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空探索的汪星先驅者:百裡挑一,凱旋獲郭沫若親切接見

2021-01-13 澎湃新聞

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它們喜歡與人親近,樂於接受人類的訓練、掌握各種技能,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和嗅覺,因此除了作為寵物被飼養外,它們還常常會幫人類承擔一些方面的工作。我們熟知的警犬、導盲犬、搜救犬等,都是汪星人中的"專業工作者"。在人類徵服太空的過程中,汪星人們同樣肩負起了探路者的重任,為搞清太空飛行對生物體產生的效應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世界上第一隻進入太空的動物,就是前蘇聯的太空狗萊卡。相比於大名鼎鼎的萊卡,曾經投身於中國太空探索事業的「汪星人」小豹、珊珊的故事,就很少有人了解了。雖然搭載小豹、珊珊的探空火箭的飛行高度,並沒有超過人們公認的100公裡高度的太空邊界。但它們先於太空人承受了火箭飛行中的超重、失重和震動,為空間生物學研究和空間生命保障系統的研製提供了資料與經驗,為之後開展載人航天工程做了準備。在狗年到來之際,就讓我們一起重溫它們的飛天故事吧!

本文圖片  中科院之聲微信公眾號

座駕——T7探空火箭

1958年,毛澤東主席提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中國科學院隨即成立了581組,負責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起初,科研人員們極富熱情地計劃衛星在國慶10周年時發射,並為此不分旦夕地勤奮工作。然而,受當時我國整體科技工業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限制,中央領導在1959年初指示「衛星明年不放,與國力不相稱」。根據中央指示,中科院調整了空間技術計劃,提出了「大腿變小腿,衛星變探空」的工作方針,將探空火箭的研製作為先行工作,為將來研製衛星進行練兵、打好基礎。

探空火箭的飛行高度一般在50公裡-1500公裡間,以近似拋物線的軌跡飛行,類似於一個未能當空爆炸的竄天猴或二踢腳。探空火箭發射升空後,並不會像運載火箭一樣將載荷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而是在下降過程中將攜帶的科學儀器等效載荷彈出,利用降落傘等氣動減速裝置安全降落到地面回收。探空火箭可以在飛行過程中探測火箭所在位置的中高層大氣和電離層的各類參數,獲得整個飛行路徑上從低到高的物理參數分布。由於大氣層的遮擋,天體輻射的X射線和紫外等波段的信號難以到達地面。當探空火箭飛出大氣層後,在沒有濃密大氣遮擋的情況下,還可以探測這些波段的信號,為太陽物理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一手資料。

探空火箭的飛行高度,處在探空氣球的飛行高度之上、探測衛星的軌道高度之下,因此在空間探測中能夠發揮其獨特的作用,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此外,由於探空火箭對軌道精度的要求相對運載火箭要低,因此設計製造相對簡單,常作為航天技術的先行試驗工具。美國在使用運載火箭發射衛星前,就曾試射過多顆 Aerobee 探空火箭,還利用這種火箭將老鼠、猴子等動物發射到了高空中,研究火箭發射過程中動物們的生理指標情況。

中科院研製的 T7 型探空火箭,是一種能探測60-80公裡以下的大氣溫度、氣壓、風向、風速的空間探測系統,由當時的中科院上海機電研究院、自動化研究所和581組等單位共同完成研製任務。這種起飛重量在一噸左右的探空火箭,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總共進行了二十多次發射,最高發射高度達到了312公裡。而搭載「小豹」和「珊珊」的,是 T7 火箭家族中特別為兩位汪星人定製的 T-7A(S2)型生物探空火箭。

百裡挑一的實驗狗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那些對火箭、衛星十分在行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面對動物研究就無能為力了。探空火箭的生物實驗,是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科研人員負責完成的。起初,他們讓白鼠乘坐火箭上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要想更好地模擬人類,就必須尋找一種各方面更接近人的動物。科研人員們自然地想到了讓人類的近親猴子上天。然而猴子天性好動,難以進行測試訓練,在買猴回實驗室的過程中曾發生過猴子大鬧公共汽車、眾乘客一齊捕猴的鬧劇,在實驗室中,猴子更是多次掙脫束縛,在實驗室裡上躥下跳,讓研究人員們哭笑不得。

最終,身形比白鼠更大又更容易訓練的狗取代猴子,成為坐火箭上天的動物。實驗人員從馬戲團等處搞來一些易於訓練的狗後,在實驗室中繁殖出了一支由一百多名汪星人組成的狗群。「小豹」和「珊珊」就是從這些狗中脫穎而出的。

