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黃之鋒 疫情下的瘋狂

2021-01-10 環球網

2月17日晚間,亂港「河童」黃之鋒在臉書發布,自訂購了首批10萬個口罩後,又從中美洲訂購了120萬個口罩(天知道能用不能用)。這些口罩將由幾十個反對派議員進行不同形式的發售(長教訓了)。

有理哥真是佩服黃之鋒的臉皮夠厚!第一次口罩發售已經廣為媒體和市民詬病,這次還敢再賣(騙)?真不知道哪些心大的市民會購買他的口罩?!

據悉,第一批發售的十萬個口罩由美國新澤西州的Emerald公司提供,其主要用途為牙科和美甲市場。通過對其公司網站查詢得知,該口罩的過濾級別較低,對平均直徑3μm的細菌或病毒的過濾效果明顯,而本次「新冠肺炎」病毒的直徑為0.12-0.16μm,顯然該口罩達不到當前的防疫要求。

而第一批口罩(一盒50個)在網上的售價分為3種:分別是98元(由「香港眾志」補貼運費)、128元(購買者自己出運費)、258元(該價格包含捐款,款項會撥入一個"防疫抗爭基金")。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所謂的基金,實則是此前煽動醫護罷工的「醫管局員工陣線」設立的。

讓有理哥給您算筆帳:第一批口罩按網站最低售價,一個口罩1.96港元。而據知情人士透露,第二批口罩的進貨價格為每個0.1美元,也就是大約0.78港元。我們比較一下,第一批不含運費售價為1.96港元的口罩尚且達不到防疫標準,那麼第二批進價僅僅約0.78港元的口罩會是怎什麼樣的防護效果呢!?

我們再來看看口罩的產地,宏都拉斯,中美洲最貧窮的國家。那裡的輕工業極其落後(就是咖啡世界聞名),口罩的質量談何保障?恐怕這第二批口罩在當地也就是給建築工人施工時防塵使用的吧。

黃之鋒其所賣口罩對疫情不能起到防護作用已是不義,而其借賣口罩籌款更是喪盡天良。你們見過一盒口罩賣9次的嗎?黃之鋒在「香港眾志」網站賣的口罩就是這麼的公然「圈錢」。

2月11日,作為「港獨」組織「香港眾志」的頭目,黃之鋒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其從美國採購了10萬個口罩,部分交給反對派區議員「協助有需要人士」,其餘在「眾志」網點銷售。

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眾志」信誓旦旦在社交媒體預告稱,2月12日晚8點在網站開售口罩。

也可能是關注人數眾多,導致網頁因瀏覽量劇增而癱瘓。11日下午4點半左右,「香港眾志」又在社交媒體上說,網站崩了,正在搶修中……真是「好事多磨」,直到12日下午,網售開始前不久,「香港眾志」表示啟用了新設的「後備購買頁面」,口罩可以買了。

可由於技術問題,無法設3個價格,於是只設了一個價格(98元)。這下,募(騙)捐(錢)的計劃恐會泡湯,「香港眾志」自己還要掏運費錢……但「天無絕人之路」,隨後奇怪的事情接二連三的發生了。

不知是「系統故障」,還是「人禍」,很多網民在「香港眾志」網站上購買口罩時被系統強行多次刷卡。。。。。這下就尷尬了。據統計,部分網民買一盒口罩被刷卡2次到9次不等。

當網民向「香港眾志」提出退款時,腦洞大開的回答出現了,「香港眾志」表示:錢是不會退的,多出的部分當作捐款吧。(我頂你個肺)

一時間網上罵聲一片,市民紛紛在「香港眾志」、黃之鋒的臉書下留言,聲討他們的下作無恥。有網民戲謔地表示:我想問,為什麼捐款多少是你拿著別人的卡,隨你刷?

