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評論|工程師利用微生物存儲能源,封存二氧化碳

2020-12-20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生物工程學家藉助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已找到一種高效吸收並大量存儲低成本、可再生的太陽能源的方法,同時能封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用作未來的生物燃料。

這項技術的重點在於,讓工程改造的微生物勝任這些工作。

微生物能夠吸收電能並存儲二氧化碳。對此,康奈爾大學生物與環境工程的助教Buz Barstow和博士研究生Farshid Salimijazi藉助一系列計算微生物工作效率的理論和模型得出,其效率至少是光合作用(植物將陽光轉化成化學能的過程)的五倍。

Barstow表示:「很快,可再生電能將大量普及。但為了將這些能源輸送到電網,我們需要將能源存儲能力提高數千倍。」

今年十月,Salimijazi作為第一作者,在《焦耳》雜誌上發表了這篇名為《工程改造微生物生產效率的限制因素》的研究論文。

微生物生產技術是一項融合了生物學和電子學知識,通過儲能聚合物(工程改造的微生物)的形式將收集到的風能、太陽能以及水的機械能轉化為可再生電能的技術。這些微生物可以按需使用或用作低碳交通燃料,解決了能源存儲的難題。

Salimijazi意識到,電池或燃料電池技術將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為此,他表示,「我們需要思考下雨或風力不足時該如何存儲能源。」他還補充道,「在存儲大量能源時,我們要著力降低成本,提高清潔度。」

為此,研究者在這篇論文中建議利用微生物電合成法,即將電子直接添加到工程改造的微生物體內,從而將二氧化碳分子轉化為不含碳的分子。但要選取適用於電合成法的微生物,仍需進一步研究。

博士後Alexa Schimtz也是Barstow實驗的參與者,他表示,工程改造的微生物既能存儲能源,又能吸收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可轉化為烴類燃料,從而真正促進碳中和,實現淨零排放。