只有經過嚴格的選拔,參加實驗的動物才能承擔飛行實驗任務。對於「飛天狗」,首先要求它們顏值要高。具體標準是:身體小巧,毛色富有光澤且緊貼身體,鼻子較短粗,眼睛圓而大,無分泌物,鼻部溼潤,臉部口、鼻、眼的位置分布勻稱,長相順眼,樣子漂亮。這條標準淘汰了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備選者。然後,還要求飛天狗情商要高,它們必須是性格活潑,親近人,不怕陌生人。對新環境、新刺激感到新異,有明顯的探究反射,而沒有消極的防禦反應。有些狗的性格比較差,膽小、見不得人、咬人、與人疏遠、對新環境適應慢,甚至狂叫,這都不符合要求。在挑選飛天狗的過程中,曾有科研人員感慨說,這比給人找對象難多了。

而對於完成飛行實驗來說,能夠忍受飛行中的惡劣環境是最重要的要求。在地面測試中,研究人員將實驗狗們置於隔音室內,以一百多分貝的強度播放火箭發動機工作的噪聲,那些在測試中情緒崩潰,亂跑亂撞或狂叫不已的實驗狗都會被篩選掉,再加上其他如加速度、振動、旋轉、溫度等各種適應性考驗,都會淘汰一大批不合格的動物。在經過這樣的層層篩選後,兩歲多的小豹和三歲多的珊珊脫穎而出,被選中執行火箭探空任務。

勇士也會流淚

兩隻小狗被運抵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廣德縣的603基地後,準備分別搭乘兩枚火箭執行任務。1966年7月15日,小豹被裝入火箭頂部為它們準備的生物艙,準備開啟它們的高空飛行之旅。在生物艙中,布置了觀察小狗呼吸、血壓、心電和溫度四大生理指標的儀器。研究人員們希望搞清楚在飛行中的超重和失重階段,狗狗們的這些生理指標將會如何變化。

然而,在發射即將進行時,一個意外卻發生了。平時十分乖巧聽話的小豹,在進入生物艙中後突然變得十分狂躁,在那裡又哭又鬧。如果小豹以這個狀態上天,不但不能正常進行測試,小豹在掙扎過程中還可能弄斷已經附加了相關測量設備的頸動脈,從而危急生命。情急之下,發射指揮部緊急召回了已經撤離到附近山坡上的小豹專職飼養員。這位名叫趙秀花的姑娘,當時剛剛21歲。在所有的參試人員中,她和朝夕相處的小豹感情最好。指揮部希望她能安撫小豹的情緒,讓發射能夠繼續進行。

飼養員要想見到小豹,必須徒手爬上發射架。這位放到今天可以自稱寶寶的飼養員,平時連樓頂都很少上,面對高聳的發射架自然非常膽怯。但為了實驗成功,她頂著內心的恐懼爬了上去。在生物艙門口,趙秀花見到了眼裡含著淚水、不停哭鬧的小豹。原來,小豹的情緒波動源於發射前受到的驚嚇。小狗進入生物艙前,首先由吊籃吊到發射塔頂端。吊籃是鏤空的,從半空中能看到地面越來越遠的景象。起吊時,各種機器還會發出各異的噪聲,這些都是勇敢的小豹從未訓練過和經歷過的陌生環境。從發射前生物艙內記錄下來的數據看,小豹的血壓和心率已經明顯升高,充分證明它已經受到了驚嚇。

飼養員見到小豹的委屈模樣,自然十分心疼。她一邊呼喊著小豹的名字,一邊輕輕撫摸安慰它。而小豹見到平日裡最親近的人後,像迷路的孩子終於見到了母親一樣,慢慢地平靜了下來,乖乖地讓人們將它固定在了生物艙中。在檢查火箭和小狗的各項參數均沒有問題後,T-7A 探空火箭騰空而起,將小豹送往高空之中。在二十多分鐘的飛行過程中,小豹坐高承受了最高12.3 G的超重。對儀器數據的分析表明,在飛行過程中,小豹的各項生理指標雖然有不小的波動,但均屬於正常的、短暫的和可逆的生理反應。在飛行結束後,生物艙在距離發射場40公裡的地方安全著陸,由空軍派出的直升機部隊及時尋獲帶回。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隨後,珊珊也乘坐火箭進行了一次同樣的飛行,但由於飛行過程中火箭的震動過大,使得儀器沒有返回可用的數據。好在這個問題並沒有影響到珊珊的生命安全。小豹和珊珊凱旋後,受到了英雄般的禮遇。在貝時璋先生的陪同下,它們受到了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和張勁夫書記的親切接見,獲得了應得的榮譽。

