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國地質局公布一項數據,其中表示:由黃石火山公園引發的地震頻率高達上千次,這一度引起了網友的關注,畢竟美國並不是地震多發國。所以,美國之所以地震頻率高,只是受到了黃石火山公園的影響,而且,這些地震的級別都非常小,比起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地震多發國來說,根本微不足道。
日本的地震不僅頻發,而且級別都不低,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日本每年地震次數平均不低於1500次,長期居住在這種環境之下,該國人民也都習慣了。日本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地震頻率,完全是因為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受到板塊之間的碰撞影響,就會導致地震多發。
根據中國地震臺網顯示,日本東岸近海處在1月3日發生了5.6級的破壞性地震,不過好在這次地震的影響不大。但沒想到幾天後,日本的地質學家就發現在本州島南海槽陸海板塊交界處有板塊移動的跡象,由於這次比較特別,所以,地質學家認為在不久後,日本將會爆發一場強級別的地震。
這條消息傳出不久,日本放送協會(NHK)網站也刊登了一篇文章,這是日本地質學家對該板塊的研究數據,其中明確指出,如果日本本州南海槽板塊出現劇烈移動,那麼將會引起級別不低於9.1級的大地震,而且,還有可能引來海嘯和火山爆發。
為什麼這個板塊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呢?其實,縱觀日本的地震記錄,就會發現有十幾次大地震和該板塊的移動有關,而且,地質學家還觀察到這其中存在周期性。目前,地質學家發現這個板塊每隔90至150年就會進行一次劇烈移動,從而引發大規模地震,從資料顯示,上一次因為該板塊移動而發生的地震是「昭和東南大地震」,其級別達到芮氏8級,在這次地震中,有多處縣城遭嚴重破壞,上千人死亡。
昭和東南大地震
不過,比起2011年3月11日爆發的「東日本大地震」來說,「昭和東南大地震」所造成的影響就顯得微不足道,根據當時的報告顯示,「東日本大地震」達到芮氏9級,10米高的海嘯席捲日本城市,造成2.7萬人死亡,隨後還引起了爆炸、核洩漏的事故。如果本州南海槽陸海板塊發生地震,其所帶來的影響,會比這些還要大。
東日本大地震
根據日本地震專家委員會的預測數據顯示,本州南海槽陸海板塊如果出現9.1級的地震,裂度又達到7的話,至少會有32萬人因此受災,而且,還會帶來高達20米的海嘯,這會讓相鄰的濱岡核電站遭遇海水淹沒,到時候,可能又會引起核洩漏事件,那麼位於本州島上的三大都市圈可能也難逃影響。
這次地震的概率到底有多高呢?根據日本地質學家的研究表示,在2013年的時候,該地區的地震概率已達到70%,而到2018年時,該地區的地震概率高達80%,如今已是2020年,這個概率可能又會提升,所以,這次地震有可能真的會爆發。而到時候,受到影響的可不只是日本,和他們相鄰的國家可能也會被波及。
現代人類的科技水平雖然很高,但是在面對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還是顯得十分弱小,尤其是地震,我們現在還無法達到精準預測,所以一旦高強度的地震來臨,我們只能無奈接受。只希望這次地震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小,也希望我們的科學家能夠早日將地震預警技術提升到秒級響應,或許到那時,我們能夠將影響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