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震縱波與橫波及板塊表現

2021-01-15 桔燈勘探

↑↑↑






剪切縱波






地震所產生的橫波與縱波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當地震的震源縱波到達地面時,人們感到地震的時候,斷裂板塊的一張一合產生的地面剪切縱波才剛開始產生,這就是大地震時我們先感到上下震動後左右搖動的原因。而地震的縱波傳遞速度比橫波的傳遞速度快的說法,我個人認為可能應該有誤。


大地震的震源所產生的震源縱波和斷裂板塊所產生的剪切縱波都是由於地球內部排出氣體所造成。氣體衝破地殼以前,主要表現出震源縱波特性,氣體衝破地殼以後,主要表現出剪切縱波的特性。


維持板塊張合產生的剪切縱波的剪切力主要來自排出氣團(氣團由大小不同,位置不同,形狀各異的多個氣室組成)的衝擊力(有點象火車的蒸汽機原理又有點象一連串的多個氣球先後氣爆),其次才是板塊的那麼一點點彈性回跳的板塊彈力維持板塊張合產生剪切縱波。




如下圖:縱波與橫波的產生及特性的相互轉換實驗。



任何一個振動的質點,在其振動線路上的其它質點,將會被振動的質點推拉(非彈性正碰),將振動質點的能量以縱波的形式傳遞出去;而靠近振動線路上的其它質點,也將會被振動的質點推拉(非彈性斜碰),將振動質點的能量以橫波的形式傳遞出去。縱波的傳遞伴隨著橫波的產生,橫波的傳遞伴隨著縱波的產生。


經過上面的實驗,您能掌握波的特性了嗎?如果將彈簧換成液體、流質體或者固體,波的特性有什麼變化嗎?


本章節的內容,你要從縱波和橫波的產生及特性的逐漸轉換實驗中去多多體會,你還可以將平面的二維實驗用立體的三維實驗去代替,將彈簧更換為液體、流質體或固體等,相信您一定會明白清楚地震波。因我本人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對本章節說過去說過來,都還是感到言不由衷。(內心很明白,但用語言又不能完全表達內心所想,您當然也只有用上面的實驗去慢慢體會了)


通過上面的實驗,您能夠明白下面這兩句話嗎?縱波在傳遞的前進的垂直線路上的其他介質會被推拉轉換成橫波;橫波在傳遞的前進的垂直線路上的其他介質會被推拉轉換成縱波。從理論上來說,縱波到了,橫波也就到了,橫波到了,縱波也就到了。也就是說形變與應變是相互關聯的,形變產生了,應變也就產生了;P產生了,S也就產生了,也就是壓縮與剪切是同時進行的,P與S是相互共生的。


地震波的傳播速度主要與物質的彈性應力的形變率有關,物質的彈性應力的形變率越大,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就越慢;物質的彈性應力的形變率越小,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就越快。當物質的彈性應力的形變率趨近於零時,地震波在這種物質中的傳播速度就是否應該趨近於光速?剛才是誰回答的趨近於光速,好想找他談談。


下面的實驗是我7歲左右玩捉野生鱔魚時所獲得的振動與波傳遞速度的個人心得實驗,供朋友們參閱。



地震特別是地震的震級決定地殼物質的初動量mv(慣性),地震波的傳播規律主要就遵循慣性定律和非彈性碰撞定律。這點與液體波(水波)的傳播規律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震源氣爆縱波持續時間短,主要造成地殼板塊斷裂(用四川話的 [dàn]斷更能準確形象說明), 打開地殼內部的排氣通道,震源附近地殼上下震動,重力異常,建築物坐倒(四川話)(非彈性碰撞倒塌)等;而剪切排氣縱波持續時間稍長,主要造成地殼板塊下面產生龍捲,地磁異常,板塊的張合、移動、旋轉、搖動和扭曲,板塊相互摩擦,大氣異常,建築物搖倒(慣性倒塌)等。




人類的地震儀器記錄到的地震波,應該是已經經過了無數次地震縱波和橫波相互轉換並且疊加後的複合波(調製波),要從複合波中檢波(解調)出單個的縱波,人類才能夠分析出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縱波和橫波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點與電磁波的電場與磁場相互轉換有一點點相似。


