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是鳥還是獸?——2020年春不能不能寫的動物【2】

2020-08-28 劍鋒園子

【作者按】不管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是否來源於野生動物,人類捕食野生動物的行為都不可饒恕。生命的尊嚴和平等不能被貪婪所吞噬。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寫這一組文字的緣由。


蝙蝠是獸

不是天生會飛的鳥

但是狡猾的蝙蝠

卻學會了飛

把自己打扮成鳥類,其實

就是唯一真正能夠飛翔的獸

不倫不類

蝙蝠喜歡在黑夜裡飛翔

黑夜能藏住太陽

卻藏不住花蜜與果實

魚和青蛙,以及昆蟲

黑夜,就是它充足的食物

黑夜,就是它的躲避

就是它的安全

為了不去看,也不想看

世間的冷和紛擾

蝙蝠把視力弄得很糟

但是它得吃飯啊

於是,就弄出一種

人聽不見也聽不懂的聲波

來捕捉食物

蝙蝠以為這樣

就可以躲過命運

當它們赤身裸體地

躺在盤子中

成為醜陋不堪的美食

才發現,任何的裝扮

所有的黑夜

挖空心思的聲波

統統都靠不住

能夠靠得住的

無非就是

死亡

2020年2月22日00:27:29

相關焦點

  • 小故事大道理:伊索寓言《鳥、獸和蝙蝠》
    伊索寓言-鳥、獸和蝙蝠:從前,蝙蝠是在白天飛行的。一次,鳥類與野獸打仗,雙方各有勝負。蝙蝠憑藉自己說鳥不是鳥,說獸又不像獸的外形優勢,總是依附強的一方。誰佔上風,它就幫誰吶喊助威。最後,當鳥和獸停戰時,它們終於看透了蝙蝠的欺騙行為。
  • 蝙蝠和清流
    我在《獨白下的傳統》裡,發表過一篇《人能感動蝙蝠論》,寫中國人的動物哲學,寫中國人的「動物泛靈信仰」(zoologicalanimism)的流變,寫中國人的「人能感動動物論」,一直寫到中國人相信人可以感動蝙蝠。我寫這些純中國的思想,發前人今人所未發,自是復興中華文化第一功臣,自然不在話下。
  • 蝙蝠不能吃,野生動物不能吃,那海鮮算野生動物嗎?能吃嗎?
    仍在延續的疫情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也讓很多人都知道了帶病毒的蝙蝠是不能吃的,病毒的宿主穿山甲、果子狸等野生動物也是不能吃的,很多人都在呼籲立法禁止交易、食用野生動物,也有很多人在疑惑:如果野生動物都不能吃,那麼大海、河流裡的魚、蝦、蟹、貝是不是野生動物?到底能不能吃呢?
  • 為什麼不能把蝙蝠全部消滅?
    蝙蝠看著古靈精怪,噁心,在很多人眼中往往是邪惡的化身,魔王、吸血鬼……真實的蝙蝠卻是,極為有益的動物,為全球自然生態以及經濟默默提供服務。然而最近,蝙蝠充斥著諸多負面報導,它是疫情的來源,有聲音甚至說,要將它全部消滅,還全球一份太平。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重新認識下蝙蝠了。
  • 蝙蝠背鍋史
    在重氣節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看來,這樣的「貪生怕死」、「立場模糊」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少不得用文學創作來編排蝙蝠。三國時期的大文豪曹植曾寫過一篇《蝙蝠賦》,開篇便寫道: 「籲何邪氣,生玆蝙蝠。」 將蝙蝠視為邪氣所化。 曹子建還特別譏諷蝙蝠「盡似鼠形,謂鳥不似,二足為毛,飛而含齒」的不倫不類和「不容毛群,斥逐羽族」可悲下場。
  • 小學生把「鳥」字寫活了,差一步展翅高飛,不能讓考古學家看到
    2020-10-28 17:24:46 來源: 旅行小寶寶 舉報
  • 蝙蝠曾代表「福氣」,但現在沒人這麼說了
    一、西方文化中的蝙蝠蝙蝠是世界上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它既非「飛禽」,亦非「走獸」。三國時期的曹植曾經寫過一篇《蝙蝠賦》,稱蝙蝠「盡似鼠形」「謂鳥不似」,說的是蝙蝠長得像老鼠,又有些近似於鳥。中國的不少古書,便誤將蝙蝠歸入禽類。
  • 科普| 北京的蝙蝠
    蝙蝠 蝙蝠,是唯一真正能夠飛行的哺乳類動物。在脊椎動物中,只有3個類群演化出真正的飛行能力,它們分別是:翼龍、鳥和蝙蝠。其餘一些哺乳類,如鼯鼠、鼯猴,雖然也演化出翼膜,但其僅僅能短距離的滑翔,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飛行。
  • 如何告訴小朋友:野生動物不能吃
    如何告訴小朋友:野生動物不能吃 2020-05-14 1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蝙蝠病毒
