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雨帶的形成與推移

2020-12-04 一起show地理
文末有福利

西太平洋副高是夏半年影響我國的重要天氣系統,按與副高位置關係,大致可分三種情況:副高中心控制區,高溫晴朗;北側陰雨,南側形成熱帶氣旋甚至颱風。如下圖所示:

副高與我國天氣關係

副高的北側陰雨區就是我們常說的雨帶,副高有季節性的南北推移,雨帶隨之推移。雨帶推移是中國東部地區特有的地理現象,其本質是北方南下冷空氣和南上暖溼空氣相遇,形成的鋒面雨。

副高北上形成鋒面雨示意圖

一般雨帶的位置位於副高高壓脊北側5°-8°。

副高高壓脊與雨帶位置

平均而言,5月份高壓脊線位於北緯15°附近,主要雨帶位於華南,6月份脊線越過北緯20°,主要雨帶位於長江中下遊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帶進入梅雨期;7月中旬脊線向北越過北緯25°,主要雨帶就移到黃河流域,使華北進入雨季,這時,江淮流域正處在高壓脊線控制之下,梅雨期結束而進入伏旱期,天氣酷熱少雨。

中國東部雨帶推移

綜上,副高的強弱會對我國的雨帶時間形成明顯的影響。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前期雨帶逼近時,副高過強,會使雨季早來;副高過弱,會使雨季推遲。後期雨帶推移時,副高過強,會使雨季結束早;副高過弱,會使雨季延長。

總結來說,副高前弱後強會使雨季偏短,副高前強後弱,會使雨季偏長。

來看道模擬題吧

小滿對應日期在5月20前後,此時正常年份,江南開始進入雨季——梅雨,題目說「降水偏少」,即梅雨偏弱,即副高勢力較弱,雨帶推移速度慢。故選A。

關於雨帶推移,你學會了嗎?

