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海底有遠古塵埃的痕跡,這些塵埃可能改變了地球的氣候,新的研究表明,這些塵埃來自冰河時代的冰川下面,也就是現在的阿根廷。
大約兩萬年前,這些微小的礦物質被強烈的西風吹起,在最終到達太平洋中緯度地區之前,它們幾乎走遍了整個地球。
重要的是,它們攜帶了一種可以解釋一段時期全球變冷的營養物質。這種成分就是鐵。
鐵是海洋中微小藻類(即浮遊植物)的重要營養物質,這些生物又是地球氣候的基本組成部分。
這是因為浮遊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碳,從而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儲存在海洋中,推動全球變冷。它們甚至可能代表著「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碳封存機制」。
今天,鐵仍然有助於給海洋施肥,但在地球上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的頂峰時期,季節性冰川融化期間,更多含鐵塵埃被挖掘出來,並以更高的速度被吹進海洋。
德國奧爾登堡大學的地球科學家Torben Struve說,所有這些額外的鐵供給浮遊植物,然後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這可能有助於解釋「地球為什麼在那個時候會變得如此寒冷」。
因此,一些科學家認為鐵肥可能是增加海洋碳匯的一種有效方式,並在未來幫助我們的地球降溫。
但這種地球工程是一種危險且有爭議的策略,這項新研究的結果只是表明需要多少塵埃才能產生足夠大的影響。
如今,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從約280 ppm(百萬分之415)上升到約415 ppm(百萬分之415),遠遠高於自然水平。
然而,在上一個冰河時代,先前的模型已經證實,含鐵塵埃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了約百萬分之40。
這大約是那個冰期和接下來的間冰期之間自然變化的一半,甚至還不到我們自己排放量的四分之一。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決心進一步了解這個複雜的反饋系統,希望有一天它能改善我們的氣候模型,或幫助我們捕捉更多的大氣碳。
這項新研究分析了南極洲、紐西蘭和智利之間南太平洋的18個沉積物巖芯,將古代塵埃的化學指紋與幾個不同大陸的地質數據進行了比較。
最後,研究結果表明,80%的含鐵塵埃來自現在的阿根廷西北部——它們很可能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那裡,在上一個主要冰河時期,隨著強大的西風吹了大約2萬公裡(12400英裡)。
這是一個獨特而有趣的發現,因為今天,來自澳大利亞河流和湖泊的沙塵佔據了整個研究區域。
即使在過去,巴塔哥尼亞通常被認為是長途旅行的古老沙塵的主要來源,而不是更遠的中南美北部地區。
「我們驚訝地發現,沙塵的來源和運輸路線與今天完全不同,也與我們的預期不同,」斯特魯夫說。
「全球變暖改變了源頭地區的風向和環境條件。」
即使像灰塵這樣的小東西也會產生全球性的影響。在我們首次發現其對氣候系統的影響三十年後,我們仍在對這些微觀礦物質了解更多,包括它們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