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一下|《小丑》裡展示的美國社會

2020-12-05 北方公園NorthPark

第92屆奧斯卡如期舉行。在一片歡呼聲中,華金·菲尼克斯接過屬於他的小金人,成為本屆奧斯卡的影帝。

但除了最佳男演員之外,在其餘的整整10項提名中,小丑只拿到了《最佳原創配樂獎》,在這個夜晚只能算中規中矩。

獎項舞臺之外,《小丑》在輿論場上的爆發力,顯然要更強一些。一方面,它受到廣大觀眾熱捧,以5000萬美元的成本在全球斬獲10億美元票房,刷新R級電影的全球票房記錄,國內的豆瓣、國外的IMDb上都拿到超高評分;另一方面,它卻被美國主流影評界唾棄,metacritic上僅有59%的分數。影評界對這部電影的好評主要只集中在華金的演技上。

為什麼小丑的觀眾和媒體口碑會產生如此兩極分化?實際上,口碑上的分化背後,是一個更為分化的美國。

這期解釋一下,我們帶大家看看,《小丑》裡展現的美國社會,到底有幾分真,幾分假——

解釋一下 Vol.10 | 《小丑》裡展示的美國社會

電影一開場,主角亞瑟扮成的小丑,站在一家樂器店門口充當人肉廣告牌,他不斷旋轉手中的招牌,以吸引路人注意。突然,一群青少年衝過來,他們砸爛廣告牌,給亞瑟一頓毒打。這件事傳到公司,同事為了讓他能有安全感,塞給他一把手槍。接過手槍後,亞瑟一直將它帶在身上。等到下一次在醫院為孩子們表演時,手槍不慎掉了下來,亞瑟馬上被舉報,丟掉了工作。在回家的列車上,亞瑟慘遭三個西裝筆挺的華爾街精英毆打,一切都像是街頭慘劇的重演。只不過這一次,亞瑟有了反擊的武器。他毫不猶豫射殺了其中兩人,剩下一人只是腿部中槍,但亞瑟追出站臺,將他擊殺。

手槍,可以看做是亞瑟變身成小丑的直接誘因。

回到現實世界,亞瑟用來殺人的手槍可以看成是美國槍枝管理現狀的縮影。經politifact 論證,美國人口僅佔世界人口比例的5%,但美國人卻擁有全世界42%的民用槍枝。大規模持槍背後,對應著恐怖的死亡數據。

2012年,位於美國康乃狄克洲的某小學發生大規模槍擊案,20名兒童和7名成人喪生。從這次槍擊案算起,截止2018年2月,美國至少發生了239起校園槍擊案,其中438人中槍,138人喪生。

是不是覺得這個數據已經足夠嚇人了?更嚇人的是,在這239起校園槍擊案中,僅有16起能算作大規模槍擊案,因為只有四人或者四人以上中槍,才能算是大規模槍擊事件。自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美國發生了1624起大規模槍擊案,其中1875人喪生,6868人受傷。

槍越多,槍擊案就越多,控槍成為美國的年經問題。槍擊案嚇人,但美國各界早已默認了一套流程:哀悼—譴責—討論如何控槍—然後不了了之。像亞瑟這樣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能輕鬆從同事手裡拿到一把槍,背後牽出的是槍枝溯源管理問題,一份2017年的研究表明,美國有約22%的持槍者,在買槍時沒有接受任何背景調查。

2012年校園槍擊案後,兩黨議員聯合發起了一項跨黨派槍枝背景調查修正案投票,被稱為 Manchin-Toomey 修正案,這筆修正案意在堵上美國的槍枝背調最後一個漏洞,「gun show loophole」。雖然在槍店買槍需要接受背調,但同時,美國法律允許個人賣家隨意販售槍枝,包括向沒有持槍證者賣槍。Manchin Toomey 修正案有機會堵上這個漏洞,但卻以6票之差沒能通過參議院,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評論:這是華盛頓恥辱的一天。

