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對鋰離子電池發展」的貢獻。
現年97歲的古迪納夫也刷新了諾貝爾獎的獲獎年齡紀錄。他是公認的「鋰電池之父」,他的發明使得鋰電池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方式更穩定,從而實現商業化,同時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
在我國,鋰離子電池市場整體趨勢向好。相關研報預計,到2020年,中國鋰離子電池市場產量將達205.33 GWh。未來動力電池是鋰離子電池領域增長最大的引擎。
10月9日,億緯鋰能(300014.SZ)的股價未聞先動,尾盤強勢漲停,收報32.90元/股,成交17.32億元,最新總市值319億元。公司前一日發布業績預告,預計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190.00%-205.00%,盈利6.38億元~6.71億元;預計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200.58%-209.29%,盈利11.38億元~11.71億元。
動力鋰電預期上升
鋰電池是蓄電池的一種,相比其他電池更具前瞻性,主要是因為安全性高、體積小、能量密度高等特性。按照應用場景可主要分為消費鋰電和動力電池。索尼在1991年採用古迪納夫理論後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鋰電池,從此照相機、手持攝像機乃至電動汽車等領域各自步入了可攜式新能源時代。
經歷了較為完整的產業發展周期的消費鋰電池,主要被應用於手機、攝像機、筆記本電腦等可攜式產品。隨著網際網路資訊時代的加速發展,消費力電池下遊市場需求的擴大帶動產量的增加。
而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等產品在全球的增速放緩,消費鋰電池的增速也收窄,增幅有限。業內普遍認為,動力鋰電池是未來鋰電池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據OFweek行業研究中心調研數據顯示, 2018年中國鋰電池行業保持快速增長,全年鋰電池市場規模突破100GWh,同比增長34%,增長主要來自於動力電池領域的快速增長;消費類鋰電池領域市場平穩,增幅有限,主要在部分電動工具和智能家居領域帶來增長。
相較於已頗為成熟的消費鋰電池,動力電池的應用潛力和適用範圍仍有一定局限性,主要原因在技術環節難以攻克。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知名汽車品牌採購部經理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鋰電池現在主要應用在兩大領域:一是移動式產品,如手機、筆記本電腦,佔鋰電池使用量的65%左右;第二大領域便是車載電池」。
據上述人士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時,車用鋰電池使用量僅有1%左右,2011年以來飛速發展,今年該數據已超三成。
A股鋰電公司潛力可期
本次鋰電池獲得諾貝爾獎認可,鋰電池相關概念股或將更受市場關注。
中原證券研報顯示,2019年1-8月新能源汽車合計銷售79.29萬輛,同比增長33.58%,合計佔比4.93%。2019年7月,我國動力電池裝機4.7GWh,同比增長40.6%,其中乘用車裝機佔比47.31%,三元材料佔比44.13%;寧德時代(300750.SZ)、比亞迪(002549.SZ)、億緯鋰能位居前三。
「以我們自身品牌為例,2014年前公司的產品企劃書仍以傳統能源車生產、銷售為主。而此後的每年新能源車銷售佔比營收都在逐年擴大,目前已超過傳統能源車銷量。電動汽車的出現,給了動力鋰電池一個全新的市場和應用方向,下遊需求仍在不斷的增長。」前述人士表示。
「車載用鋰電池不同於應用於手機、電腦的消費電池,從應用落地至今時間較短。新車面世至少需要經歷3年的設計、試驗、工裝等環節,最終問世的產品存在周期性,使用的車載鋰電池很有可能仍是設計最初時的電池。這對於鋰電池技術的發展也是一項挑戰,核心技術仍是續航能力和安全性。」他補充道。
第一財經統計Wind、天眼查等信息梳理發現,A股目前鋰電池行業公司數量龐大,從上遊關鍵材料(負極石墨烯材料)相關企業,中遊具有關鍵技術以及布局大型車企供應鏈中的鋰電池龍頭,以及下遊的各種消費電芯和動力電池,中國的鋰電產業已具備完整產業鏈。目前鋰電池行業公司約為92家,總市值約達1.16萬億元。
上遊鋰電資源企業包括天齊鋰業(002466.SZ)、贛鋒鋰業(002460.SZ);電池材料和設備製造商的杉杉股份(600884.SH)、大族雷射(002008.SZ)、先導智能(300450.SZ)、格林美(002340.SZ),以及電芯生產商比亞迪、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002074.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