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起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執行新標準,即教育部發布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以下簡稱《標準》),按規定,高中生、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將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畢業時,如果測試成績達不到50分,將拿不到畢業證。這些規定,再次讓人們的目光聚焦到體測這件事上來。
根據規定,泉州市各學校本月25日要完成所有學生體測的相關數據,然後統一上報省教育廳。我市目前體育教學進行得如何?新版體測的測試結果如何?學生們最怕什麼項目?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新版體測各年級項目及所佔比重
取消自選項,增加附加分項目
在舊版體測標準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感興趣的項目進行測試,包括投實心球、踢毽子、籃球運動、足球運動等。新版體測取消了自選項目,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組別的測試指標均為必測指標,其中,身體形態類中的身高、體重,身體機能類中的肺活量,以及身體素質類中的50米跑、坐位體前屈為各年級學生共性指標。而初中、高中、大學各年級學生的必測項目全部一致,分別為:50米跑、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仰臥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
新版體測對於各年級和不同性別也制定了詳細的得分標準,分為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個等級。小學階段,一分鐘跳繩成為附加分項目,而中學階段的附加分項目則是長跑和引體向上、一分鐘仰臥起坐。
根據要求,泉州市鯉城區各學校10月25日前需完成測試並將成績上傳到系統內。9月份開學,扣除國慶長假,實際上課時間僅有40天左右。泉州六中體育老師黃老師說:「按照初中每周三節、高中每周兩節來算,總共也就十幾節體育課,既要讓學生練習各個項目,又要留出考試的時間,練習的時間太少了,只能是邊練邊測。」
部分小學生不懂跳繩 中學男生「惡補」引體向上
這份新《標準》被網友封為「史上最嚴」,而且對比於舊標準變化不小,學生們是否能適應得過來?
據晉江鳳竹小學體育課尤老師介紹,跳繩項目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攔路虎。「很多一年級學生不是體質的問題,而是根本還不知道怎麼跳,一分鐘17下的及格標準對他們來說難度不小。」
從初中至大學,「引體向上」是新增加的男生必測項目,這讓許多學生叫苦不迭,並且取代了「長跑」項目,成為男生們覺得最具難度的項目。據規定,初三男生1分鐘低於6個不及格,而高三男生低於9個不及格。泉州六中初二男生李同學說,由於長時間沒有練習過,他目前一個都做不上,身邊的同學能達到「及格」的也不多,大部分同學都要進行體能「補習」。
黃老師認為,新版的體測項目只要投入足夠的練習時間,大部分學生都是可以通過的。但目前就測試的情況來看,新增加的「引體向上」項目最堪憂,黃老師分析道,這是由於學生之前接觸較少,練習不夠,因此測試的成績不甚理想。
體測達標才能參加評獎評優 家長擔憂「拉後腿」
對於新版體測標準,家長吳女士表示,長跑和引體向上簡直就是「公害」,當年她為了中考體育能夠過關,不得不在課後找體育老師額外培訓。「人家補的是文化課,我居然補體育,好搞笑啊!」
相比之下,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葉凌峰的父親葉長茂對兒子參加體測一點都不擔心。他告訴記者,平時兒子的體育成績比較突出,是班上的體育健將。不管新版體測中新增加什麼樣的項目、採用怎樣的計分方式,兒子都能輕鬆達標。葉先生認為:「新版體測有利於提高孩子們進行身體鍛鍊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而家住東海的林玉華女士對新版體測與評獎評優甚至畢業掛鈎,表示不能認同。她的女兒徐湘婷今年剛上初一,目前在體育方面還好,但並不突出,「如果體育成績作為評獎評優的加分參考,可以接受,但作為前提和必要條件,就顯得有些苛刻了。」
相關連結
近三十年來
學生體質持續下滑
《近三十年來學生體質變化狀況》的報告是教育部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除肺活量和爆發力素質出現好轉之外,大學生們的耐力素質持續下滑;速度素質,以50米跑為例,城市女大學生成績甚至低於高中生和初中生;力量素質,以女生仰臥起坐、男生引體向上或斜身引體為例,下降速度被稱為「減緩」,大學男生成績與初高中生成績持平,女生成績低於高中生和初中生。
參照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的報導,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曾介紹道,從2002年到2007年到2014年,這12年期間,《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修訂了3次,2007年的版本裡其實也有規定,如果體育達標成績低於50分只能肄業。到了如今又重複提這個問題,很顯然2007年到現在的這七年時間裡,文件的效果並不理想,學生體質還在繼續下滑。
「我們現在的學生的跑步,和1985年相比速度慢了10%。10%是個什麼概念,就是過去我們的大學生跑一千米到達終點了,現在的學生可能與終點還有二百米左右,就慢到這個程度,引體向上也是的,據教育部官方的消息,我們現在有50%的學生,標準的引體向上一個也拉不上去,可想而知我們現在的男同學叫手無縛雞之力了。」王宗平列舉了這一形象的對比,直觀近年學生體質下滑。(海都記者 葉碧玉 實習生 蔡梅瑩)
關注微信「海都好學堂」
獲取更多教育資訊
名師高考講座、招考前沿信息、小記者酷炫活動……海峽都市報閩南版《教育周刊》推出的官方微信公眾服務號——海都好學堂,就是一個為學生提供升學考試服務信息、為家校搭建溝通橋梁、解讀各類招生政策、分享教育資訊等具有多方面功能的陣地。
掃一掃二維碼,更多驚喜等著您!
教育周刊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