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來了,究竟是跑還是躲?很多市民仍然對此抱有疑惑。市地震局原高級工程師葉清建議:先躲再跑。
眾所周知,地震的縱波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學術界對兩者的速度定位分別為:縱波每秒7.5-9公裡,橫波每秒4-5公裡,兩者之間大概相差一倍。
值得一說的是,縱波在傳播中衰減很大,如果距離震中過遠,一般感覺不到縱波的存在,只能感覺到左右搖晃。
以這次南投地震為例,南投距離廈門大約300公裡,縱波到達廈門後大約兩分半鐘,比較具有破壞性的橫波會傳播到廈門。如果市民沒有及時感覺到縱波,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從家裡跑下樓,是很危險的,特別是樓梯容易倒塌砸傷人。所以葉清認為,感到地震後,應該先想辦法找到家裡安全的角落躲避。
躲過第一次橫波後就會迎來逃生的黃金時間。葉清說:「一般大地震之後,餘震會相隔較長時間,如果有條件,可以再利用這個時間段逃生。」
【見解】
實在跑不了衛生間是首選
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民警王更生開了一個名為@廈門應救會生存手冊的微博,他認為:「12秒內能跑到空曠地的,一定要跑;實在跑不了,衛生間是第一選擇。」
王更生說,「大震跑不掉,小震不用跑」,從理論上來說有一定的依據。在他的自救理念中,有一條「12秒法則」:如果是大地震,12秒之內如果有能力逃到空曠地,就要撥腿就跑,帶東西恐怕會擔誤時間,反之如果無法在12秒之內逃出,只能就地選擇安全地點躲避。
王更生說,其實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後,全國人民也進行過自救知識的普及,但由於當時大部分建築是平房,所以鑽桌椅床底可能管用,但現在絕大部分是鋼筋水泥大樓,如果這樣的建築結構都塌下來,桌床可能都頂不住。
記者了解到,世界上一些防震減災預防工作做得比較好的國家,比如日本和紐西蘭,家具都是固定的,在地震發生時不會輕易滑動和翻滾,可以為人提供堅固的依靠。所以在這些國家都提倡地震來臨時躲在桌、床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