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測來了 體育鍛鍊又熱了
每年一度的小學體育測試在各個學校開始。
隨之,各個小區樓下練習跳繩的小學生們逐漸增多,家長們也都重視起來,「親訓」的、陪練的、報班的……渠道不同,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孩子的體測成績乃至孩子的身體素質。
不過正是因為採取不同方式,也收到了不同的效果。有的家長利用這個機會,增加了親子互動,加深了孩子們之間的友誼;而少數家長卻又把它當作給孩子增加「興趣班」的藉口,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負擔。
歡樂
跳繩比賽 改變了社區「生態結構」
這個月,天天完成作業的效率直線上升,「著急到樓下和小朋友一起跳繩比賽呢。」天天的媽媽小黃對孩子的「動力來源」了如指掌。小黃說,這個月的中旬,學校開始體育測試,為了爭取拿滿分,小黃每天都帶著天天到樓下練習跳繩。因為小區上小學的孩子很多,每次下樓都能碰上幾個小朋友也在練跳繩。
為了讓孩子們更投入鍛鍊,父母們就開始組織孩子們每天晚上七點半左右,一起在樓下活動半個小時,「1分鐘跳繩,折返跑,為了調動孩子的興趣,甚至還有父母跳繩比賽,親子跳繩接力比賽,為了讓孩子們鍛鍊,我們也是拼了。」
一起運動了大半個月,小黃驚喜地發現,天天提高的不僅僅是跳繩成績,完成各種課後作業的效率也都提高了,甚至吃飯都不再磨蹭了。「因為跟他說了,必須完成作業才能下樓參加集體跳繩。」戲稱跳繩改善了親子關係的不僅僅是小黃一個,一起參加活動的其他幾個家長也注意到了集體跳繩帶給孩子們的有益改變,同時,這樣的活動還讓很多平時只是「點頭之交」的、不同年齡段的家長們也熟悉起來,大家在跳繩活動之外也有了更多的交往。「平時也就是跟孩子所在班裡的家長認識,現在不同班級、不同年級、不同學校的家長互相都熟悉起來,大家有更多的機會互相借鑑、互通有無。」小黃和鄰居們相約:即便體育測試結束,小區裡的集體體育時間還要繼續。
苦惱
體育測試 給了父母「報課」的機會
相對於小黃的歡欣鼓舞,小李覺得每年的體育測試都是她的「一劫」。兒子歡歡雖然已經上了小學三年級,但一分鐘跳繩只能勉強跳三十多個,還經常被繩絆倒。「小時候沒注意鍛鍊,歡歡的協調性不太好。」看到歡歡每到這個時段都蔫蔫的,甚至不想上學,小李都非常自責。今年暑假,小李專門拿出一周的時間,給歡歡報了感統訓練的集中培訓。「教練給他做了很多項平衡、協調訓練,每節課最後再練一會兒跳繩,效果好多了。」看到歡歡的進步,小李又加報了20節課,現在每周帶歡歡上兩次課,雖然投入了五千多元,但小李覺得自己的錢沒白花,「歡歡跳繩成績已經提升到每分鐘七十多個了,而且也不用我每天跟他急赤白臉的,挺好。」
像小李一樣認同要提高成績就得報班的家長也不少。因為體育測試成績中會考查BMI指數(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和柔韌度,樂樂的媽媽一口氣給他報了某運動館的跆拳道和體操兩個課外班。「他有點胖,而且我們家都是比較『硬』的體質,需要多拉伸練練柔韌性。」而為了增加孩子的肺活量,熙熙媽媽也給孩子辦了健身館的遊泳卡,報了遊泳教練的精品一對一課,「體育老師告訴我們多遊泳、多慢跑都能增加肺活量,我們每天沒有時間陪著孩子跑步,索性給他請個專業教練。」
美美的媽媽則多了一個說服孩子續上舞蹈課的理由。之前,因為美美不喜歡壓腿、不喜歡下腰,媽媽已經同意她夏天上完現有的舞蹈課之後就不再續費,但是聽說了朋友的孩子因為坐位體前屈成績不好,最後體育成績沒達到優秀並影響了評三好學生之後,她又改變了主意。「美美不喜歡舞蹈課,其實主要就是身體條件一般,柔韌性不好,再不堅持練下去,四五年級之後可能就拿不了優秀。我們大人得替孩子想到。」於是,美美只能繼續上課,每天都要重複她不喜歡的壓腿、下腰、劈叉……
正說
有些項目 為什麼年級越高通過率越低