如今疫情之下,能採購口罩平價銷售給市民使用本是善舉,但這麼招攬人氣的行為卻被亂港「河童」黃之鋒搞成了詐騙、斂錢的鬧劇,真是徹底糗大了。

《大公報》指出,「香港眾志」很可能是藉機洗暴亂時的「黑金」。因為該組織2016年成立後,黃之鋒一直以「香港眾志」未能合法註冊為公司或社團為由,聲稱無法以政團名義在銀行開戶,因而須以其個人名義替「香港眾志」籌款收錢。

確實,在網站因賣口罩癱瘓之前,仍然寫明捐款者要把錢存入黃之鋒的私人銀行帳戶……疫情下,口罩是珍貴的「戰略物資」,但「港獨」黃之鋒藉助「香港眾志」以售賣口罩為「醫管局員工陣線」籌款為名大肆斂財,真是「幹得漂亮」。

據了解,黃之鋒借籌款為名斂財,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去年10月份,按照美國的旨意,黃之鋒為首的「港獨」組織「香港眾志」即在英國網站發起眾籌,目前已籌到300多萬港幣。據內部人士透露,這些資金表面上是用於資助海外「港獨」分子在西方國家進行長期遊說,其實這些眾籌到的資金,大部分都進入了黃之鋒本人的腰包。

如果說黃之鋒賣不符合防疫要求的口罩進行籌款,僅僅是為了騙錢,這麼我們可「冤枉」他了。據香港媒體報導指出,購買者需要向「香港眾志」提供身份證、姓名、郵箱等個人資料,顯然有收集選民資料之嫌。報導還認為,這批口罩中的一部分分給反對派區議員,企圖借防疫收買人心,而究竟多少口罩出售多少口罩供派發,都沒有證據證明,只靠「香港眾志」自行演繹。

而有港媒援引一位建制派人士的話說,「社會各界千辛萬苦購買口罩,派送基層市民或年長者,以解燃眉之急,出發點是救人抗疫。但『眾志』賣的是『政治口罩』,替早前搞罷工的『醫管局員工陣線』斂財,支持罷工搞手段給香港添煩添亂……『眾志』賣口罩救人還是害人,大家心知肚明。」

的確,在疫情肆虐的當下,黃之鋒的「港獨」野心愈發的「膨脹」起來。其不斷在社交網站發文,抹黑港府在疫情中「專制和無能」,認為必須進行所謂的「全面封關」才能保障香港的安全。此外,其頻繁與多名因反中亂港被依法拘捕的區議員聯絡,鼓動其他區議員進行「手足探望」,妄圖進一步鞏固反對派勢力。

而最為無恥的行徑就是與「醫管局員工陣線」沆瀣一氣,倒行逆施,蠱惑全港醫護人員罷工,要挾政府「全面封關」。以上累累劣跡可謂罄竹難書。

1月24日,黃之鋒在臉書上發文,詭辯稱醫護人員罷工是為了所有香港人,現在已有醫護人員疑似感染。造成現在這種局面完全是特區政府的不作為導致的,醫護人員不能為政府的錯誤買單。這是破釜沉舟向政府「抗爭」。2月7日黃之鋒更是再度大放厥詞,對「醫管局員工陣線」的亂港分子近期組織的連續醫護人員罷工表示支持。

2月10日,黃之鋒甚至在臉書對港府事務橫加指責,其轉發「香港眾志」發起的全球聯署,指責香港特區政府買不到口罩,卻斥資4158萬去購置法國Protecop公司的3932套警用戰術裝備,因此鼓動法國政府停止向香港警方出口警用裝備。

黃表示:即使《停止向香港出口可能違反人權的人群管制裝備》的議案沒有約束力,法國政府作為歐盟成員國,若繼續出口裝備,明顯是對香港「警暴」問題視若無睹。

在黃之鋒徹底「瘋」掉的同時,「醫管局員工陣線」也開始了「群魔亂舞」。1月底香港的多家醫院的護士相繼進行集體「請病假」行動,部分部門的請假人數更佔當值人員總數的一半,迫使院方要臨時急召休假護士「頂班」才能維持服務。

