《天文愛好者》的雜誌,1986年,他用望遠鏡觀測到了馬哈雷彗星,並寫出觀測報告。那時候的他自然想不到多年後掌舵的騰訊,已經和中國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緊密聯繫在一起。但仰望星空的基因,或許就在那個時候注入了騰訊。
《人類簡史》是對人類發展到今天的一種總結和凝練,《騰訊傳》是對騰訊過去某個時間段的書寫。
而在2020還有一個多月告別我們的時候,騰訊WE大會就像是未來科技的一個預言,又像是人類發展的一則「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