能夠通過報班的方式有效地給孩子提高成績,在小楊看來,已經是很幸福的事了。她的兒子明明屬於怎麼吃都不長肉的類型,明明爸爸也是體育愛好者,平時也沒少和兒子一起鍛鍊,明明在體育測試的時候,其他項目的成績都很好,但肺活量和BMI指數是他的「死穴」。
「五年級了,體重剛過50斤,平時也沒少吃,這真不是後天能解決的問題。」最近兩年「發福」了才超過90斤的小楊深深地理解兒子的無奈,而針對肺活量的鍛鍊,也是時靈時不靈。明明爸爸曾經帶明明到練體育的朋友那裡進行有針對性的肺活量測試訓練,有專業人士指導的時候,明明勉強能吹到兩千五六,但是一到學校測試的時候,這個數字就又回落到一千八。「急得我都想買個測肺活量的儀器,給他在家裡練練。」
肺活量的測試,有時候也確實跟現場發揮有關。當了5年小學體育老師的王鑫深有體會。「每年這個項目,檢測的時候比較難,主要難在學生們方法不對和用力方面。學生們要是沒掌握技巧,能差出去好幾百。我都會給孩子至少兩次機會,平時也帶他們反覆練習深呼吸。」
肺活量只是檢測難,考驗老師們的耐性和教學技巧,但是50米幾乎就是達標率最低的項目了,王鑫每年都為通過率發愁。「設定的標準還是很科學的,並不高,但現在孩子們的運動少,身體素質不行。家長重視的還好說,否則光靠老師上課時的反覆練習,還是不夠。」
王鑫還發現了一個規律:50米和坐位體前屈兩個項目的通過率,往往越高年級通過率越低。他分析其中的原因就是孩子們在上了三四年級之後,戶外活動、體育鍛鍊的時間越來越少。「尤其是體前屈這個項目,表現的特別明顯。高年級孩子成績差的比低年級多了不少。因為孩子們運動少了,超重的孩子也有所增多,所以在『能屈能伸』方面表現就差點。」王鑫也推薦家長們在重視跳繩的同時,多帶孩子做柔韌拉伸運動,「多做這項運動,還能促進孩子長個頭呢。」
王鑫發現的規律其實也是很多家長的心結——孩子們的體育活動往往會隨著年級的升高而變得越來越少。而家長的心聲是希望學校能增加孩子體育課和戶外活動時間,「尤其是課間、中午時間,儘量不把孩子關在教學樓裡。讓孩子們多在操場上跑跑跳跳,這種精力的消耗也能讓孩子們在上課的時候更專心。」
短期內可以提高成績 但增強不了體質
每到體育測試這個學期,王鑫總是從開學就在體育課上給孩子們加練各種考試項目。從教雖然只有5年,但通過一線的教學,他還是感覺新的體育測試項目設計得比之前的更加科學,「實心球太難練了,立定跳遠的訓練難度和提高難度也比較大,而且如果沒有很好熱身,還容易造成拉傷。我感覺這應該也是立定跳遠被取消的原因之一」。
在王鑫看來,如今的考查項目中,低年級的跳繩、高年級的50米這兩個項目是比較好訓練的,也容易提高成績。「跳繩確實需要多練,這個我們也都給孩子們講技巧,尤其是落地的時候,一定要腳掌著地,不要全腳落地。而50米的起跑和衝刺都有技巧,把這兩個階段跑好了,還是佔很大優勢的」。
雖然課上會教給孩子提高成績的技巧,會帶著孩子反覆練習考試項目,也不反對家長給孩子報短期培訓班,但王鑫並不支持這種短期培訓,甚至對這種做法頗有微詞:「短期內確實能提高點成績,但是身體素質不是短期內能增強的,設置體育測試,其實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加強鍛鍊,有個健康的身體。報班衝刺這種事,就是抖個小機靈,希望家長們不要給孩子帶歪了。」
尤其是難以短時間見效的BMI指數、柔韌性、肺活量這幾個評測項目,王鑫老師覺得沒有任何捷徑好走,就是要長期堅持鍛鍊,他尤其推崇家長親自下場「陪練」。「遊泳或者跑步都是很好的鍛鍊方式,尤其是慢跑。家長們儘量每周和孩子一起慢跑三五次,不要急於求成」。王鑫笑言:「家長能夠長期間、身體力行地陪孩子堅持做一件事情,孩子們的意志力也就潛移默化地增強了。體育成績提高了,親子關係改善了,孩子的意志品質也得到鍛鍊了,這是多好的事情」。
六年級測試項目及評價標準
原標題:體測來了 體育鍛鍊又熱了
責任編輯:林歆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