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生活中雲臺無處不在,只不過有時候你不知道它的名字。
喏,走在路上總見過這個東西吧。
上面圖片裡旋轉的,就叫雲臺,它被用來固定和安裝攝像設備。
當然,一般人也不會用到這種監控雲臺。
咱們經常用的,有時候是可以固定手機的手持式雲臺。
還有時候是可以固定相機、攝像機,稍微大一些的雲臺。
有朋友可能就會問了,這種雲臺是幹嘛用的呢?
它最基本的作用,就是防抖。
有沒有在準備拍出一張好照片,結果手一抖,照片全糊了的時候?
你想試試傳說中的鐵手練習法?
如果功力不足,這時候需要用到雲臺了。
雲臺能夠依靠內部的陀螺儀,保證相機的穩定,從而不會出現晃動的現象。
而且雲臺其實是仿生學發展的產物,人們根據鳥類的頭部運動,才發明了雲臺。
因為通過研究發現自然界中鳥類的頭部穩定性是最好的。
雞經常見到吧,但你有發現雞頭很少出現晃動嗎?
任憑你怎麼晃,我就是不動。
在鳥類中,除了雞頭,其他鳥頭防抖的例子也還有很多。
比如最高每秒鐘能扇動100次翅膀的蜂鳥,其頭部防抖性能更高。
鳥的頭部就類似相機,而脖子就是"雲臺":
不論鳥類身體怎麼晃動,通過脖子的作用,保證頭部的穩定。
而且,還真有攝影師在雞頭上面綁攝像頭,做出 "雞頭穩定架"來。
無論是遊艇上
還是摩託上
"雞頭穩定架"的穩定效果都還不錯。
不過採用"雞頭穩定架"最大的問題就是,你無法控制懷裡的雞往哪兒看。
所以,通常情況下,還是要老老實實的用雲臺穩定設備。
不過一套專業的斯坦尼康雲臺穩定器,全套下來幾萬塊,價格實在太高。
因此為了滿足日常應用的需求,隨著科技的普及,現在手機也逐漸加入了防抖功能。
之前很多手機採用的是電子防抖技術。
電子防抖的原理就是:在拍照片的時候,手機加速快門的響應時間。
同時手機內部還會對照片進行分析,當發現照片被拍糊的時候,就利用邊緣圖像算法對模糊的部分進行補償。
總的來說:電子防抖你就理解成手機裡面裝了一套"PS"軟體,是通過對照片進行後期處理才實現的功能。
因此電子防抖更依賴於軟體的算法。缺點嘛,顯而易見,就是效果有時候不夠好。
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手機加入光學防抖(OIS)功能。
光學防抖是在鏡片組中增加一個可移動的鏡片:這個鏡片受磁力控制。
當手機震動時,手機裡的陀螺儀能檢測出抖動的範圍,通知CPU來控制鏡片移動,進而完成光路上的補償,實現光學防抖。
可以看出,光學防抖需要硬體的支持,脫離了純軟體的範疇。
效果當然比單純的電子防抖要好。
但是光學防抖的修正範圍有限,當抖動過大時,光學防抖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不過科技總是永不止步的。
最新的vivo X50 Pro,更是將微雲臺集成到了手機裡。
什麼是微雲臺?既然稱之為雲臺,是因為在vivo X50 Pro裡,可移動的是包括鏡頭,傳感器等在內的整個相機模組。
表現出來就是,即使手機出現抖動時,整個相機模組也會保持住平衡。
通過對比在夜間普通光學防抖和微雲臺防抖的拍攝效果,可以看出這個確實牛X。
因為在夜間,光線較弱,相機的傳感器需要更長時間的曝光才能成像。
輕微的抖動會導致傳感器曝光不足,反映在畫質上,就是畫質不清晰。
所以這個微雲臺確實是黑科技。
我們知道,第一個發明升降鏡頭的是vivo,這次他們又搞出來微雲臺。
不得不佩服vivo有一支強大的工業設計團隊以及完善的供應鏈體系。
設計團隊需要絞盡腦汁,在手機那麼小的空間裡塞進去一套微機電系統。
像這種全套定製方案,費用是天價,同時也非常考驗供貨能力。
在我之前的文章(vivo的系列怎麼分類?本文給你講清楚)中,提到vivo下半年需要一款振奮人心的產品。
現在vivo做到了,不容易!
後面vivo能再給我們驚喜嗎?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往期閱讀:
除了5G防輻射U盤,英國人還能整出點啥?
手握5000億人民幣,在電子行業能幹嗎?
用5G要換卡?他們沒把這些秘密告訴你
特性思維:喜歡談哲理的數碼博主。
做有思想的百家號。
歡迎關注,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