隨後,該組織發起首階段罷工行動。從2月3日至7日,罷工時間共計5天,核心訴求是要求特區政府「全面封關」,禁止內地人進入香港,理由是「以防疫情爆發」。

隨著罷工持續,香港醫療力量的缺口也越來越大。香港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表示,公立醫院當天共有約5000醫護缺勤,當中包括220多位醫生、3000多名護士及逾900名專職醫療人員,而急症室亦有超過200人缺勤。病無可醫,讓不少香港市民處境尷尬。

在這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醫護是最重要的防線。可在危難關頭,一個代表醫護的工會,卻煽動香港醫務人員背棄救死扶傷的天職,不顧受苦的病人以及整體社會利益,發動罷工?!真是寡廉鮮恥。

為這樣無恥的工會組織籌錢,黃之鋒領導的「香港眾志」再次暴露了其禍國亂港的狼子野心。其藉助疫情狂打政治牌,利用口罩以玩弄的姿態逼迫香港民眾向亂港、禍港勢力進行政治表態和政治下跪。說到底,這一切都是黃之鋒將全體香港民眾的生命健康當做籌碼的又一場「政治騷」,可見其政治野心的毒辣。

縱觀中國歷史,每當社會遇到大災難時,總有部分喪盡天良的「東西」會乘機大發國難財,吃人血饅頭。沒錯,防控疫情,我們的確需要口罩,但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良心口罩,而不是靠出賣立場、低三下四才能獲得的「黃絲口罩」,想讓香港民眾「為五鬥米折腰」未免顯得太過幼稚。

黃之鋒們,請停止這場毫無底線、撈取政治資本的做秀,香港民眾不需要這樣的「憐憫」,更無法容忍這樣的侮辱。請你們回家翻翻歷史、照照鏡子,哪個「吃人血饅頭」的跳梁小丑最後善終了?