到了2020年,美國的控槍問題依然嚴重,阿姆的最新專輯就用了很大篇幅講槍枝問題。

手槍只是讓亞瑟成為小丑的原因之一,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社會福利被大幅削減。

亞瑟患嚴重的精神疾病,隨時可能發出無法控制的大笑,以至於他必須隨身攜帶一張卡片,方便發病時向路人解釋他的病情。為了維持生活,他必須定期向社工匯報,好換取7種用於控制病情的藥物。在車站射殺第三個人後,亞瑟的精神崩潰,他逃到一家公共廁所開始起舞,回家之後幻想自己和鄰居來了一發。亞瑟在和社工進行第二次對話時得知,市政府大幅削減預算。

政府對社會福利的削減,對亞瑟產生了兩個直接影響。第一, 他失去了唯一的心理疏導渠道;第二, 他停藥了。

在停藥之後,亞瑟開始陷入情緒失控,他對鄰居的幻想越來越頻繁,他幻想鄰居看他的脫口秀,幻想鄰居成為他的女友,幻想女友在他母親重病時陪伴在他身邊。對應現實,按照川普政府最新的財政預算,他計劃削減醫療補助,醫療保險,社會保障三項社會福利。整個衛生和公共服務部 HHS 預算將被削減179億美元,對比2017年削減21%,其中 SAMHSA 藥物濫用和精神健康服務管理局,資金將被削減6億美元。

作為對比,一份2018年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的心理健康危機的根源,和電影中亞瑟遇到的一樣:缺乏治療手段。

電影中,亞瑟的母親就曾住在阿卡姆瘋人院,在尋找母親醫療檔案時,亞瑟和工作人員有這樣一段對話:

「什麼人會被送進來這裡,他們都犯過罪嗎?」

「是的,有些是的。有些只是瘋了,會對自己或者他人構成危險。」

這也是美國心理健康危機的一部分,上世紀中葉,美國的「瘋人院」被陸續關閉,像亞瑟母親這樣的人最終只能被關進監獄,而不是送醫治療。監獄是精神病患最不應該呆的地方之一,他們很難被保釋,通常會被關相對更長的時間。

拿紐約附近最重要的監獄rikers島舉例,這裡犯人的平均監禁時間是42天,但精神病患的平均監禁時間高達215天。在監獄裡,精神病患比普通囚犯更容易被關禁閉,更容易被性侵,甚至有更高的自殺機率。

作者 Alisa Roth 在《瘋狂》一書中記載到:"在過去200多年裡,我們只知道把精神病患者關進監獄,讓他們的病情惡化。我們知道怎麼把這些人關起來,現在我們需要弄清楚怎麼把他們治好。"

治療才是關鍵,而像亞瑟母親這樣的人,即便任憑男友虐待亞瑟,最終也還是成為了亞瑟的監護人。在神經犯罪學家看來,亞瑟作為一個精神病患,先獲得槍枝,然後突然被迫停藥,再走向犯罪的路徑非常真實。

亞瑟成為小丑的過程,不過是哥譚市無數走投無路的窮人蛻變的過程之一。亞瑟之所以會被無數暴徒視為心中的偶像,並不是因為小丑面具看起來很酷,而是小丑和他們具備的共性,貧窮,孤獨,失去工作,不被理解,身患精神疾病。

在他們看來,世界就像是小丑嘴裡說的那句話一樣:「Is it just me or is it getting crazier out there?」

美國媒體評論界對《小丑》不乏溢美之詞,但更多的還是對《小丑》帶來的影響表示擔憂。有電影院甚至在小丑放映時排出警察站崗,禁止戴面具首映,他們怕的就是出現《黑暗騎士》首映時的悲劇。

難道電影導致了犯罪?當然不是,《小丑》的故事和內核並不新鮮,早在39年前,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計程車司機》,其中的暴力和絕望比起《小丑》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底層人民在社會重壓下異化的電影,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現:1982年老馬丁的《喜劇之王》、1999年的《搏擊俱樂部》、2000年的《美國精神病人》......《小丑》不過是套了一層漫改電影的殼,撿了一個漫話歷史上最有名的工具人形象罷了。(關於小丑工具人的形象,參見我們上一次視頻。)