    明確將蝙蝠之左偏設為'蟲』而非鳥,是將蝙蝠與鳥類區別開來的最佳定義。在分類研究方面,人類對蝙蝠的研究深度遠遠不如其他哺乳動物,在我國古代,先哲用「鳥獸蟲魚」籠統地稱呼自然界的各種動物; 帶蟲字旁的動物,只是造字時覺得與蟲有關,並不代表分類。所以,萬萬不可根據字形妄下結論,望文生義。「蟲」這個字、作為偏旁使用組成的合體字有很多 。
  • 除了人類,蝙蝠還有天敵嗎?是什麼動物?
    但是,蝙蝠的生態位並不高,這一點從它們小小的體型就能看出來了。因此,在自然界中,蝙蝠也是有少量天敵存在的。下面我們就來介紹幾種。在開始之前,我們先把天敵的定義再說一遍,天敵是指A動物主要威脅或者吃動物B,那麼我們說A是B的天敵。所以,並不是說一種動物偶爾捕獵另一種動物就能稱得上是天敵了。基於這個前提,我們先來排除幾種經常被誤認為是蝙蝠天敵的動物。
  • 揭秘為什麼蝙蝠是哺乳動物,卻是「蟲」字旁?原來還有那麼多學問
    下面一一來解析——一、古人最初的認識——「蟲」,古代泛指所有的動物古代所有的動物都可以用「蟲」字來泛指,這應該是含義最廣的「蟲」字了。人稱為「走蟲或倮蟲」;老虎稱為「大蟲」,蛇稱為「長蟲」,魚稱「水蟲」,鳥稱「羽蟲」,有介殼的稱為「介蟲」,還有什麼不能用「蟲」來表示的呢?
  • 早就警惕我們,野味不能吃!
    這種病毒通過受感染動物的血液、糞便和尿液等體液傳播給人類,如果人類殺死並屠宰受感染的動物作為食物,就會暴露於病毒之下。 這種做法在西非熱帶森林的部分地區很常見,例如,「蝙蝠湯」是這個地區的一道美食。
  • 蝙蝠的祖先是鳥類還是哺乳動物?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了它
    我們知道,天空是鳥類的專屬領域,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人類一直希望能突破自身限制,翱翔藍天。客觀地說,一種生物是否具備飛翔本領,與身體多項指標有關,例如骨骼重量、身長等。另外,是否能飛行也與身體內部組織或結構有關。很明顯,不管是從骨骼重量、身高還是身體器官的角度來看,人類都不具備飛行優勢。
  • 西方人說蝙蝠是巫婆搭檔,理由:黑又醜 東方人吃蝙蝠又是為啥?
    因為這場疫病的緣故,大家突然對蝙蝠這種很冷門的生物感興趣起來。甚至有人說疫病的源頭,就在蝙蝠那裡。事實上人類,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對於生長在偏僻無人煙處的生物,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若是這種生物與普通的生物長相上還有較大差異,那就更會加強這種恐懼感。
  • 惡物成吉兆,看蝙蝠在古代的獨特地位
    白蝙蝠的隱居確實達到了保全自我的效果,但是與它相伴的不再是別的動物可以享受到的陽光雨露,而是寂寞陰冷與無盡的黑暗。不過白居易這裡卻把蝙蝠視為可以保全自我忍受寂寞的隱士。在我們古代的傳說和故事中經常可以看到有長壽的隱者,獨居避世吃松果延壽,在白居易的筆下的蝙蝠也是這樣。
  • 蝙蝠的起源和演化簡史:它的祖先不是老鼠也不是翼龍
    大家的共同祖先,都是原始的真獸下綱動物。哺乳動物起源於距今2.25億年前的晚三疊紀,而真獸下綱出現於大約1億至9000萬年前。今天的哺乳動物只有原獸(鴨嘴獸)、後獸(有袋類)和真獸三個下綱,而在中生代,下綱一級的分類群至少有15個,真獸下綱是其中存在感很低的一個類群,多樣性和豐度都非常小。
  • 蝙蝠的祖先究竟是誰?科學家發現化石,神秘面紗終於揭開!
    自恐龍徹底滅絕之後,地球的中生代也結束了,並開啟全新的新生代,當時的地質時代主要分為三個紀,分別是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等到了第4紀的時候,哺乳動物便成為地球上的支配者,其中就包含一種飛行動物,那就是蝙蝠。很多人對蝙蝠的了解都比較局限,認為它是一種黑黝黝的飛行動物,沒有什麼美觀可言。
  • 養只蝙蝠當寵物 不能太帥了
    蝙蝠:我是德古拉伯爵。主人掐著脖子:你說啥? 蝙蝠:我是寶寶。蝙蝠:鏟屎的,能不能不偷拍我。蝙蝠:我說了別偷拍我,我生氣了哦。蝙蝠:算了,我自己賣萌玩了。由於這種籠子,家裡的貓老站在旁邊看,所以準備給它換個封閉的。蝙蝠:糟糕,偷吃被發現了,鏟屎的,吃個東西也要拍啊。
  • 蝙蝠是其中之一,記得教訓不能再吃
    #拒絕食用野生動物#這裡列出一些不可吃的鳥類,它們一般是比較兇狠或吃髒的東西為主的。或者這些鳥食帶血肉類,都是人可憎惡的。蝙蝠也列在其中,大家注意了,為了你的身體健康,一定要聽上帝的吩咐,不可再吃以下的鳥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