相關焦點

  • 河童,你想往哪裡跑?
    決議案除了一貫的關注,並妄稱調查香港示威活動期間涉嫌侵犯人權情況外,還有一個細節引人注意:要求義大利政府向中國大使館查證拒絕「河童」黃之鋒前往義大利出席國會聽證會的原因並要求放行。其實,11月28日,黃之鋒因犯案不準離港,便通過視像通話,參與了義大利國會外交及人權聽證會,並與議員對話,黃又一次代表「香港人」表達了希望西方國家制裁香港的「心聲」。
  • 荒謬的「反華會議」上 蔡英文和黃之鋒要抱團表演?
    荒誕抹黑有人邀請,黃之鋒之流自然「嗨」了起來。在社交媒體上,他揚言自己要繼續爭取「國際線」,甚至叫囂要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前「力挽狂瀾」云云。絲毫不遮掩自己向西方搖尾乞憐的醜態。在會議主辦方發布的議程裡,黃之鋒竟被排在第一個發言。
  • 《河童之夏》:那個夏天,幸好遇到的是你!
    《河童之夏》就是這樣一部感人治癒的動漫電影。河童是日本神話故事中的一個小妖怪,因為地震的原因一隻小河童被埋到土地裡面,成為了化石,康一在偶然間把河童帶回了家,並給他起名字叫小酷。因為自己的父親是被人類殺害的,所以小酷非常害怕人類,然而在與康一與家人的接觸中,小酷與他們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在與小酷的交往中,康一與家人也在逐漸的改變。
  • 《河童之夏》:取名河童,實則談人
    正是河童所具備的獨特魅力,許多創作者也樂於將其寫入筆下,像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便曾經寫過一篇短篇小說《河童》,以人類在河童王國的所見所聞,寓意諷刺當時社會現狀和人性的醜惡。而本文所要介紹的動畫電影《河童之夏》也與之有著相似之處,以人類少年與河童之間共度夏日的奇幻故事描繪出人之百態,雖取名為河童,卻藉以圍繞河童展開充滿童話趣味性的故事,來談「人」這一種複雜的生物。
  • 奇葩動漫:河童之夏,河童也拍的那麼萌,看完真想去河裡找找看
    給河童之夏給這個夏天——河童之夏人人心裡都曾有過一個結識精靈的夢吧。所以有英國人寫下彼得潘,而日本人人講出了河童的故事。河童不好看:鳥頭人身著有龜殼,頭頂有一碗狀的凹鏡,內有滿水,如其生命,水無則死,雙手相通可伸縮,能以屁的力量飛天。但是河童比人類更有情有義。
  • 黃之鋒認罪
    「香港眾志」組織是毫無疑問的「毒瘤」根據人民日報的報導,「香港眾志」這一組織,打著「聚眾之志」的幌子,借外部勢力黑手,妄想掌控「香港的明天」。例如「香港眾志」組織的領導者黃之鋒等人,他們還數次拜見過外國政要,並且索要支持。之前還曾要求美國國會通過「涉港法案」,這和叛國有什麼區別?香港問題本身就是中國的內政,其他國家沒有任何權利幹涉。中國也明確表示,香港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會允許任何國家,以任何理由幹涉中國的內政。這些「港獨」分子的做法,也是絕對不能被原諒。
  • 《河童之夏》:觀後感
    《河童之夏》改編自木暮正夫的同名小說,如其它日本動漫的一般風格,畫風唯美。日本的動漫中喜歡講述人類與自然的矛盾,由於人類漠視自然,不相信自然神靈的存在,因此肆意破壞環境,擴大人類的生存領土,讓大其他生靈無以寄存。
  • 《河童之夏》:這個夏天,何其有幸,遇見的是你
    ——《河童之夏》天氣越來越熱,夏天的感覺也隨之回來了。動漫電影裡的夏天,總是滿目的綠色和清爽的微風,你記憶中的夏天,是宮崎駿作品中的西瓜和電扇,還是《夏日大作戰》中夏希和一群人聯手對抗世界混亂危機的場景,亦或是河童小咕為你帶來的清爽夏天?
  • 河童之夏:河童出現的夏天,是成長的歷程
    河童之夏,由日本的導演原惠一執導的一部動漫電影。於2007年7月28日在國內上映,並在2008年獲得「日本電影學院獎」動畫部門優秀作品獎。人生有無數個季節,無數個夏天,在夏天這個炎熱異常的季節,都會遇到什麼呢?
  • 《瘋狂外星人》劇中外星人神似河童!這部劇讓你失望了嗎?
    繼09年的《瘋狂的賽車》之後,寧導時隔10年終於又拍了一部《瘋狂的外星人》。雖然我在影院看的時候,周圍的觀眾笑的還算可以,但我本人是覺得不好笑的。看起來故事還是希望延續以往《瘋狂》系列的套路來走。但是無奈故事也許是劇本本身上的缺陷,《外星人》實在是過於爛了。沒有情節,邏輯混亂,笑點平庸,毫無內涵。