藝術只是現實的折射,如果一定要說是誰啟發了誰,不如說當下的美國過於魔幻,以至於熒幕裡的《小丑》真實的讓人害怕。但即便是具有類似或者相同內核的電影,《小丑》的成功也堪稱奇蹟。

1999年《搏擊俱樂部》票房慘敗,以6500萬美元成本,僅收回1億美元票房。其他電影則都是小成本製作,2000年的《美國精神病人》以700萬美元的成本獲得3400萬全球票房,屬實不易。而《小丑》,在2019年以5500美元成本,全球斬獲10億美元,這還是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缺席的情況下拿到的成績。

為什麼《小丑》取得了前輩們想都想不到的成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並不是單純一部漫改驚悚片,而是一部政治電影。許多媒體都把這部電影視作某種「晚期資本主義」的輓歌,甚至把它歸類到近年新興的「社會恐怖片」類型中(如《逃出絕命鎮》)。

於是,《小丑》因為其中體現的民粹元素、恐怖主義元素以及其煽動性受到越多來自於文化精英的批評,就會吸引越多普通的、底層的人民。《小丑》引發的評價分化,其實可以看做是一種政治立場的對立。

哥譚市是虛構的,但發生在哥譚市的事情,卻有可能在真實世界裡,也正在發生。而你是否認可這一點,也許,就決定了你對小丑給出的評價。

文稿:王小笨 泡麵頭

視頻:捏一橫

旁白:木村拓周

● ● ● ●

相關焦點

  • 在殘酷的社會裡,Joker是怎麼變成《小丑》的?
    據說,看到小丑的「笑」的人,大部分都哭了。「過度美化暴力」,這是很多人對電影《小丑》的憂慮之聲。2012年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後,在美國引發了影院槍擊事件,令人擔憂。「這種暴力針對的是不顧弱者的殘酷社會。」但是,也有人呼籲大家更多的關注電影描寫的極度貧富差距。像這樣,《小丑》實際上是一部雙面電影,即是一部雙面角色。
  • 《小丑》裡的「小丑」:未婚妻是骨感美人,從未看過《黑暗騎士》
    翻開傑昆的履歷,他提名和獲得的表演獎項,足以寫滿一張A4紙,但他出演的多是配角和小成本電影,他似乎在有意無意地拒絕主流,這大概也能解釋,傑昆為何在當年放棄出演漫威電影《奇異博士》了。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這些配角和小成本電影,就會發現傑昆出演的其實都是「大角色」。
  • 《小丑》:小丑不是一個人,是一個靈魂
    一開始,亞瑟是一個有著正常而溫暖的心的人,他會讓坐在公共汽車前面的男孩們高興,即使他對男孩的母親感到厭惡,他仍然把卡片交給她解釋他的行為。他和他母親住在一起,母親和兒子都喜歡一個名為《莫瑞富蘭克林現場秀》節目的文件,主持人莫瑞的演員是羅伯特德尼羅,一直是亞瑟的偶像。
  • 黑人死亡事件激活了當代社會的哥譚模式——小丑
    伴隨著現在美國的軍警出動,宵禁,打砸搶燒,因人權問題而在全國爆發的大規模衝突,我想到了之前關於這部《小丑》的一句影評:這是一部耀眼、坎坷的精神病人道德劇,呼應了如今這個充斥著非自願獨身者、槍擊案槍手、「無希望」政治的時代,呼應了如今這個被壓垮的夢想催生出仇恨的時代。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飛越瘋人院》的出現則讓好萊塢製造的大量英雄史詩般的傳奇和美國夢掀開一片衣角,讓人窺探到殘酷而荒誕的現實。在此之後,好萊塢電影又進入一輪新的循環。喜劇、傳奇、悲劇輪番佔據奧斯卡的最佳影片。
  • 當一個老實人被逼成「暴力狂」:《小丑》如何成為了小丑?
