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浪費也是一種生存策略
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提到青蛙一次產出成千上萬隻卵,只為了少數幾個子代成蛙,這是巨大的浪費!在大自然的生態系統中,像青蛙產卵這樣的浪費現象還有很多——魚類、老鼠等眾多生物,它們都通過大量地繁殖後代來確保種群的延續,雖然後代中大部分會死去,但對個體而言絕對的死亡卻換來了整個種族的存活。對於這些相對弱勢的動物而言,它們面對大自然殘酷的物競天擇,能夠使得族群延續的唯一辦法就是充分利用「大數法則」來對衝未知的風險,努力找到不可控因素當中的某種確定性。這種看似浪費的行為其實是生物千百萬年進化而來的生存策略——R策略。像蚊子那些能夠用一個巴掌輕易拍死的弱勢動物,不管人類如何使用殺蟲劑、毒餌等各種手段,它們卻總是打不死,殺不淨、滅不絕,這就是它們以充足的數量優勢來對抗風險的生存策略。
二、浪費使得
低智商動物擁有最高級的智慧
螞蟻可以說是最勤勞的動物——尤其是工蟻,它們幾乎不怎麼睡覺,每天只知道忙忙碌碌地在自己的二維世界當中盡忠職守。單只螞蟻的智商非常有限,幾乎無法獨自存活;但是當它們融入到整個蟻群當中時卻成就了世界上最聰明的「智慧生存系統」。
在外出覓食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工蟻都在盲目地搜索目標。一旦某一隻工蟻發現了食物,它會毫不猶豫地搬回巢穴,在歸途中散發一種信息素。如果這個地方有很多米粒,這隻工蟻就會反覆運輸,每走過一次,所散發的信息素都會形成強化標記。而其它工蟻由於沒有找到食物所以不會留下任何信息,但是它們會被這個反覆標記過的道路所吸引,逐漸聚攏過來參與運輸,並在食物與巢穴之間探索出最優路線,形成信息的增強迴路,於是,一個自發地臨時搭建的「智慧物流」運輸系統就這樣快速地建立起來。曾有管理學者藉助這套仿生學理論為美國的西南航空公司設計出一套智能貨運系統,節省了大量的成本。
由此看來,工蟻在覓食過程當中也是採用規模化的「大數法則」,雖然絕大多數工蟻無果的覓食行為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是面對未知的探索,沒人知道哪一隻螞蟻會成為那個幸運兒,因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大量的工蟻同時進行地毯式搜索。可以說,沒有大量的浪費就不會有後續的「智慧物流」——這絕不是個體的勝利,而是整個群體的勝利。這種表面上看起來的浪費本質上是一種高效地探索與迭代,它使得像螞蟻這樣的單只低智商動物組成「超級有機體」後擁有了最高級智慧。任何一個真正有效的路徑,一定不是靠天才的設計師規劃出來的,而是通過反覆試錯探索出來的。
三、浪費是群系統對大自然的祭祀
在蜜蜂、螞蟻這樣的社會性昆蟲當中,從覓食、繁殖到個體的死亡,生命能量的浪費隨處可見,這種現象已然成為群系統的一個基本的生存法則。然而,這並不是無意義的消耗,每一次無果的行為背後都有群系統中強烈的目標感和高效的行動指南作為底層代碼。
凱文·凱利將群系統的好處總結為以下幾點:
1、可適應——只有包含了許多構件的整體才能夠在其部分構件失效的情況下仍然繼續生存或適應新的激勵信號。
2、可進化——只有群系統才可能將局部構件歷經時間演變而獲得的適應性從一個構件傳遞到另一個構件(從身體到基因,從個體到群體);而非群體系統卻不能實現這種進化。
3、具有彈性——由於群系統是建立在眾多並行關係之上的,所以存在冗餘。個體行為無足輕重,小故障猶如河流中轉瞬即逝的一朵小浪花;就算是大的故障,在更高的層級中也只相當於一個小故障,因而得以被抑制。
4、無限性——由於不強調個體的作用,因此在群系統中,正反饋有助於創造更多的新秩序,有效地突破了原始的局限,而且永無止境。
5、新穎性——由於後果與原因不成比例,因而群系統可以將小土丘變成令人驚訝的大山。系統中彼此關聯的個體所形成的組合呈指數級增長,其中蘊藏了無數新穎的可能性。
從凱文·凱利的分析能夠看出,用我們眼中的浪費來審視群系統的生存策略只不過是管中窺豹,甚至我們不曾想過這種浪費現象還能夠成為個體行為差錯的隔離帶與防火牆,可以有效地避免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失控》一書的英文名為「Out of Control」,大概在凱文·凱利眼中,群系統真正的控制權是一種超出人為的天為,這種低能動物組成的「超級有機體」也許恰恰代表了天道的運行規則,算是「幾於道」吧。
當我們哀嘆於那些勤勞的蜜蜂或螞蟻命喪於覓食無果的途中時,我們不曾想到這種生命能量的浪費本身就是對大自然的一種祭祀——與其說是浪費不如說是一種能量的回歸。也許正如《道德經》中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上帝在「設計」生命的生存形式時,也許本身就暗含著對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