想要更多關於雨帶的習題和講解,請在留言板輸入「雨帶」

相關焦點

  • 初中地理《氣候基本特徵》說課稿
    本節課選自商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本節課主要講述了中國氣候的季風氣候顯著以及氣候覆雜多樣兩個典型特徵,並詳細說明了典型的氣候對我國氣溫降水的影響。本節課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章節,同時也是了解中國自然環境的重要部分,為後續綜合分析區域地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 高中地理|成語中蘊含的地理知識
    地理:該類山體從成因來說多屬斷塊山。【高頻考點】構造地貌2楚材晉用本意:比喻用才不當。地理:楚地為人口遷出地,晉地為人口遷入地,楚材晉用,提高了遷入地的經濟文化水平。地理:冷鋒系統以及熱帶氣旋,在夏秋季節易產生狂風暴雨天氣。4和風細雨本意:和風:指春天的風。溫和的風,細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緩,不粗暴。地理:暖鋒中的暖氣團推擠冷氣團,在此過程中暖氣團緩緩沿鋒面向上爬行,典型的天氣特徵就是和風細雨。
  • 進展:外雨帶驅動熱帶氣旋次眼牆形成的機制研究
    其中,次眼牆形成和眼牆替換是造成熱帶氣旋強度震蕩的重要的內動力學過程之一。前人的觀測和數值模擬結果表明,次眼牆形成具備兩個基本特徵:主眼牆外的次對流環和邊界層內對應的次最大風速。目前,次眼牆形成的觸發機制尚存在爭議。談哲敏教授研究團隊利用數值試驗,通過改變初始渦旋的外核區徑向風速衰減率來造成不同的雨帶活動(圖一),對次眼牆形成的動力學機制進行了探究。
  • 生活地理:江淮梅雨的地理成因、分布與詩意
    梅雨的形成原因在中國,梅雨多出現在江淮地區的夏季,和夏季風的活動有關。我國東部地區為世界上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分布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受冬夏季風交替控制,雨熱同期、冷熱較為分明的氣候特徵十分顯著。
  • 地理大百科——北方雨季為啥來得晚?
    這得從雨帶的推移規律說起。我國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面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十分顯著,形成了獨特的季風氣候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登陸北上,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時,較輕的暖溼氣流被抬升到冷空氣之上,在上升過程中,由於氣溫降低,水汽凝結,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雨帶在哪裡,降水就在哪裡。
  • 地理大百科——北方雨季為啥來得晚?
    這得從雨帶的推移規律說起。我國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面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十分顯著,形成了獨特的季風氣候。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登陸北上,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時,較輕的暖溼氣流被抬升到冷空氣之上,在上升過程中,由於氣溫降低,水汽凝結,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雨帶在哪裡,降水就在哪裡。
  • 高考地理乾旱及形成原因必背知識點
    ⑶智利沙漠南北狹長的原因: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熱帶沙漠氣候難以向東擴展;②受秘魯寒流影響,使熱帶沙漠氣候向北延伸;  ⑷東非高原熱帶草原氣候形成的原因:地勢較高,氣溫低,對流弱,降水少,不具備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條件.  ⑸華北春旱原因: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雨帶未到,降水稀少;農業需水量大。
  • 2019高考地理:氣候專題(大總結,一定要背熟!)
    原標題:2019高考地理:氣候專題(大總結,一定要背熟!) 世界氣候類型的特點和分布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中之重,卻又是難中之難。許多同學被這部分內容搞的暈頭轉向說:老師,我全都搞混了。
  • 【專題複習】降水的形成條件、四種主要的降水類型及影響因素
    03對流雨  概念與分布  概念:近地面層空氣受熱或高層空氣強烈降溫,使得低層空氣上升,到了高空後,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的降水就是對流雨。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下對流雨之前常常會颳大風,並伴有雷電。  分布:赤道地區全年以對流雨為主,我國的對流雨多見於夏季的午後。
  • 複習指導:關於高中自然地理中幾個難點的解析
    伏旱天氣   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如何影響中國氣候?冬季範圍較小,強度較弱,中心平均氣壓為1020百帕左右,中心位置在夏威夷群島附近,其西部高壓脊很少深入至中國沿海地區;夏季高壓強度增加,中心氣壓值平均值可達1025百帕以上,中心位置約在西經1500、北緯360處,高壓範圍較大,其西部脊線可伸至我國沿海地區。   太平洋高壓脊的活動,與我國降水的關係十分密切。它送出的暖氣團,與中高緯大陸的冷氣團相遇,形成鋒面,形成大量降水。
  • 【高中地理】降水的九大影響因素和四大類型
    在冷暖性質不同的氣流交匯地區,往往會形成鋒面雨,在鋒面附近暖空氣上升也會達到過飽和狀態,從而形成降水。在副極地也會因為東風和西風相匯而形成極鋒,形成鋒面雨。 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就是以鋒面雨為主,4、5月份在南部沿海形成暖鋒降水,6、7月份在長江流域形成準靜止鋒降水,7、8月份在華北、東北形成冷鋒降水。
  • 副熱帶高壓與我國雨帶位置變化
    在高壓東部,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持續晴好,高壓西部是低層暖溼空氣輻合上升運動區,容易形成雷雨。副高北抬西伸會帶來豐沛降水。它的身上長有一條纖細的「馬甲線」——西太平洋高壓脊線,其季節性的變化對應著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的位移。在脊線北側的西風帶中,其西部偏南氣流從海面上帶來充沛的水汽後輸送至鋒區的低層,向副高北側的鋒區源源不斷地輸送高溫高溼的氣流。
  • 長江2000公裡雨帶形成!權威預報:江南連下10天雨,降水偏多20天
    而從2月28日下午的全國雷達圖上可以看到,我國中東部的降水雲系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主要集中在長江沿線和長江以南,雖然降水回波普遍不是很強,但降水回波的範圍卻不少,從雲貴高原經湖南湖北一直延伸到長三角地區,形成了一道綿延2000公裡的綿長「長江雨帶」,這也意味著我國長江流域多地正浸泡在溼冷天氣中。
  • 衛星雲圖看天氣:我國「雙龍」雨帶即將合體,武漢又要下雨!
    7月10日下午,從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今天我國有兩道醒目的雨帶。一道雨帶在長江以南,覆蓋貴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多地,這道雨帶上帶來的是大家熟悉的梅雨。而在另一邊,一道雨帶從西南地區延伸到華北。這「雙龍」雨帶最終將合併,在我國中東部形成一條更強的雨帶。
  • 【高中地理】降水的九大影響因素和四大類型,影響我國的四大準靜止...
    巴西高原東南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都與信風有關,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而西部熱帶沙漠氣候的形成、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則與信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有關。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颱風雨 概念與分布 概念:颱風雨是熱帶海洋上的風暴帶來的降雨。 分布:中國東南沿海,是颱風登陸的主要地區。
  • 中考地理知識記憶:巧計地理15法
    四、歌訣記憶法 就是把一些地理事物等編成歌訣,幫助記憶。這樣節奏感強,便於背誦。例如,我國的主要煤礦可編成以下歌訣:雞西鶴崗平頂山,阜新峰峰和 開灤,太原大同陽泉煤,淮北徐州加西山。 五、類似聯想記憶法 有些地理事物之間在性質、成因、規律等方面有類似之處。
  • 高考地理50天衝刺:重點關注大綱考試範圍變化
    長郡中學高三地理備課組長、高級教師李光輝   地理試題是文科綜合三個科目中最難的,是文科綜合試卷得分的「瓶頸」,可以說,得地理者得文綜。  一、如何提高地理綜合能力   當前考生複習應以區域地理為基礎,以區域地圖為依託,以地理原理為工具,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綜合自然與人文因素,抓住「環境特徵」的關鍵,進行區域發展(經濟與環境)的複習。
  • 鋒面雨帶開始北移,我國大河中總落差最小的「淮河」將面臨考驗
    淮河形成2020年第1號洪水今年入夏以來,我國南方地區由於冷暖空氣的交鋒,從而形成了鋒面雨帶,雨帶長時間停留在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江淮地區」。我國東部季風區的降水主要是由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帶來,每年春季開始,東南季風的勢力開始增強,並推動鋒面雨帶逐漸北移,每年到了6月至7月左右,鋒面雨帶剛好位於我國的江淮地區,此時冷暖空氣勢力相當,開始拉鋸,使得雨帶長時間停留在江淮地區,從而形成了我們熟悉的「梅雨」天氣。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水量平衡
    目前,楊家溝已經形成人工森林小流域,董莊溝則形成自然草地小流域。下圖是2016—2018年兩個小流域徑流量差異對比統計圖。(1)說明楊家溝和董莊溝小流域水土流失狀況的差異及其原因。(2)根據水量平衡原理(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發量+多年平均徑流量),指出楊家溝小流域徑流量大小,並解釋其原因。
  • 梅雨是怎麼形成的?
    梅雨天氣雖然是長江中下遊地區特有的,但它的出現卻不是一種孤立現象,是和大範圍的雨帶南北位移息息相關的,梅雨天氣就是因為雨帶停滯這一塊而導致的。這條雨帶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每年從春季開始,暖溼空氣勢力逐漸加強,從海上進入大陸以後,就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由於從海洋上源源而來的暖溼空氣含有大量水汽,所以形成了一條長條形的雨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