    一開頭就將亞瑟所生活的美國高譚市緊張的社會矛盾,通過電視新聞做了側面介紹:「垃圾工人罷工,每天堆積一萬噸垃圾,連高級住宅區都成了貧民窟。」衛生局長因此宣布,城市進入數十年來的第一次緊急狀態。但是他終於發現,原來在社會眼中,不論生死,他都毫不重要,就像高譚市裡無處不在的垃圾一樣,隨時要被人扔掉了事。參與市長競選的億萬富翁託馬斯韋恩,在電視裡輕蔑地把像他這樣的底層市民,那些舉牌上街抗議的窮人們,都比喻為小丑,並拒絕道歉。
  • 恐怖狂潮,小丑歸來,《小丑回魂2》即將上映
    恐怖狂潮,小丑歸來,《小丑回魂2》即將上映導語:這裡的小丑不是在馬戲團表演雜耍,帶給遊客歡樂的小丑。也不是DC漫畫裡的超級反派Joker。它充滿了恐怖的氣息,它恐嚇、傷害兒童,它在三十年後再次歸來。早在1990年,《小丑回魂》在美國上映。
  • 美國暴力事件:現實中的一部《小丑》
    文/牧遙美國暴力事件越演越烈,目前已經超過20州30幾個城市在街頭爆發抗議活動。這道「美麗的風景線」在美國真實上演了,甚至連電影情節都成了現實。蝙蝠俠、小丑等角色紛紛走向街頭。這些橋段往往我們只能在電影裡看到,實在沒想到在美國的現實中竟然成真了。而美國的暴力事件讓我想起了《小丑》這部電影,整個發展過程如出一轍,實在有些諷刺。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小丑》的誕生吧。影片的主角是一名叫做亞瑟的中年人,單親家庭,人小有病,長年吃藥,而且還有嚴重的精神病,母親更是有幻想症。
  • 《小丑》對現實的映射
    《小丑》從一開場便描述了一個骯髒混亂的哥譚,處於社會底層的環衛工人首先發起罷工,成千上萬的垃圾堆積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讓街道從裡到外都髒透了。然而這種髒也只會引起普通民眾的反感,鏡頭掃過音樂廳裡的上流社會舉辦的慈善晚會,那裡永遠乾淨敞亮。
  • 誰才是真正反派,是小丑?還是創造他的腐敗社會?
    《小丑Joker》是一出時代悲劇,而Joker則是悲劇下的產物。Arthur各方面來說都是社會底層的弱勢。單親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營養不良。身心裡都有著缺陷,患有精神官能症的他總在受到刺激時無法控制大笑,因此並不善言詞,卻從小因為媽媽一席:「你註定要帶給他人歡樂。」
  • 《小丑》菲尼克斯演出了小丑蛻變的6個層次,金球獎影帝實至名歸
    原來這部《小丑》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文藝片,獨立於DC宇宙外的獨立電影。所以如果你是奔著超級英雄去的,估計會大大的失望,但是如果你能接受文藝片,這部電影就會成為大大的驚喜,為傑昆·菲尼克斯的超凡演技鼓爛了手掌。這部電影從另外一個角度告訴了我們關於小丑的起源,而傑昆·菲尼克斯則展示了小丑蛻變的清晰的層次感。
  • 《小丑》它來了!(文末附網盤)
    翻譯一下就是:如果可以,我想給小丑更多獎! 試想一下,如果《小丑》沒有先在威尼斯拿下大獎,獲得海外影評人肯定和全網熱度鋪墊;而是和其他電影一樣,等著上映前讓爛番茄影評人點評,最終出了個普普通通的新鮮度分數,小丑的票房還會像現在這麼高嗎?
  • 能解釋一下閃點、不義聯盟有什麼關係嗎?BVS裡閃電俠穿越回來警告...
    先說一下《閃點》和《不義聯盟》不是同一個世界的。《閃點》起主世界的故事,閃電俠為了救自己的母親,穿越時空,卻導致了現實的錯亂,大超沒有被克拉克夫婦收養,被美國政府囚禁起來研究;哥譚市,小巷裡被殺死的是布魯斯韋恩,然後湯馬斯韋恩為子報仇,成為蝙蝠俠,瑪莎韋恩喪子瘋了,變成了小丑;鋼骨成為政府的工具;ww和海王聯合發動世界戰爭。然後閃電俠不得不回到過去,阻止自己救自己的母親,結束了閃點,開啟了NEW52的故事。
