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長江流域白鰭豚保護區內電拖網捕魚,這夥人栽了!
明知長江新螺段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常年禁捕區,漁民肖某海等六人仍受僱頻繁以電拖網捕魚方式在上述水域大肆非法捕撈,單次捕撈漁獲物最高達1.8噸。2020年9月、12月,經武漢市江漢區檢察院依法以非法捕撈水產品罪提起公訴,法院兩次開庭審理此案。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ngo Wagner/Picture Alliance 沿著海底用拖網捕撈海鮮的漁船會不加選擇地傷害海洋生物,並且破壞它們的棲息地。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拖網漁船還可能破壞海底微生物清除沿海水域中過量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加劇海洋汙染。 「這是第一篇研究拖網捕撈的實際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論文。」
-
全球最大漁船,一次可捕魚1500噸,可同時供100萬人食用
自此,他們成了海洋捕魚的「鼻祖」,至今仍有很多國家採用的還是原始的捕魚方式。但相比之下,在全球泛濫的另一種捕魚方式則採用的是先進的捕魚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全球最大的漁船這是一款以拖網形式捕撈魚獲的漁船,一次可捕魚1500噸,可同時供100萬人食用,而這艘海船中的「巨無霸」正是荷蘭的貝爾塔斯漁船。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
如今,一項新的研討標明,拖網漁船還可能毀壞海底微生物肅清沿海水域中過量營養物質的才能,從而加劇海洋汙染。「這是第一篇研討拖網捕撈的實踐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論文。」沒有參與該研討的美國加州大學河畔分校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家Sebastiaan Van de Velde說,「整個研討的角度十分新穎。」氮是海藻和被稱為浮遊植物的微小海藻等水生植物的重要營養素。
-
印尼總統:非法捕魚每年給印尼造成200億美元損失
據中新社雅加達10月11日報導,印尼總統佐科日前在日惹舉行的第二次國際漁業犯罪研討會上稱,非法捕魚每年給印尼造成高達2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加上65%的珊瑚礁面對受到破壞的威脅,他呼籲全球合作打擊非法捕魚,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
獐子島員工稱採捕方法對海底生態破壞嚴重:扇貝可能是嗆死的
原標題:獐子島員工稱採捕方法對海底生態破壞嚴重:扇貝可能是嗆死的 摘要 【獐子島員工稱採捕方法對海底生態破壞嚴重:扇貝可能是嗆死的】11月21日,澎湃新聞記者在遼寧省大連市獐子島上採訪了多位扇貝養殖
-
一電魚團夥捕魚1.3萬斤,被罰款157萬!江蘇拉開「反電魚」大幕
這個由10人組成的團夥在禁漁期使用「電拖網」非法捕撈,已查明的漁獲物就達到1.3萬餘斤。隨著審判長的一錘定音,這個電魚團夥最終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被罰款157萬元!10名電魚者也分別被處以9至27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同時需承擔生態修復責任。庭審結束後,在眾人的見證下,500萬尾魚苗被放入高郵湖中,以修復湖區的漁業資源。
-
全球:3800平方公裡的「巨型冰山A68a」因撞擊海床而一角崩解!
一塊被命名為「A68a」的巨型冰山的從一角開始崩解,目前看來可能是因撞擊海床而造成。這座面積有3800平方公裡的冰山此前一直在向南喬治亞島迫近,近日似乎正在隨著洋流轉向。 不過隨著轉動,這個巨型冰塊的一部分可能與海床發生剮蹭,造成崩解。
-
十年禁止捕魚,意味著什麼?
2020年一月開始,洞庭湖,長江一帶開始禁止捕魚,這些你知道嗎?自古以來,同庭湖,長江一帶,魚資源非常豐富,人們在哪裡居家樂業,幸福的生活,很多人,祖祖輩輩都是以打魚為生,誰曾想到,今年突然宣布十年禁止撲魚,這讓很多人措手不及其實禁止撲魚早就開始準備了,只是沒有實行,現在到了不得不實行了,長江流域,洞庭湖一帶,由於長期捕魚,加上一些汙染
-
科學家公布印度洋地震海床圖片 已山崩地裂(圖)
相關專題:印度洋海嘯席捲亞洲數國 近日英國科學家公布了去年年底印度洋大地震發生後,受板塊構造衝撞而發生變化的震中地區海床的首批圖片。這是人類歷史上大規模地震爆發後,海床首次被迅速觀察得到的結果。圖片顯示,受地震影響,印度洋海底山脊已倒塌,並形成數公裡寬的山崩地段。
-
海底光纜是如何鋪設的,破壞海底光纜又要承擔怎麼樣的代價
此外,還有其他不同規格的光纜,高防護的光纜主要用於近岸,需要抵禦堅硬鋒利的巖石以及船錨,魚船拖網了襲擊SMD公司,4.4米,重22噸,工作時需要帶著光纜掉入海中,可在兩千米深的海床上運行。鋪纜船未端通過牽引埋設犁前進。與此同時埋設犁下方會噴出高壓水流衝開泥土,讓後方的切割刀深入土層挖出約三米深的壕溝。光纜也順著放入其中。
-
為了非法捕魚,貴州一男子買了上萬元的全套潛水裝備……
4月14日,記者從綏陽縣公安局了解到,該縣旺草派出所查獲了一起非法電捕魚案件,犯罪嫌疑人竟然用全套潛水裝備作案,其專業程度秒殺常見的網魚、炸魚等非法捕魚方式,作案極其隱蔽、不易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第三十條規定「禁止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的方法進行捕撈」。
-
深海海床是生命禁區?
究竟多深的海床才能達到微生物不能承受的高溫?這個問題一直是日本海洋地球科學技術局(JAMSTEC)和德國不萊梅大學海洋環境科學中心(MARUM)的合作探索重點。國際海洋探索項目(IODP)的一次考察提供了有關海底生命溫度承受極限的新見解,這個發現近期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深海海床沉積物往往難以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