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航天方面的成就不僅僅是在現代取得重大突破,在古代也具有輝煌的成就。我國對於"天"的探索,從漢朝時期便已經擁有不錯的成績,歷代天文學家以那蘸滿學識的筆墨,寫下了很多著名的篇章,給後世的我們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天文學瑰寶。
《易經》賁卦的象辭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古代除了大多數情況下是記載由觀察天象和物候決定農時季節的知識,也有關於作戰時期夜觀星象布局的相關典範。
而我國最出名的莫過於千年古書《五星佔》,是根據星雲的變化來判斷吉、兇以及時運,更加令人驚訝的是,其中對於金、木、土三大行星位置變換以及會和周期,與當今的測量數據極為接近,而這個是中國的天文學家於東漢時期便有如此領先於全球的水平。
北鬥導航自誕生以來,毫不誇張地說是備受全世界矚目的,甚至還有不少人表示該設備儼然能夠超越美利堅GPS的存在。自從我國2000年10第一課裝備發射之後,目前我國已經發射了54次,且全部都取得圓滿成功。
原本按照計劃,今年的6月16日便是最後一刻設備的發射時間,然而卻臨時出現了一點情況需要作出調整。根據《新華社》所報導稱:"新華社西昌6月16日電 發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發射前測試過程中,發現產品技術問題,發射任務推遲,發射時間待定。"
也就是說,原本定在6月16號上午10點整發射的設備由於技術問題而推遲發射。可令人萬萬想不到的是,美國東部到西部有很多地區城市網絡陷入癱瘓狀態,這也讓不少人將這兩件事聯繫在一起,擔心有圖謀不軌的人對北鬥進行網絡攻擊,才導致其正常發射。
據悉,如果這最後一刻設備發射成功之後,便標誌著中國北鬥系統完成全面組網,這其中意義非凡。而在發射的前一晚,我國很多主流媒體就已經對發射詳情進行報導,其中也包括央視新聞、中央臺等,都等待著直播動人心脾的一幕。然而這場"盛宴"卻活生生被打斷了,官方只宣布是由於技術原因而推遲發射,其他的便沒有透露。
正是這種在發射前一刻,官方才宣布由於技術原因而將推遲發射,才會在在網絡上引發各種猜測。根據官方所發布消息稱,我國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表示在國際上火箭發射遇到困難而推遲發射的情況經常發生。
原因說起來也簡單,就是因為組成火箭的零件有成千上萬個,並且系統及其複雜,在組裝運輸或者發射上的準備,難免會有瑕疵。但如果這些小問題未能得到及時解決,不僅會影響全局的成敗,而且還將危及發射人員的安全。並且,發射的時候也會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就如美方近期所發射的載人龍飛船時,便是因為天氣原因而在發射前一刻才決定推遲發射。
但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北鬥被推遲的原因極有可能是為了防止"網絡間諜"進行破壞,要不然該如何解釋米國在那天恰好大部分地區發生網絡癱瘓,這二者碰在一起很難相信只是"巧合"這麼簡單。
有消息稱,北鬥在發射當天,美方多個城市發生斷網現象,對此美國的三大網絡運營商都發表聲明,稱自家的網絡服務出現問題,截止到目前為止仍是未能調查出原因到底出在哪裡。而回溯2016年的時候,美方東部城市也是發生了一次重大的網絡事件,導致大量電腦癱瘓。事後調查是因為日本的3名黑客進行網絡攻擊。
與此同時,我國在通訊科技也傳來了一個好消息,在量子領域已經通過了"墨子號"衛星,而這也預示著全球最安全的量子通訊即將在我國問世。
根據官方相關說法,稱本次北鬥之所以被推遲發射與美方大面積斷網不存在關係。但如果再仔細想想,我國目前在航空所取得進步的速度,無疑是全球最為突出的一個,尤其是這最後一刻一旦成功便意味著北鬥組網成功,這難免會有心存嫉妒的國家,網友會為此而做出猜測其實也很正常。正所謂"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洪應明《菜根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