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家對養生、健康的不斷重視,關於各種健康知識的科普文章也越來越多,特別是和癌症相關的文章,更容易引發關注。近些年我國高發的癌症種類有很多,其中以消化道癌症較為常見,而胃癌恰恰就是高發的一種,其病發和死亡率都排在了前三名的位置!
很多胃癌的科普文章都提到了一種病菌:幽門螺桿菌,甚至有傳言稱,只要是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說明自己距離胃癌已經不遠了!然而,這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事實上幽門螺桿菌本屬於革蘭氏陰性桿菌,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發現的能在強大胃酸下生存的病菌。其對於生成條件的要求十分苛刻,可在胃部、十二指腸等部位寄生。由於該病菌具有傳染性,所以感染者也人數眾多!根據權威數據表明,我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已經達到了50%左右,而感染者甚至有將近8億人之多。
世界衛生組織早已經將幽門螺桿菌列入了一類致癌物行列,但是這並不代表只要感染了這種病菌,就一定會發展為癌症!事實上,在眾多感染者中,有將近70%左右都沒有任何明顯症狀,只有將近1%的感染者最終發展為了胃癌,但是就這一數據,還是建立在了慢性胃病的基礎上!
對於慢性胃病患者來說,幽門螺桿菌的確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慢性胃病患者在感染了這種病菌後,該病菌的代謝產物會對胃黏膜造成直接刺激,加重黏膜的炎性反應。而且,研究發現該病菌可能會突破導致細胞因子的過表達、氧自由基增加等方式,推動胃黏膜向癌變方向發展。
所以,對慢性胃病患者而言,發現幽門螺桿菌,並及時清除很有必要。既然如此,幽門螺桿菌究竟該如何篩查,必須要做胃鏡才能發現嗎?錯!
幽門螺桿菌的檢查方式有很多,目前臨床常用到的有以下3種:
1、呼氣測試:這是最簡單也最為有效的檢查方式,患者只需要對著儀器呼一口氣,就能檢查出幽門螺桿菌,其準確率能達到95%以上。其原理就是因為幽門螺桿菌能產生較高活性的尿素酶,當病人口服碳13、14標記的尿素之後,尿素酶就可將尿素分解為氨氣和碳,通過儀器收集呼出的氣體,就能判斷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2、抽血:抽血檢測的目的,是為了看血液中是否存在幽門螺旋桿菌的抗體,如果抗體呈陽性狀態,就說明患者之前或現在感染了該病菌。這也是抽血檢查的最大問題,因為不能區分是現在感染,還是以前感染過,所以臨床也不建議患者使用該方式檢查。
3、胃鏡:胃鏡檢查既能夠觀察胃黏膜的狀態,在發現可疑病灶的同時,還能順便取活檢進行檢測,是發現慢性胃病、胃癌的最佳方式。同時,胃鏡也可診斷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其方法也是通過活檢,通常都是建議慢性胃病患者進行胃鏡檢查,如果僅僅是想要測試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一般都是採取第一種方式。
總的來說,幽門螺桿菌篩查並不是依靠胃鏡來完成的,但是如果你出現了慢性胃病的症狀,比如胃痛、消化不良、反酸等,還是進行胃鏡檢查比較好,這不僅能發現胃部潛藏的疾病,同時也能對幽門螺桿菌進行篩查,可謂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