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重啟2020,今年的十大科學事件還會是這些嗎?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見文末 果殼

21世紀第3個10年,似乎一開始就不太順。緊隨著2020元旦鐘聲而來的,是澳大利亞山火蔓延、科比意外離世,再後來,就是到今天都沒有結束的新冠疫情。

也是從2020年的年初開始,很多人都幻想能夠「重啟2020」,以逃避這些糟糕的事情。

實際上,當我們回首即將過去的這一年時,發現在大大的「疫情」兩字背後,還有許多其他值得關注的事情。同樣,科學界也像過去一樣,有讓人欣喜的成就,也有讓人深思的發現。

2020年快要結束了,它到底還是沒能重啟。那就讓我們接受這一年的一切,轉頭再看看,今年科學家們面臨了什麼樣的環境,又做出了哪些成就呢?一起來回顧一下吧!

這是不是你印象中的2020呢?

轉眼,離新冠疫情初次被報導已經快一年了。特意搜了一下聊天記錄:12月31日上午10點多,一位同事在編輯部的群裡發了連結,說武漢發現不明原因肺炎;下一條聊天對話,已經是下午2點多,內容是奶茶外賣拼單連結。

時隔一年,這條當初不起眼的新聞已經迅速發展、擴大,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編輯麥麥說,疫情後去看的第一場電影,她恍惚覺得銀幕裡沒戴口罩的主角有些怪異;

隔壁日曆娘眼看著為了出國旅遊辦的籤證一個個過期;

今年畢業的黑jio妹妹則失去了人生中最後一場畢業典禮,她覺得自己跟學校裡的很多人,不知在什麼時候就見完了最後一面……

你呢,你的生活因為疫情發生了意料之外的變化?又或者,在這艱難的一年裡,有什麼是未曾改變、始終伴隨著你的?

來評論區分享吧,AI可能會把你的故事說給大家聽。

2020年,我們都辛苦了。

參考資料

[1]https://virological.org/t/novel-2019-coronavirus-genome/319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08-3

[3]https://www.who.int/zh/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technical-guidance/nam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2019)-and-the-virus-that-causes-it

[4]https://archive.vn/20200226151129/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2/6ed7614bc35244cab117d5a03c2b4861.shtml

[5]https://www.who.int/zh/news/item/29-06-2020-covidtimeline

[6]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weekly-epidemiological-update-8-december-2020

[7]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7/intriguing-far-proven-hiv-cure-s-o-paulo-patient

[8]https://www.eurekalert.org/emb_releases/2020-03/tl-tlh030920.php

[9]Snider, E., Dasenbrock-Gammon, N., McBride, R., Debessai, M., Vindana, H., Vencatasamy, K., ... & Dias, R. P. (2020).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a 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 Nature, 586(7829), 373-377.

[10]https://scripps.ucsd.edu/news/rise-carbon-dioxide-unabated

[11]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7/ssoe-gme071320.php

[12]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239957-the-great-barrier-reef-has-suffered-its-most-widespread-bleaching-yet/

[13]https://www.theverge.com/2020/9/8/21427494/california-wildfires-2020-record-most-acres-burned

[14]https://reliefweb.int/report/world/wmo-provisional-report-state-global-climate-2020