20多年前在北京上學,同學們中午排著整齊隊列擠(初動量)排骨,本身就是一列縱波(慣性),哪知道有兩位同學被擠出了隊列(非彈性碰撞),造成了隊列的形變,改變了兩位同學的運動方向,因而轉換成了橫波。縱波與橫波的相互轉換與法國數學家泊松推演出的彈性杆在受到縱(橫)向拉伸時,橫(縱)向將發生收縮應變的理論相一致,當物體的縱(橫)向拉伸形變停止形變時,物體的橫(縱)向收縮應變也將停止發生形變。縱波與橫波的相互轉換主要與組成物質的分子(原子)結構有關。


液體不光能傳遞縱波,同樣也能傳遞橫波。


給平靜的湖面上放一垂直水面的振動物體,您將看見水波的橫波(包含縱波)傳遞,此實驗可以在太空失重的情況下用水膜來做;給平靜的湖面上放一平行水面的振動物體,您將看見水波的縱波(包含橫波)傳遞。




亞利桑那大學的公開課23講:http://v.163.com/movie/2011/10/1/2/M7FLA3VV7_M7FLAKA12.html 裡面非常肯定的說了水波是橫波。


「聲明:本文用於學習與交流,內容來源於網絡,嚴禁未授權轉載」

歡迎投稿!