(原標題 中國太空探索的汪星先驅者:小豹、珊珊 丨春節特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那些獻身太空探索的猴子們 猴年說猴
    在那個年代,人類的太空探索之旅才剛剛起步,許多現在已經弄清的問題在當時都是前沿課題:人體能否能夠承受火箭升空過程中的超重過程?太空中的失重環境對人體是否是有害的?太空中的宇宙射線對人體會產生多大傷害?V2火箭發射的瞬間猴死不能復生,探索還要繼續。改進後,V2火箭又進行了4次試驗。
  • 先驅者10號探測器太空飛行31年後與地面失去聯絡
    信報訊 據美國媒體26日報導,美國宇航局近日透露,第一艘飛出太陽系之外的太空探測器「先驅者10號」在經過了31年的長途跋涉後,目前已經同地球失去了最後的聯絡。  2月7日,美國宇航局最後一次試著與「先驅者10號」取得聯繫,但得到的反饋信號同前幾次一樣微弱。鑑於迄今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回音,美國宇航局表示,他們將停止繼續聯絡「先驅者10號」。
  • 郭沫若為何能當中國科學院院長,那是你不知道他在當時的地位
    全文如下:郭沫若院長:一、茲頒發中國科學院銅質印信壹顆,文曰「中國科學院印」,希即具領。二、希將啟用日期並拓具印模壹份,報府備查。主 席 毛 澤 東 一九四九年十月三十一日現在有很多人不理解,郭沫若又不是科學家為什麼能當中國科學院院長?
  • 先驅者11號一直在路上:到太空看星球,隨飛船去太陽系遠方
    先驅者11號 美國宇航局圖片先驅者11號(也被稱為先驅者G號),在1973年4月6日被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太空探測器,用來研究木星和土星的外層大氣,星際空間,宇宙射線和太陽風。先驅者11號 圖源:image.baidu擎天神火箭在卡納維爾角被發射。由於能量有限,和探索器的交流只持續到1995年11月30日。先驅者11號的任務在1969年被確認就是接替它的雙胞胎哥哥先驅者10號,先驅者10號在1972年3月3日比先驅者11號早一年被發射進入太空。
  • 武威一中學子張翔榮獲郭沫若獎學金
    中國甘肅網4月2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4月1日,自武威市傳來喜訊,武威一中2015屆畢業生張翔獲「郭沫若獎學金」,他是唯一獲此殊榮的一名甘肅籍學生。3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第三十八屆「郭沫若獎學金」頒獎典禮,武威一中校長李萬忠、張翔同學的高中班主任老師王開元及張翔同學的大學導師、父母親應邀參加頒獎典禮,共同見證了張翔同學的受獎儀式。
  • 中國古人類學奠基者獲命名小行星「吳汝康星」閃耀太空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為銘記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世界「今人類學」開創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太空行走第一人」、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去世
    ,航天英雄、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以個人名義分別向俄方致唁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對阿列克謝 列昂諾夫先生的辭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親屬表示深切慰問。辦公室表示,阿列克謝 列昂諾夫先生為人類探索宇宙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是「蘇聯英雄」,更是全世界航天科技工作者心中的「航天巨星」。巨星已逝,但精神永存。阿列克謝 列昂諾夫先生的光輝足跡將永遠在浩瀚太空中閃耀。
  • 他是中國航天航空之父,太空人從太空凱旋,要登門拜訪,給他報喜
    ,中國的近代航天史是從1956年2月開始的。在明朝的時候,就出現過一個「航天奇才」萬戶,他應該是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上太空的人,他是中國航天航空事業的奠基人,中國航天之父。 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他是我們國家第一位飛天航天員,他所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這象徵著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當他凱旋歸來時,專程登門拜訪錢學森老先生,向老先生報到,同時報喜。
  • 情滿太空——習近平與航天員的兩次通話
    、陳冬親切通話。習近平為此專門指示有關方面,一定要讓航天員在太空吃上粽子,過一個有特殊意義的端午節。  發射當天,習近平親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即將出徵的航天員壯行。習近平指出,你們執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展現了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他對三位航天員圓滿完成任務充滿信心,他說:「預祝你們成功,期待你們凱旋。」
