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日進入主汛期以來,上海雖然出現過一些下立交、道路、居民小區積水,但未出現大面積積水情況,汛情總體平穩,城市運行安全有序。
在8月17日下午舉行的上海防汛工作新聞通氣會上,上海市防汛辦公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章震宇表示,每年8、9月份都是颱風的高發期。近五年來,8月影響上海的颱風個數和暴雨次數都最多,分別為6個和32次。上海後續的防汛防臺工作仍將面臨嚴峻考驗。
已有30個省份遭受洪澇章震宇表示,受此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2016年防汛形勢異常嚴峻。
厄爾尼諾事件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域平均海表溫度異常偏高的事件。據氣象部門研究,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次年,中國夏季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易出現洪澇災害。比如 1983 年夏季長江中下遊的嚴重洪澇,1998 年夏季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澇災害都是受超強厄爾尼諾影響出現的。
受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影響,2016年中國強降雨過程多,洪水來勢猛,颱風生成晚但影響偏重,全國已有30個省份不同程度遭受洪澇災害。對上海來說,一方面,面臨太湖持續高水位帶來的防汛壓力,另一方面,2016年入汛以來上海已遭遇多場強降雨襲擊,雨量明顯偏多。
「今年以來,太湖流域累積面平均降雨量超過110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四成。」章震宇說,太湖流域自6月19日入梅至7月20日出梅,32天的梅雨量達到412毫米,為多年平均梅雨量的1.7倍。受連續強降雨影響,太湖水位異常偏高,一度漲至4.87米,超過保證水位0.22米,為1999年以來最高水位,也是歷史實測第2高水位。太湖水位自6月3日年內首次超警,6月19日起持續46天超過警戒線,直至8月4日退至警戒水位以下,為1999年以來超警歷時最長的一年。太湖的持續高水位也給地處太湖流域最下遊的上海帶來了較大的防汛壓力。
與此同時,2016年入汛以來,上海也已遭遇多場強降雨襲擊。在幾次暴雨中,城市運行雖然總體保持了安全平穩有序,但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道路、下立交和小區積水。特別是6月20日和8月4日的暴雨,由於雨勢集中、雨量過大,造成部分地區道路、下立交和小區發生積水。
截至8月15日,2016年以來和入汛以來上海累計雨量分別為971.5毫米和520.5毫米(徐家匯站),都較常年平均偏多近2成。此外,上遊水位也頻繁超警。入汛以來,受上遊來水和本地持續降雨影響,黃浦江上遊水位普遍較常年偏高30-50釐米,防汛形勢十分嚴峻。2016年以來(截至8月15日),米市渡站共15次超警(警戒水位3.8米),其中7月6日凌晨最高水位達4.11米,為近二十年同期第二高潮位;此外,金山朱涇32次、青浦南門3次超警,其他如泖甸、夏子圩等站點也多次發生超警汛情。
上海颱風和暴雨均為8月最多「從近年來的相關統計數據來看,無論是影響上海的颱風個數,還是暴雨頻率,都能體現出,8月份是颱風、暴雨最多的月份,也是上海防汛防臺形式最嚴峻的月份,我們必須做好應對。」章震宇說。
他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颱風情況看,
近56年(1960-2015年),6、7、8、9月影響上海的颱風個數分別為8個、29個、45個、27個。其中,近5年(2011-2015),6、7、8、9月影響上海的颱風個數分別為1個、1個、6個、2個,另外10月還有3個。「這說明,7~9月是颱風高發期,其中8月影響上海的颱風個數最多。」章震宇說。
從暴雨情況看,
近16年(2000-2015年),6、7、8、9月出現暴雨的次數分別為47次、42次、72次、22次。其中,近5年(2011-2015年),6、7、8、9月出現暴雨的次數分別為20次、19次、32次、9次。「從暴雨頻率看,上海出現暴雨的次數也是8月份最多。」章震宇表示,2016年上海自6月1日入汛至今,還沒有接受過超標準的大面積颱風、暴雨的考驗,各級防汛部門必須做好各項應對準備。
根據要求,上海全市各級防汛部門將進一步落實防汛責任,對領導不力、工作疏忽或處置失當造成嚴重後果的,嚴格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同時,滾動排查整改風險隱患,對汛前排查和汛中暴露的安全隱患、薄弱環節抓緊組織「回頭看」,檢查鞏固整改成果,並對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防汛隱患再做排查,確保及時消除各類隱患。
此外,上海防汛部門還將以確保人員安全為目標,進一步細化人員應急轉移預案。加強對廣告牌、玻璃幕牆、空調外機、店招店牌等高空構築物的排查養護,嚴防墜落傷人。重點關注下立交、道路和居民小區積水問題,預警後及時調度大功率移動泵車駐守,做好隨時搶險準備。
多項措施確保安全度汛為確保上海安全度汛,2016年以來上海防汛部門採取了多項措施予以應對。
在汛期來臨前,上海就在全面排摸、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形成了防汛隱患整改「一區一清單」,通過問題清單的整改落實,進一步完善措施、補足短板、消除隱患。上海全市16個區共有56項整改內容,包括易積水道路、易積水小區、下立交改造等項目。通過建立定期檢查、銷項報告等工作機制,各項整改工作已在汛前基本完成,對於汛前難以完成的也已落實了應急保障措施。
同時,上海還全力推進排水系統建設和積水點改造工程,汛前完成了龍華機場、大定海、新宛平、前灘(ES4)等4個排水系統建設,以及雲嶺西路、環鎮北路等2個路段的積水點改造工程,年內還將完成隴西、通用地塊等2個排水系統,以及北京西路、新閘路等7條段道路積水點改造工程。加快推進西部地區洩洪通道達標工程建設,目前已開工60公裡,力爭年內完成120公裡(佔計劃總量的70%)建設任務。
2016年7月初,為做好太湖超標準洪水和超強颱風「尼伯特」的防禦工作,上海全市上下迅速行動,全力做好各項防範應對工作:排水部門對近400座排水泵站等設施設備進行了檢查,並做好預抽空和預降水位工作,全市82臺大功率移動泵車、100多支搶險隊伍全部集結待命,駐守在各易積水點;水利、堤防部門及時完善水閘運行調度方案,實施精細化管理,加大排水力度,最大限度地做好預降水位工作,確保了太湖來水的順利下洩。相關區緊急加固薄弱堤防18公裡,並在全力做好太浦河、黃浦江洩洪主幹道洩洪工作同時,又新闢了薀藻浜、澱浦河、杭州灣等通道幫助排水。
7月8日至7月18日,太湖水位退至保證水位以下,上海全市12座主要水閘引水洩洪平均每天超過1000萬立方米;太湖通過太浦閘向黃浦江洩洪7.34億立方米,相當於降低太湖水位0.30米左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