Schmitz還表示,「儘管烴類燃料未能實現碳負性,但實現碳中和已是相當不錯的進展了。而且,機械製造和航空業仍將需要這些低密度的烴類燃料」。

這一情況比碳增長要好的多。她指出,「我們希望在不開採石油或地下天然氣的情況下生產出低碳燃料,」之後再排放到大氣中。

Barstow表示,「這些微生物就像高效微型燃料電池。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提出這一思路,以尋求開發這種潛能的最佳方法。目前,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選取適宜的微生物種類,而效率始終是首要考量因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能源輿情,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應對氣候變化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會議」召開 共商應對...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能夠大幅度減少碳排放量,被國際上廣泛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最關鍵技術之一。陝西能源資源豐富,產業發展集聚,科研優勢顯著,具有CCUS技術研究和產業鏈發展的良好前景。西北大學依託地質學優勢學科,在二氧化碳捕集與利用技術領域具有數十年深厚的積累和豐碩的成果。
  • 日本二氧化碳海底封存技術邁向商業化
    東芝最早將於2020年夏季在三川發電站(福岡縣大牟田市)啟動日分離回收500噸二氧化碳的大規模實證試驗。目前正在為實現商業利用積累數據,不過海底儲存方式的設備維護十分困難,如何抑制成本也成為課題。東芝將進行實證試驗的是被稱為「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具體方式是使發電站排放的廢氣通過胺液,僅分離和回收二氧化碳。
  • 搜集並封存二氧化碳?
    科學家提出一種碳搜集與封存的解決方案。按這個方案到底能否有效地解決全球的溫室效應?說到溫室效應,首先應該想到的就是罪魁禍首二氧化碳,因為溫室效應主要就是由於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斷增加導致的。這種做法是可行的,但是現在全球二氧化碳排量越來越高,只是簡單的想要通過植物樹木來吸收二氧化碳其方法非常的緩慢,所以我們想要快速的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通過一些別的方式來實現。所以在全球範圍內,就有科學家提出將二氧化碳直接捕捉並封存起來,也就是碳搜集與封存項目,這個方案被認為是解決全球變暖最有效的方案。
  • 日本首次在海底封存30萬噸二氧化碳,望減輕火力發電引來的指摘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日本一家企業宣布成功在北海道附近海底封存了30萬噸二氧化碳。這是日本首次在海底大量封存二氧化碳。據日本《讀賣新聞》網站26日報導,日本CCS調查公司25日宣布在北海道苫小牧市附近海底成功進行了二氧化碳海底封存試驗。在這一試驗中,該公司將北海道一處煉油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壓縮後封存到海底,已封存了30萬噸二氧化碳。目前未發現二氧化碳溢出,今後該公司還將繼續監測。
  • 國內首創二氧化碳封存技術 每年減排量相當於274公頃闊葉林吸碳量
    CO2捕集裝置模型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聰、何凌飛):國家能源集團旗下的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轉化的同時,積極關注二氧化碳減排和氣候變化等重大議題。2011年該公司在廠西約11公裡處建設了10萬噸/年CCS(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全流程示範項目。該項目將煤直接液化生產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壓縮注入封存到地下1690~2500米之間的鹹水層,形成了二氧化碳捕集、輸送、封存、監測等成套技術。該示範項目是我國首次對這一技術進行探索,且二氧化碳封存技術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澳CSIRO研究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助力礦廠實現可再生能源目標
    CSPPLAZA光熱發電網訊:據外媒報導,近日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CSIRO已與美國燃氣技術研究院(Gas Technology Institute,GTI)籤署協議,雙方將擬定聯合計劃以開發超臨界二氧化碳(sCO2)發電技術,以助力澳洲礦業公司實現長遠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 我國利用光纖布拉格光柵傳感技術監測二氧化碳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樊俊卿】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被認為是解決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的一種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如何應對二氧化碳在封存過程中存在的洩漏風險是一個棘手的難題。我國在二氧化碳驅替過程實時動態監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助於解決這一難題。
  • 中國二氧化碳利用技術評估暨生物固碳研討會在水生所召開
    張九天和魏鳳分別作了關於中國二氧化碳利用技術評估方法及CCUS發展及其交叉技術國際標準問題的學術報告。李琦和胡榮桂分別介紹了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和農田土壤兩個碳庫及其固碳潛力。水生所與會專家論述了藻類在CCUS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潛能,微藻在固定二氧化碳的同時獲得微藻高附加值產品的可能性及效益。
  • 研討未來能源高效利用,我校成功主辦第八屆國際能源利用研討會...
    研討未來能源高效利用,我校成功主辦第八屆國際能源利用研討會(IWEC2019) 2019-08-29 0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原理機制簡介
    海水總量約為1.351×10^18立方米,若以每立方米平均溶解有2mol(以88克計)二氧化碳計,則這些溶於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總量則有118萬億噸之多,其在海水中的質量濃度為88ppm,海面以下20米水層的二氧化碳含量約6336億噸海洋中的生物有機碳——指海洋生物(包括活的和死的、微型生物和微生物),其總量不詳。
  • 生物工程師的致富之路:微生物細胞工廠打造指南
    先進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可以讓人類獲得更加廉價的化學品。而工程師的技術越先進,某種程度上代表國家在生物技術領域的競爭力越強。 那麼,工程師是如何打造微生物細胞工廠呢?各個環節會使用到哪些新技術?現在真的已經有這樣的細胞工廠了嗎?大院er和生物工程師們推出了微生物「智」造專題,我們將為你講述這些「工廠」裡的故事。
  • 微生物所李寅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11月18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在Insights/Perspectives欄目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重點實驗室博士鞏伏雨和研究員李寅題為
  • 新技術處置溫室效應禍首 二氧化碳埋地下安全嗎?
    美國能源部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美國剩餘的石油可採儲量為200億桶,如果採用二氧化碳注入提高可採儲量的話,其儲量最多可增加至1600億桶。記者了解到,目前捕捉後的二氧化碳封存手段分為「地質封存」和「海洋封存」兩種。適合封存二氧化碳的地質結構包括油田、氣田、鹹水層、無法開採的煤礦等。
  • 新途徑利用二氧化碳生物合成丙酮
    二氧化碳(CO2)既是主要溫室氣體,又是寶貴的碳資源。
  • 「二氧化碳濾除」能拯救地球嗎?
    車間內,一名工程師正在擺弄一個看上去像摺疊沙發「內臟」的東西。真正的沙發內部是彈簧或海綿墊,而這個「沙發」裡面裝滿了排列整齊的塑料帶。每條帶子上都鑲嵌了成千上萬顆微小的琥珀色珠子。這些可以成卡車購買的珠子由樹脂做成,通常用於水處理,可以去除硝酸鹽等化學物質。拉克納偶然發現這些珠子在乾燥狀態下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打溼後則會將其中包含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來。
  • 廉價催化劑讓光和二氧化碳變燃料,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13倍
    來源:澎湃新聞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夢想能夠模仿光合作用,像植物一樣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製備成有機化合物,比如可作燃料使用的甲醇等。
  • 院士專家把脈中國能源發展之路
    自從9月22日舉行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提出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碳中和就成為能源領域的熱點議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表示,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意味著中國能源的低碳轉型將邁出更加積極、堅實有力的步伐。
  • 如果二氧化碳可以被用作能源,那麼溫室效應是不是就有救了?
    目前針對碳排放問題,主要的控制措施還是考慮如何減排;還有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在研究二氧化碳的存儲方法,即將二氧化碳排放大戶:火電廠、化工廠、煉油廠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注入到廢棄油田、水層、深海和膏鹽層中儲存起來,以達到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目的。
  • 論文|高通量技術在微生物培養中的應用進展及分子測序對比分析
    作者:劉瑩1,韓錳2,王文磊3,馬成玉1,張沛4*簡介:劉瑩,工程師然後,從製備方法進行分析,當選用攪拌法製備微球時,利用瓊脂糖製備的微球性能良好;當選用兩相共流法製備微球時,利用結冷膠所製備的微球性能最佳;當選用膜乳化法製備微球時,選用瓊脂糖製備的微球性能最佳。由此可見,利用結冷膠所製備微球相比於其他2種材料,其均一性、透明度和機械穩定性更佳,而利用結冷膠為基材並通過兩相共流法製備的微球質量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