  • 先驅者10號上的鍍金鋁板只為尋找外星文明
    1972年,也就是40年前的3月2號,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一個叫先驅者10號(曾用名「先驅者F號」)的飛行器被成功發射了。作為人類首架克服太陽系逃逸速度的太空飛行器,它的赫赫功勞無可比擬。*【逃逸速度:一個自由物體脫離其受另外一個大質量天體重力影響所需要的最低速】在這段長達30年的漫長旅程裡,先驅者10號創造記錄的能力也在不斷更新。
  • 先驅者11來到太陽系邊緣,離地球150億公裡,以每秒11公裡在飛
    趣味探索訊 在太陽系這個大家庭中存在多種天體,有恆星太陽,有圍繞太陽的行星,有矮行星,還有四處亂飛的小行星,那麼太陽系之外又是個什麼樣子呢?儘管科學家通過地面望遠鏡或太空望遠鏡進行過多次觀測,但只有近距離探索才能真正知道這裡到底有什麼。於是美國宇航局在1972年向外太空發射了人類首個星際探測器。
  • 我們代表和平而來,先驅者10號上的鍍金鋁板,人類最遠的一封信
    1972年,也就是40年前的3月2號,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一個叫先驅者10號(曾用名「先驅者F號」)的飛行器被成功發射了。作為人類首架克服太陽系逃逸速度的太空飛行器,它的赫赫功勞無可比擬。
  • 先驅者10號的下一站目標:距地球65光年外,200萬年後到達
    關於先驅者10號有兩組第一,不然的話也就不叫做先驅者了,它是第一艘越過小行星帶的飛行器,也是第一艘近距離接觸木星的探測器,並且拍回來了第一組木星近距離照片,讓人類第一次看見這個太陽系行星中的龐然大物。先驅者拍攝的木星照片先驅者10號是美國先驅者計劃項目中的第16顆無人探測器,在先驅者計劃中,最為著名的也是最被世人所熟知的就是先驅者10號與先驅者11號了,因為它們倆都是外層空間探測器,其未來是要飛出太陽系的,儘管這個期限非常的遙遠
  • 《去更遠的太空》:揭開太空神秘面紗,告訴你人類對太空探索歷程
    他致力於用圖像的力量解釋科學、地理和宇宙探索等。曾以昆蟲形態、行星運動、DNA結構、極地探險、恐龍進化和黑洞為主題,創作過海報和書籍。《去更遠的太空》圖文結合,語言簡潔,讓枯燥的太空專業知識變得有趣生動。它適合孩子了解太空知識和航天技術的發展,也可以作為成年人了解太空知識的入門書籍。
  • 先驅者10號徹底失去聯絡,消失在無盡的宇宙中
    事實上在NASA無數次的發射任務中,對於宇宙深空的探索一直都可謂是重中之重,而在這樣的基礎下,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已經攜帶著包含地球和人類信息
  • 天問,中國的太空探索及想像
    01 中國的太空探索和想像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了! 象徵「攬星九天」的任務標識是一個字母「C」的形象,匯聚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測進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義,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與態度
  • 先驅者10號曾是離我們最遠的探測器,正飛向畢宿五恆星
    當然,由於地球引力的束縛,再加上外太空的環境很惡劣,所以進入外太空的難度非常大,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人類都可能沒法做到全民太空旅行。雖然目前我們人類大規模邁向宇宙深處不現實,但是不影響我們對宇宙的探索。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多國媒體高度關注這一重大航天工程,認為其成功實施對於航天領域各項研究與國際航天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巴西《聖保羅州報》網站寫道,中國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40多年來首次從月球表面帶走物質,這項任務可以增進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是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近日,歐洲航天局連續在社交媒體上為嫦娥五號太空之旅點讚,並在官網發表介紹文章。
  • 外交部:期待嫦娥五號凱旋歸來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吳倩):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我們都期待嫦娥五號能夠順利平安凱旋歸來。16年來,隨著中國探月工程的實施,這一夢想正在成為現實。中國探月全線的工程師、科學家勇於探索、攻堅克難,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全中國人民都在為中國探月科研人員的努力和智慧感到驕傲。現在,嫦娥五號正在回家的路上,我們都期待嫦娥五號能夠順利平安凱旋歸來。」此前,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向中國表示祝賀,並表示這是中國航天計劃的一個階段性成就,願加快推進兩國航天合作。