相關焦點

  • 門源縣6.4級地震最新消息 地震自救知識大全:先縱波後橫波橫波是...
    &nbsp&nbsp&nbsp&nbsp據中國地震臺網消息,1月21日1時13分在青海海北州門源縣(北緯37.68度,東經101.62度)發生6.4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千米。
  • 【科普趣味】什麼是地震波?橫波和縱波哪個速度快?
    按傳播方式分為三種類型:縱波、橫波和面波。縱波是推進波,地殼中傳播速度為5.5~7千米/秒,最先到達震中,又稱P波,它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橫波是剪切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為3.2~4.0千米/秒,第二個到達震中,又稱S波,它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破壞性較強。面波又稱L波,是由縱波與橫波在地表相遇後激發產生的混合波。其波長大、振幅強,只能沿地表面傳播,是造成建築物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
  • 《物理提高》水波是橫波還是縱波
    水波是橫波還是縱波水波有兩種,一種是表面波,由於液體的表面張力引起,是橫波。
  • 《物理提高》橫波和縱波哪個快
    相同性質的波縱波比橫波傳播快。地震波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慢。
  • 橫波與縱波的區別在這,震驚科學界!
    ,一種是橫波,它們有什麼本質區別呢?其實,不管是縱波還是橫波,都是需要連續媒介的,縱波是連續媒介在運動方向上的疏密振動;而橫波則是連續媒介在周期運動中加入了一種旋轉的能量,它是連續媒介的一個正向渦漩,繼而一個反向渦漩的周期變換。
  • Y4T201 橫波縱波
    好,這裡頭,我是沒有橫縱波的概念的,今早繼續看,才知道橫縱波裡有sp波,橫波裡也有sp波,而我們的光學/通信都是默認前提基於橫波概念。重新來: 波分為橫波、縱波,在地震波的縱波是P波,橫波是S波縱波:橫波:電磁波都屬於橫波,沒有縱波平行於入射面的橫波,叫P波垂直於入射面的橫波
  • 音頻課第14講:橫波和縱波
    音頻課14講:橫波和縱波高一物理選修3-4 第12章  大家好,我是樂學堂主,我準備每天錄製一小段音頻,為同學們的學習提供一點幫助。大家在刷牙的時間就可以聽完。 關注我你就會發現,馬桶課堂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
  • 了解地震分布規律 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四、地震的主要類型:按地震成因分為構造地震和火山地震;按震源深淺分為淺源地震(0~70千米)、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700千米)。  五、震感特徵:地震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 你以為,光是橫波還是縱波?
    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先知道以太中的光波是縱波還是橫波。換句話說,光是象聲一樣傳播的嗎?光波是由於介質密度的變化,而使得粒子向波傳播的方向作振動的嗎?還是以太是一種彈性的膠質物那樣的介質因而只能產生橫波,並且它的粒子的運動方向跟波本身傳播的方向是垂直的呢?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試決定哪一個答案比較好些。很明顯,若光波是縱波,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 超聲波檢測之橫波和縱波的區別圖解:縱波小角度探傷的應用
    打開APP 超聲波檢測之橫波和縱波的區別圖解:縱波小角度探傷的應用 發表於 2017-08-15 20:28:17   橫波和縱波的區別   波就是振動的傳播,通過介質傳播。
  • 橫波與縱波的區別,你知道在哪嗎?
    一種是橫波,如光,它到底是怎樣運動的?現在沒有一個人能夠回答上來!你說它是波吧!可現代物理學卻否定了空間中連續的媒介——以太,沒有連續媒介,它還可能是波嗎?你說它是粒子吧!可它具有波動性,讓科學家們不勝煩惱,當年愛因斯坦就說過,物理學的下一步,就是把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有機統一起來!
  • 地震來了究竟是跑還是躲? 躲過地震第一次橫波再逃生
    地震來了,究竟是跑還是躲?很多市民仍然對此抱有疑惑。市地震局原高級工程師葉清建議:先躲再跑。  眾所周知,地震的縱波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學術界對兩者的速度定位分別為:縱波每秒7.5-9公裡,橫波每秒4-5公裡,兩者之間大概相差一倍。
  • 資料:地震縱波和橫波
    在地震時,這種類型的波從斷裂處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傳,交替地擠壓和拉張它們穿過的巖石,其顆粒在這些波傳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後運動,換句話說,這些顆粒的運動是垂直于波前的。向前和向後的位移量稱為振幅。在地震學中,這種類型的波叫P波,即縱波,它是首先到達的波。  彈性巖石與空氣有所不同,空氣可受壓縮但不能剪切,而彈性物質通過使物體剪切和扭動,可以允許第二類波傳播。
  • 超聲波中縱波、橫波、表面波、板波對比??
    1.按質點的振動方向分類根據波動傳播時介質質點(可以理解為介質中的分子)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不同,可將超聲波分為縱波、橫波、表面波
  • 唐山又發地震?地震是如何產生的呢?
    說起地震,人人都心有餘悸,印象最深的應當屬於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芮氏7.8級)和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芮氏8.0級).這兩場地震,是我國建國以來,最大的兩場地震。造成幾十萬人喪生。因此人們對於地震的關注度歷來是很高的!那麼,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呢?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地震?地震是否可以預測?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 事業單位地震常考知識點
    一.關於地震的成因地震成因是地震學科中的一個重大課題。目前有如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等。現在比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認同的板塊構造學說。1968年法國人把全球巖石圈劃分成六大板塊,即歐亞、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極洲板塊。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帶,也是火山、地震較為集中的地帶。
  • 南京玄武湖現群魚跳躍,江蘇可能地震嗎?和墨西哥地震有關聯嗎?
    板塊的擠壓,力量積蓄,產生塌陷、振動或者斷層等等進行能量的釋放都是地震的來源。這種些情況都是隨機出現的,因為震源一般都在地下很深的位置,人類並無法事實觀測,並且目前人類對板塊運動產生的應力何時達到爆發的極限並不了解。太多的問題制約著人類對地震的預測,即使是處於技術領先的地震常客鄰居小島國潛心研究了幾十年也無法預測,轉而投向了防震、抗震的研究方向。
  • 淺談一下地震知識和結構設計!
    借著地震的事,我們簡單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吧,治不了它,了解一點總還可以!!!第一,地震類型按其成因分構造地震:由於地球內部巖層構造變化引起的地震。分布最廣,危害最大。火山地震:由於火山爆發,巖漿猛烈衝出地面而引起。(我國沒有,日本有)。陷落地震:由於地表或地下巖層突然發生大規模的陷落和崩塌所引起小範圍的地面震動。誘發地震:由於水庫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面震動。
  • 地震橫波和縱波哪個對房屋的危害大
    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介質發生急速的破裂和運動,這種擾動構成一個波源。
  • 濟南發生4.1級地震,省內震感強烈!科學分析地震產生的原因
    近年來,地震發生較為頻繁,這不,今天下午17時07分在山東濟南市長清區就發生了4.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作為第一次接觸地震的濟南人,大多數人都慌慌張張趕緊跑出了家門,有人甚至忘了穿鞋。在驚訝過後,大家還是要多了解掌握地震避險技能,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