  • 美國一家電影院拒絕上映DC《小丑》,原來這裡曾出現殺人的小丑!
    近日來,DC《小丑》這部電影想必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因為它以過硬的實力稱霸了威尼斯電影節,並且還斬獲了金獅獎,由此可知這部電影的魅力到底有多麼大了。小夏自己看預告片的時候,都覺得這部電影肯定非常好看,只不過不在國內上映還是讓人非常遺憾的。
  • 《小丑》,為何全世界都在關注他/它
    是漫威的《鋼鐵俠》、《雷神》、《美國隊長》、《復仇者聯盟》是DC的《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正義聯盟》 自小羅伯特唐尼一炮而紅的那天起,在過去11年的時間裡,超級英雄電影佔領了大部分電影市場,以特效+搞笑為招牌的漫威在票房戰場上更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 「CF」小丑在我身邊?原來CF裡有這麼多「小丑」!
    而近期的「小丑梗」也是在各大網絡平臺屢屢刷屏,「小丑在我身邊」、「小丑竟是我自己」。一時間,那個曾生活在馬戲團裡的喜劇演員、電影《Batman》裡的傑克、《數碼寶貝》裡的黑暗四天王之首,竟一下活躍在我們的周圍。然而隨著演變,這個曾充滿滑稽性的名詞也逐漸變味,成為了對於自己的調侃,細細品味,儘是心酸。
  • DC漫畫《蝙蝠俠:三個小丑》解密:各有特色的「小丑」由來與謎團
    DC 漫畫正史宇宙近年來最神秘的設定,就是「三個小丑」究竟真相為何?這角色被創造將近80 年,有非常瘋狂且難以理解的多元個性,當時基本上所有粉絲都認為「小丑」個性捉摸不透,認為他的人物個性隨時在變動,但若是有複數的「小丑」 ,就能解釋為何每一段時間都讓這位蝙蝠俠死敵看起來不一樣的原因。
  • 小丑是什麼梗?
    卻又十分卑微的舔 形象躍然手機屏幕上最後的小丑表情包更是這場對話的點睛之筆正如《浮誇》裡唱的那樣:那年十八 母校舞會站著如嘍囉啊~原來自己只不過是女神和男神萬眾矚目的舞臺下面在邊邊角角站著的、一位絲毫不起眼的小丑罷了在 那個故事裡 指代的是
  • DC漫畫《蝙蝠俠:三個小丑》解密:各有特色的「小丑」由來與謎團
    DC 漫畫正史宇宙近年來最神秘的設定,就是「三個小丑」究竟真相為何?這角色被創造將近80 年,有非常瘋狂且難以理解的多元個性,當時基本上所有粉絲都認為「小丑」個性捉摸不透,認為他的人物個性隨時在變動,但若是有複數的「小丑」 ,就能解釋為何每一段時間都讓這位蝙蝠俠死敵看起來不一樣的原因。為此,這篇文章就來從頭到尾徹底解析「三個小丑」的謎團!
  • 《小丑joker》上帝給他一副愛笑的臉,為何小丑卻並不快樂?
    其實原因還要從《蝙蝠俠:黑暗騎士》說起,當年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有一個男子扮演小丑在電影院殺人,震驚了當時的美國,因此這次也是不想重蹈覆轍才加強治安管理,也算是情有可原了。一、 環境的影響在影片開頭,亞瑟在梳妝鏡面前化著小丑的妝容,從背景音樂中,我們可以聽見民風淳樸的哥譚市正在放著廣播,廣播提到現在市內幾乎沒有人來處理垃圾,到處都是堆積如山的垃圾,出門就是一股惡臭襲來,似乎所有的社會秩序都亂套了。後來當亞瑟回家的時候,我們確實可以看到路上有很多垃圾,但是卻沒有一個人主動去清掃,這讓我們看見了這個城市的無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