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體測不是一測了事
最近,一則體育成績將與畢業證掛鈎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了熱烈討論。教育部為了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放出大招,規定「今秋起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執行新標準,高中生、大學生體測成績低於50分將不能畢業」。
我讀初中的時候,中考體育成績佔30分。離體育考試還有幾個月的時候,每天下午班主任都會帶我們到操場上練習。那段時間大家確實都「鍛鍊」了,不過到了真正考試的時候我卻傻了眼。一方面,學校和外面請來監考老師打好「招呼」,給全體學生考試「放水」,男生立定跳遠居然可以連跳兩次;另一方面,班主任會拖出幾個成績優秀的學生給監考人員看,尋求特殊「照顧」。此外,還有家長託人找關係的。結果,我當時的班上絕大多數同學的測試成績都是滿分。這樣的體能測試,即便嚴格監考,就能幫助學生養成鍛鍊的習慣嗎?如果以成績論英雄,最終的結果就是止步於應付成績罷了。
養成鍛鍊習慣應該從小重視。我們的學生常被拿來和鄰國比較,我們應該注意到日本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很重視體育課。在日本的幼兒園裡,看得到老師帶領著孩子,光著腳繞著操場進行慢跑運動。這是在日本的幼兒園和中小學生中經常進行的「赤足訓練」。日本的學校都有強制學生參加的課外活動,而且在假期裡也經常有集訓。反觀我的學生生涯,從小到大體育課給我的印象就是,可以被各科老師佔據或者隨便找藉口請假的自習時間。
提高身體素質是一項系統工程。俄羅斯在幾年前就倡導中小學生開展「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了配合這一教育方式,學校將中小學校體育課時間由原來每周的兩小時增加到每天1個小時,而且周六和周日學校不布置家庭作業。他們的體育課程更是包羅萬象,其中包括身體發展、運動技能、衛生、飲食、休息、意志與道德品質的發展、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的身體調節和自我調節方法等多項內容。如果我們的學生也能保質保量完成每天1個小時的體育課,相信學生的身體素質會有「質」的提高。
在法國,體育成績在高考成績中佔到10%。但體育成績並不是憑一次體質測試,而是以高中最後一個學年的平時成績為主要依據,包括體育課的成績、競賽的成績和上體育課的出勤率等。學校特別強調以認真的態度上好體育課,因此,那些即使在運動競賽中冒尖但平時鍛鍊不積極的學生,也有可能成績不及格。學生還可以從田徑、體操和遊泳中任選一類進行測試,但選擇的多樣性是建立在體育設施完備的前提之下的。我們的教育經費中,有多少可以為貧困地區的中學建設標準的400米跑道呢?如果體育設施和師資力量都難以保證,更遑論系統的體育教育了。(記者 張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