  • 《河童之夏》:你怎麼可以這樣就拿走我的眼淚?
    河童之夏是在今早的清晨一口氣看完的,到影片後半部分,止不住的眼淚,舒舒服服的大哭一場真是痛快的感覺啊,第一次決定寫下我對這部影片的一些感受,神靈是最重情義的,就是說,神靈其實都是幼稚的孩童,相信美好,隨性,單純,只有人才會虛偽和害人,所以人類有信仰,相信神明也只是在追尋某種不變的單純的契約罷了
  • 豆瓣8.7分的日本治癒系動畫《河童之夏》裡的河童到底是什麼?
    原惠一導演的日本動畫《河童之夏》很治癒很暖心同時也很催淚。相比大家對電影中這個長得瘦小形象怪異但卻很暖心的河童萌到了吧?河童高約60公分至1米,重約45公斤,身上有臭味和黏液,難於捕捉。據說某些地方的河童全身長毛。
  • 黃之鋒遛狗被大媽痛罵,全程高能特解氣
    黃之鋒尷尬地回應稱,「阿姐,拍夠了沒有,我只是遛狗啊。」黃之鋒的媽媽則稱,「正好想拍Vlog,就讓他們幫我們拍吧。」隨即匆匆轉身離去。大媽:香港的年輕人就是讓你們這些混蛋害死的知不知道啊?大媽:這個混蛋收了多少錢啊?
  • 河童之夏:借妖寓人,妖怪的純真,比偽善的人類更可愛
    《河童之夏》就是這樣的作品。《河童之夏》這部動畫電影,講述了在現代社會甦醒的河童之子「小酷」,和少年上原康一之間的友情,以及所遇到的各種事情和人類的故事。獲得第31回日本奧斯卡獎動畫部門優秀作品獎。在這部動畫電影裡,人類和妖怪,誰是真純真,誰是假善良,人性的扭曲,被赤裸裸地呈現。
  • 《河童之夏》:戀戀舊世界
    《河童之夏》:戀戀舊世界 時間:2007.08.20 來源:M1905 作者:未知 既然大師退出,自然有人上位,如無意外由《蠟筆小生》電影版導演原惠一操刀的《河童之夏》,應該可獨領風騷。這位有心人不但畫出彩虹,還利用動畫宣揚環保,和《阿森一族》的創作人馬特格安寧同樣有心,並呼籲放映《河童之夏》的電影院把冷氣調低兩度,雖然只有五十家戲院肯附和,但原惠一不失為一位身體力行的環保人士。 至於《河童之夏》更以環保信息入題,不過絕非說教式。
  • 消暑必備,日本神話傳說改編《河童之夏》:人的妖性、妖的人性
    在下面看到了《河童之夏》這個回答,原因是:《河童之夏》的原名應該是「跟河童小咕一起的暑假時光」,聽上去它應該是滿懷童趣,平易近人。河童在日本就像是水之精靈的存在,在動漫中的形象也很可愛,在《河童之夏》中,河童小咕就有著一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眼神中時常充滿純真和委屈,在日本神話傳說中,河童住在日本各地的河川或池子中,依照各地的習慣,有著不同的名字,但它們的共同點都是「住在河川裡的孩子」,因此才會叫做河童。
  • 由日本神話改成的動漫,碰巧遇到了你,碰巧我是河童
    要說哪部影片讓我一下子淚崩,便是《河童之夏》。這部動漫的原名是「跟河童小咕一起的暑假時光,」聽名字好似是一部夏日必備的動漫神劇,劇情應該也是滿懷童趣,讓人能一下看懂的,但看完這部電影的人無一不是哭著看完的。原來不是大自然的環境變糟糕了,是人心變壞了。
  • 《河童之夏》:我們祈求著能與命運和解,恰如那隻離開了水的河童
    既有像康一一家人那樣像一條潺潺溪流般包容、幫助小酷的人類,他們溫柔、善良地對無助的小酷給予著能夠給予的一切;當然也有更多的人對未見過的生物或事物抱有獵奇和恐懼心理,他們就像兇猛、激烈的暗潮那樣仿佛下一秒就會將小酷「生吞活剝」。
  • 影視鑑賞;河童之夏,回首已是百年身!
    主要路線父子之情,少年成長的煩惱,人類的虛榮和對自然的吞噬,動物之間的相憐相惜,以及河童穿越百年的孤獨,雖然線索紛繁妹妹的態度轉變更加印證了小咕的完美所在,由河童到人類,後者的醜惡和卑鄙更加凸顯。    河童存在的消息不脛而走,引得全城轟動關注,造成媒體的糾纏和民眾的圍觀,上原一家愁雲密布,小咕也是深受其擾。小咕之所以無親無故、無家可歸和無所適從,完全是拜得人類所賜,而人類卻渾然不知,肆意地改造著屬於他們的世界。
  • 《河童之夏》:適合一個人看的治癒電影
    《河童之夏》是由《蠟筆小新》系列電影導演原慧一,改編自日本兒童文學名家木暮正夫《河童大騷動》、《河童的驚奇之旅》等河童系列,耗費五年完成的動畫片。該作也是繼《千與千尋》後首次入圍日本電影旬報的動畫電影。片子中融合了父子之情,壞境問題和欺凌問題等,也通過友情表現出人間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