作者:代天醫,黎小球,李小葵,以殷,慄子,steed,owl,窗敲雨,麥麥

設計:白雲飛,珺鑫

技術:黨偉,駿哥

原標題:《假如重啟2020,今年的十大科學事件還會是這些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疫情讓世界停擺,假如世界重啟,你會怎麼辦?
    《世界重啟(修訂版)》[英]劉易斯·達特內爾 著秦鵬 譯2020年7月 未讀|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該書深受全球讀者追捧,以14種語言全球出版,入圍《泰晤士報》等十餘種知名獎項提名假如食物和衣服不再奇蹟般地出現在商店的貨架和衣架上,你該怎麼做呢?該怎麼做才能在灰燼中崛起並確保長期的繁榮?又需要哪些知識才能儘快恢復重建?《世界重啟》有很多實用的知識,例如最能防腐的食品是罐頭食品,能夠保存長達數十年;沒有醫藥的情況下,可以用超強力膠水縫合傷口。如果受到核汙染,哪裡去找恢復生物多樣性的種子?
  • 日媒評日本十大科學新聞 「學術女神」造假登榜首
    中新網12月27日電 日本《朝日新聞》27日公布其評選的2014年度日本十大科學新聞,其中日本「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論文造假案名列榜首。《朝日新聞》指出,2014年是日本科學界潛力和危機並存的一年。
  • 《自然》發布2020年值得關注的十大科學事件:火星年來臨 新一波...
    12月20日,《自然》雜誌發布了2020年值得關注的十大科學事件,其中提到了明年火星探測將迎來空前熱鬧時刻;繼今年4月首張黑洞照片被曝光後,一波有關銀河系中心黑洞照片將來襲……
  • 史無前例的2020!《自然》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人物
    2020當地時間12月14日和15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分別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其中中國學者李蘭娟和張永振當選。來源:Ken Williams2020
  • 2020年或成為最令世界矚目的十大科學新聞,有你期待的嗎
    新年伊始,《科學》又刊文展望了2020年可能成為頭條的十大科學新聞,中國建造E級超算和進行「基因剪刀」技術臨床試驗等入榜。文章開篇提到,英美等國的政治風波很可能會延續到新一年,這使許多科研人員的工作變得複雜。這一權威學術刊物預測,中國有望在2020年建造世界第一臺E級超算。E級超算機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是國際上高端信息技術創新和競爭的制高點。
  • 2020《自然》雜誌十大科學人物出爐:李蘭娟、張永振等人上榜
    是奔走在疫情一線的白衣天使,肩負起了「治病救人、保家衛國」的責任;是實驗室內夜以繼日做科研學術的科學家,扛起了「用科技服務人類」的使命;是一個個普通人的身體力行,讓這個看似不溫暖的 2020,變得更加溫暖。還有僅僅剩餘的 16 天,2020 年就要結束了。在這一年中,科學領域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這些「故事」的背後書寫者又是誰?
  • 李蘭娟就被《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發表聲明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就被英國《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致函該雜誌並發表聲明,表示有關她的介紹與事實不符,希望予以更正。英國《自然》雜誌在介紹材料裡稱自己為「Lockdown Architect」(封城設計師)並基於此將自己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李蘭娟認為不符合事實,希望予以更正。
  • 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與技術難題發布
    東南網9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李珂)18日,在福州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主辦方發布了2020年宇航領域的十大科學與技術難題。 據了解,這些難題是由中國航天大會學術委員會的院士、專家,以「面向2050年對航天技術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對航天技術或產業創新具有關鍵作用;切中航天技術發展重點和要點,具有代表性」為重要評判標準,對徵集活動中所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慎評議後確定的。
  • 盤點:回顧GEN雜誌評選2015年度十大科學事件
    2016年1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由GEN(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News, 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新聞)雜誌刊文,對2015年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學事件進行了回顧和盤點。
  • 《奇葩說》裡說到的「帶著記憶重啟2020年」,你覺得重啟有用嗎?
