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大神龍
四大神龍指青龍、應龍、燭龍,冰夷。其中青龍、應龍都有神龍之稱,燭龍與冰夷不足以進位為天神,只是鐘山山神與黃河河神。實際上古代並沒有這個四大神龍組合,只是後世總結得到,青龍、應龍有真龍、祖龍之稱。
*真龍、祖龍:古代認為只有如應龍一樣生有羽翼的才是真龍。祖龍,即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最古老的龍,也就是生有鬣毛(動物頭頸部長毛)的應龍。
1.青龍:
青龍沒有實體,是四象中少陽、五行中木行所化,為東方七宿,天之東陸。它不僅與天之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創造世界,而且生五億天地。
*四象:指天空東南西北四大星區。古代把天空的恆星劃分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分別是東蒼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又指《易傳》中的少陽,少陰,老陽,老陰。易傳四象與星宿四象相互融合,青龍表少陽主春,白虎表少陰主秋,朱雀老陽主夏,玄武老陰主冬。四象又衍生出來八卦,即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五行:五行是古代哲學觀,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佔卜等方面。五行的五種基本動態為金(表斂聚)、木(表生長)、水(表浸潤)、火(表破滅)、土(表融合)。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1堪輿: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即看風水/2命理:觀察命主八字即算命,命主為先天的格局與生俱有非自己今生努力的結果,八字為生辰八字是一個人出生時的幹支曆日期,其中年幹和年支組成「年柱」,月幹和月支組成「月柱」,日幹和日支組成「日柱」,時幹和時支組成「時柱」,一共四個柱,四個幹和四個支共八個字故又稱四柱八字/3相術: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氣色、體態、手紋等推測吉兇禍福、貴賤夭壽,根據部們可分為面相、骨相、手相、乳相等/4佔卜:用龜殼、蓍草、銅錢、竹籤、紙牌或佔星等手段和徵兆來推斷未來的吉兇禍福。)
*東方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代中國天文學家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二十八宿。將其按方位及季節和四象,分為東、南、西、北四宮,每宮七宿,分別將各宮所屬七宿連綴想像為一種動物,以為是「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張衡在《靈憲》中有一番描述:「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
*天之東陸:為天文曆法術語,又稱東方蒼龍七宿,即角、亢、氐、房、 心、尾、箕七宿。
*天之四靈:即四大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融入了五行和方位,以不同顏色代表:東方青色為木,西方白色為金,南方赤色為火,北方黑色為水,中央黃色為土。
2.應龍:
應龍可大可小,大至宇宙無法容納,小能從容遊於無間之間,曾經開天闢地,造化萬物,司掌四季與黃帝子孫,更有滅世之能。應龍的常態都是頭顱枕於星宿、張宿,龍尾掛於柳宿、井宿,身體倚靠於太微垣三臺的巨龍。
*星宿:星宿是天文學術語,寓指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一宿通常包含一顆或者多顆恆星,古人將黃道附近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
*柳宿:屬土,為獐,故又稱柳土獐,為南方第三宿,居朱雀之嘴,其狀如柳葉,嘴為進食之用,故柳宿多吉。柳宿,星宿,張宿三宿均屬於長蛇座,柳宿位於蛇頭的位置。
*太微垣:為三垣之一,是三垣的上垣,位於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北鬥之南。以五帝座為中樞,共含20個星座,正星78顆,增星100顆。
*根據二十八星宿出現的方位,分為青龍七宿、朱雀七宿、白虎七宿、玄武七宿,具體名稱如下:
青龍七宿:角木蛟 亢金龍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朱雀七宿: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馬 張月鹿 翼火蛇 軫水蚓
白虎七宿:奎木狼 婁金狗 胃土雉 昴日雞 畢月烏 觜火猴 參水猿
玄武七宿:鬥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虛日鼠 危月燕 室火豬 壁水貐
3.燭龍:
燭龍身長千裡,不及應龍身軀廣大能彌宇宙而枕星辰;燭龍視晝暝夜等同日月,不及應龍、青龍創世之能;燭龍呼氣為夏、吹氣為冬,不及應龍司掌四季。
燭龍最早形象出自《山海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燭龍有一子名為「鼓」,被處死於鐘山之東。
4.冰夷:
冰夷為練氣士溺死而成黃河之神即河伯,是應龍手下的神祇,曾因不服應龍之命而被應龍擊敗,也曾被夷羿即大羿射瞎一隻眼睛,甚至被夷羿搶走了其妻雒嬪即洛神宓妃,只能向天帝告狀說:「為我殺羿」。冰夷在春秋時代還被孔子的徒弟澹臺滅明戲弄,更曾被莊子嘲諷為鼠目寸光,因此誕生瞭望洋興嘆的成語。
二、鐘鼓
鐘鼓為國產單機遊戲系列《古劍奇譚》中的燭龍之子,原型取自《山海經》中鐘山之子——鼓。《山海經·西次三經》「又西北四百二十裡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人面而龍身。」
鐘鼓本是不周山一條默默無聞的水虺,降生在盤古和燭龍兩位大神並立於世的世代。因被燭龍偶然間識得,成為一條通天徹地的巨龍。據官方小說記載,燭龍點化鐘鼓的原因在於使其能夠看到燭龍自己生命的歸途。自此與燭龍以父子情誼相待,其父燭龍大多數時間均陷入沉睡,在天地間第一把劍「始祖劍」由大鑄劍師襄垣鑄成之時曾短暫睜開過雙眼,此前已沉睡十餘萬年。由此可見不周山實為鐘鼓一直在打理。鐘鼓性格自我很難約束,只有其父親留下的幾句話來約束他。
鐘鼓降生於盤古在世之時,因此年齡遠比三皇(伏羲、神農、女媧)長久,曾間接幫助大鑄劍師襄垣打造弒神之兵「始祖劍」。
前面一篇講太子長琴和慳臾(qiān yú)時,提到慳臾化為黑龍以後,因在南方戲水造成災害而被天兵追拿,曾逃到不周山尋求鐘鼓的庇佑,鐘鼓本領強大,太子長琴只好彈琴先使鐘鼓陷入沉睡,而讓祝融共工去捉拿慳臾。可惜中途太子長琴發現黑龍慳臾就是舊時好友,所以琴聲一停,造成了鐘鼓和祝融共工的大戰,使得天塌地陷,不周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