    最近《奇葩說》有道辯題:帶著記憶重啟2020年,你支持嗎?我是不支持的!因為帶著記憶重啟,你可以糾正一個錯誤,後面發生的事,會因為你改變一個選擇後而發生改變,所以未來依舊是未知的,但你還是你。大家覺得這樣的愛噁心嗎?恐怖嗎?他如果崇拜一個人,假設崇拜的是一位作家好了。他希望自己可以能像那位作家一樣優秀。可他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做到,又一次他得不到。所以他就去抄襲這位作家。如果同為作者的你一定知道,每一個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心血,都是花了無數個晝夜想出來的。他崇拜一個人,卻得不到他們的成就,就去偷他們的心血。
  • 2020年下半年還會多災多難嗎?北極圈「野火」燃燒,或會更兇險!
    2020年下半年還會多災多難嗎?北極圈「野火」燃燒,可能會更兇險!2020年一次疫情的到來,打亂了很多人的生活,原本的計劃全部取消,甚至今年的春節都取消了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拜年和走親訪友,在半年後的今天面對烈日炎炎,依舊捂著嚴嚴實實的口罩,各地的失業率不斷上升,甚至很多的店鋪都已經關門大吉。很多人還覺得2020年剛剛開始,其實2020年已經過半, 下半年是否還會和上半年那樣多災多難呢?我們是否還能順利的度過2020呢?
  • 2020 UFO事件?
    2020神秘事件?2020年是一個多災多難得一年,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各種災難、疫情、神秘事件頻繁出現,有很多網友開大腦洞,究竟是靈氣的復甦、還是地球的重啟?近幾年來,UFO捕風捉影般的存在,也開始粉墨登場。
  • 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揭曉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入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邱晨輝)今天,由中國科協主辦的「典贊科普中國」活動在京舉辦,活動現場揭曉了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問世」「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等事件入選。
  • 2020:體育大年的暫停與重啟
    在洪山體育館暫別體育屬性的日子裡,人類生活的流動狀態也幾乎停滯,病毒一步一步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將本屬於「體育大年」的一切推離既定軌道,「取消」「停擺」「推遲」「空場」這些多年來不曾應用於體育賽事的詞語,描述出2020年體育世界在悽涼之後勇於奮起的複雜景象。停!
  • 今年是60年最冷的一年嗎 2020冬天是60年最冷的嗎
    導語:前些日子,關於今年是60年最冷的一年的說法傳得沸沸揚揚,好不容易專家出來闢謠了,但如今12月臨近,風雪襲擊,大家又開始傳這一說法了。不過,天氣多變,還是需要實時進行分析了解。那麼,根據最新專家分析,今年是60年最冷的一年嗎?到底2020冬天是不是60年最冷?一起來了解。
  • 今年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中國氣象局專家釋疑
    今年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今年颱風偏少與暴雨偏多有何關係?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黃奕武今日介紹,未來是否還有颱風登陸我國,目前還不能確定。  今年颱風偏少、強度偏弱  截至10月20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7個颱風,比多年同期偏少,其中有5個颱風在我國登陸,也比多年同期偏少。
  • 數據新聞:今年颱風有點個性 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
    未來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今年颱風偏少與暴雨偏多有何關係? 我們找專家來一探究竟。今年颱風偏少強度偏弱 要麼不來要麼亂來截至10月20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7個颱風,比多年同期偏少,其中有5個颱風在我國登陸,也比多年同期偏少。今年颱風生成位置整體較常年平均偏西10個經度左右,極值強度整體偏弱,出現多個近海快速加強颱風。
  • 入選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項研究南大團隊深度參與
    2020年12月14日,《自然》雜誌評選了本年度的十大科學發現[1]。其中,快速射電暴作為天文學課題入選,其相關研究的三篇《自然》雜誌文章中的一篇[2]由中國科學家使用被稱作「天眼」的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觀測完成。
  • 假如海洋和陸地的面積顛倒,地球上還會出現人類嗎?
    今年我國開展了全新的一輪人口基數調查,雖然現在最終結果尚未公布,但不難想像,那是一個天文數字。我國已經是如此了,那麼全球的人口基數有多龐大,可想而知。人口多了,問題也隨之而來。生活生產用地不夠,人們逐漸開展了地下城工程,有些國家也啟動了「填海造地」計劃,如中國、日本等等。
  • 若末日來臨,倖存者能重啟地球嗎?科學家:早已備好了末日種子庫
    從開始進入2020年後,很多朋友都對今天感到憂心忡忡,在疫情席捲全球的情況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爆發下,害怕2020年會真的如同很多預言所說的,發生世界末日。但是,這些都是無稽之談,我們也不需要過於擔心。不過我們可以假設一下,真的有一天世界末日來臨了,這個地球上只剩下少許的人倖存下來了,他們能夠重啟這個地球嗎?在電影《流浪地球》中寫到,人類的第一計劃是流浪地球,但是地球流浪需要數千年的時間,一旦在此期間發生了以外,那麼地球和全人類的希望將會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